江蘇出土了一枚漢代廣陵王璽金印,為何會引起日本震動?

2020-11-24 騰訊網

歷史上,由於中國的強大富庶,日本出於嚮往和敬佩,主動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但到了近代,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後,開始全盤否定我國對他們的影響,並且拒不承認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直到江蘇出土了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後,事情發生了改變。

廣陵王璽金印來歷

很多人對廣陵王璽金印不熟悉,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廣陵王和他的金印。

廣陵王名叫劉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和陰麗華的三子。

東漢初年,劉秀在穩固政權後便廢了皇后郭聖通,見此情況,郭聖通的兒子劉疆審時度勢,主動讓出了太子之位,被劉秀封為了東海王。郭聖通被廢,貌美如花的陰麗華順利登上後位,而他的長子劉莊也做了太子,三子劉荊被封為了山陽王。

公元57年,劉秀去世,劉莊順利登基,是為漢明帝。這一年,身為三弟的劉荊產生了不滿,原因就是他也想過一把當皇帝的癮。於是,劉荊冒充東海王劉疆的舅舅郭況,給劉疆寫了一封信,讓劉疆舉兵攻打朝廷。

劉疆接到信後嚇的不輕,趕緊把信送給了劉莊。

劉莊接到信後派人查證,很快就查到了劉荊的頭上。不過,此時劉秀剛剛去世,而且陰麗華尚在人間,劉莊也念及同胞兄弟之情,放過了劉荊,只是派人開始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劉荊看到劉莊並沒有處罰他,於是心裡更加大膽,認為可以再幹大一點。真不知道聰明絕頂的劉秀,怎麼會生出這樣一個傻缺的兒子。

第二年,羌人造反,劉荊想著渾水摸魚,所以準備出兵。但他就不想想,他身邊都是劉莊的眼線,他的一舉一動全在劉莊的掌控之中。所以,事情不出意料的失敗了,還沒有動手便被告發。劉莊見此情況改封了劉荊為廣陵王,並且給了劉荊一個金印。

這個金印就是廣陵王璽金印。

廣陵王璽金印

劉荊的命運不用過多贅述,離開了老巢之後依然不老實,經過了多次愚蠢的造反之後,最終被迫自殺。他自殺後,這顆金印也隨著他葬在了他的墓中,並且流傳到了現代。

1981年,江蘇一名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黃色玩意兒,回家洗乾淨後發現這個東西不同尋常,是純金製作而成。不出所料,這就是當年劉莊賜給劉荊的廣陵王璽金印,於是這名婦女將它捐獻給了南京博物院。

廣陵王璽金印震動日本

說句實話,這枚金印在我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震動,但卻在日本反響激烈。原因就出在了「漢倭奴國王金印」的身上。

1784年,日本一個農民在耕地時,偶然發現了一顆金印,上面寫著「漢倭奴國王」五個大字。顯然,這句是在說日本曾是漢朝的藩屬國,並且受封倭奴國,其國王也被漢朝封為了倭奴國王。這件事在《後漢書》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漢倭奴國王金印

這枚金印雖然寫的很清楚,日本曾是我們奴僕,但當時的日本拒不承認,而且說這枚金印是假的,是有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偽造的。

日本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為了捨棄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畢竟誰願意承認自己的老祖宗被別人統治過。也因此,這事件一直爭論了近兩百年也沒有一個確鑿的證據。

不過,在「廣陵王璽金印」出土後,日本再也無法抵賴,這件事終於有了定論,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再一次被打擊,它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根據史書記載,日本的那一枚在劉秀去世之前,而廣陵王的這一枚在劉秀去世之後。兩枚金印相隔僅僅一年,而且兩枚金印從做工、形制上也都符合漢制,據專家推測,兩枚金印手法、字體極為相似,很可能出自同一個人之手。由此,日本曾派遣使者主動向漢帝國朝貢,受封倭奴國鐵證如山。當然,這也證明了中日兩國的交往非常早。

相關焦點

  • 江蘇發現一枚漢代金印,卻證實了日本歷史,終結日本一200年爭論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枚金印公布之後,在日本引起的震動甚至超過了國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在甘泉二號漢墓中,出土了一件雁足銅燈,底盤周緣鑄有「山陽邸銅雁足長鐙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的銘文。根據史書記載,東漢劉秀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荊被封為山陽公;建武十七年,進爵為山陽王。因此,專家確認甘泉二號漢墓的主人是劉荊,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第九子,母親是女神陰麗華。
  • 廣陵王璽金印人考古出土的唯一漢朝劉姓王金印
    原標題:廣陵王璽金印人考古出土的唯一漢朝劉姓王金印 文、圖/記者 金葉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由高純度黃金製成,重122.87克。印面長2.375釐米、寬2.372釐米。龜鈕,鈕高2.121釐米,臺高0.945釐米。
  • 1981年江蘇出土一枚漢朝劉荊的金印,為何引起日本轟動?
    所以身份越高貴採用的印章也各有不同,如有玉璽、金印、銀印、銅印、木質印章等。據說當年我國江蘇出土了一個漢朝諸侯的金印,結果為什麼會在日本引起轟動呢?發現時間是1981年,那天早晨江蘇地域有一名耕田婦女在耕地,然後意外挖出一枚黃金印章,清洗泥跡後,發現上面寫著:「廣陵王璽」,裡面刻的4個大字,著實讓日本無地自容,為何這麼說?且聽我一一道來。
  • 漢代官印解讀之廣陵王璽和漢委奴國王印
    漢代是漢文字發展的關鍵時期,而漢代官印也可以理解我漢代印章的最高工藝,了解漢代官印對於了解當時文化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今天本文為大家帶來的兩款官印是廣陵王璽和漢委奴國王印,一起來了解下吧。廣陵王璽廣陵王璽屬於東漢金質官印,龜鈕,縱23.7毫米,橫23.7毫米。現藏南京博物院。此印1981年發現於江蘇邗江縣漢廣陵王劉荊墓旁。劉荊,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
  • 江蘇古墓挖出一枚金印,估價超5億元,日本人卻率先激動
    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糾葛是無法用隻言片語可以解釋清楚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中國與日本始終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歷史是無法被纂改的,只有人們被人有意識地蒙蔽,而中國出土了一件文物就改變了一些日本人的認知。一、漢代諸侯劉荊價值5億的金印這件改變部分日本人認知的文物同時也是最關鍵性證據,這是一枚金印。
  • 甘泉雙山漢墓主人為末代廣陵王?
    南京博物院的展廳內,一枚出土於揚州甘泉山的廣陵王璽金印一直被視作重量級國寶。出土廣陵王璽的漢墓位於雙山,雙山即兩座漢墓的封土堆。兩墓墓主分別是誰,一直存有爭議。二號墓同樣被盜嚴重,考古人員經過仔細清理,出土了虎紐瑪瑙印、錯銀銅牛燈、鎏金博山爐等文物。當時,考古學家根據墓室的地點和形制,曾推測墓主為漢廣陵王劉荊,卻苦於沒有任何其他證據來證實這一推斷。 到了第二年,1981年2月,原甘泉公社老山大隊新莊生產隊社員陶秀華在二號墓附近農田裡幹活時,忽然發現一個亮閃閃的東西,拿在手上沉甸甸,這是一枚帶把子的「圖章」。
  • 日本否認曾是中國附屬國,不料江蘇女子用一枚金印打臉日本人!
    公元1981年,江蘇一名女子在地裡幹活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儘管這位女子不曉得自己找出了什麼,可是從當時的質地以及這個物件的造型來看,像極了一些數據當中記載的玉璽,於是這位女子便直接把它上交給了國家,有趣的是當時所能夠查到的玉璽是漢朝的玉璽,而且質地非常奇特。可是咱們的歷史學家還沒有發表出相關的言論,日本人就沸騰了。
  • 廣陵王劉荊的陵墓中,出土一個嵌水晶金圈,竟是歷史上首個眼鏡
    其實,古人也有特殊的眼鏡,比如廣陵王墓中出土的一件嵌水晶金圈就是古人的「眼鏡」。究竟嵌水晶金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專家們在江蘇邗江縣甘泉鎮一帶考察,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古墓群,其中有兩座漢墓規模較大,分別位於東西兩個方位。
  • 貴州興仁市漢墓出土一枚「官印」,相當於墓主人「身份證」
    重慶三峽博物館的同行致電,希望複製黔西南州博物館的一級文物「巴郡守丞」印,原因是「巴郡」地區通過考古發掘,至今都沒有發現漢代帶「巴郡地標」官銜的印章。這的確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一枚「巴郡」的印章怎麼會出土在貴州黔西南?
  • 故宮院刊︱霍宏偉:大英博物館藏漢代人像磚柱探微
    闕體正面模印陽紋裝飾,畫面為橫向展開,分別為一行騎馬狩獵圖、兩行雙龍銜尾紋〔圖六〕。門楣磚一塊,上為單面簷,下飾樹紋與菱形乳丁紋〔圖七〕。需要說明的是,西孫家村所見畫像磚上的雙龍銜尾紋,後一條龍頸下飾一枚乳丁紋,與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藏兩件人像柱下部紋飾相同。
  • 尋找「北京人」:兩枚牙齒震動世界(組圖)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猿人洞,著名的「北京人」化石由此出土。  震動世界的兩枚牙齒  19世紀末,歐洲學者就開始了在亞洲尋覓古人類的歷程。到了20世紀初,西方學者中出現了一種假說,認為中亞很可能是孕育人類的「伊甸園」。一時間,西方學者紛紛湧入亞洲。其中,瑞典人安特生在中國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收穫。  1914年,時任瑞典地質調查所所長的安特生,受北洋政府的聘請到北京出任農商部礦政顧問。
  • 江蘇溧陽春秋土墩墓出土一陶罐雞蛋 完整無損實屬罕見
    剛出土時雞蛋非常完整實屬罕見。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考古工地是一座直徑約40米的圓形大土墩,高度接近4米,當地人稱之為子午墩。目前,子午墩已發現墓葬多處,出土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各類遺物百十餘件。出土雞蛋的11號墓裡還發掘出了印紋硬陶的罐、釜,原始青瓷的盅、瓿,泥質灰陶的三足盤,儲存器、炊器、盛食器俱全。
  • 廣州發現2000年前漢代大墓,主墓室被打開後,眼前一幕讓專家欣喜
    2000多年後,1983年,廣東廣州象牙山進行施工工程,卻意外發現了一座漢代大墓,經過發掘,初步確認這座漢墓還沒有被盜過,出土了諸多隨葬品,東耳室出土有青銅編鐘、石編鐘等。但想要進入古墓室,就必須經過一個石門,然而考古隊想了許多辦法,都沒能打開這個石門,顯然當時的人在設計這座古墓,就曾考慮過防盜的問題,然後考古隊又不得不使用起重機,將石門轉移。
  • 江蘇發現西漢古墓,墓主身體完好如初,復原後專家讚嘆:絕世佳人
    江蘇發現西漢古墓,墓主身體完好如初,復原後專家讚嘆:絕世佳人1972年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出土了一具女屍,她就是辛追,歷史上關於辛追的記載不多,只知道她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剛剛出土的屍體,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肌肉尚有彈性,甚至部分關節還可以活動,與新鮮的屍體基本一致。辛追的屍體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溼屍,為專家們研究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提供了活體見證。可惜的是辛追屍體出土時沒有接受專業的保護,一開始考古人員對於這具兩千多年前的屍體,根本不抱有希望,因此也沒想著準備什麼保護措施。
  • 點「睛」之作:漢代玉器中的「鬼斧神工」!
    上圖為安徽天長三角圩出土的漢代白玉龍形環,龍的眼睛也和上面漢代玉卮杯朱雀眼睛相似,不同的是龍眼角比較長,有種向後飄逸的感覺。 下面再來看幾張徐州博物館收藏的漢代楚王墓出土玉器,看看這些漢代玉器的眼睛有何不同。
  • 漢代千年女屍凌惠平,容貌復原圖曾震驚世界!揭她身上的4大謎團
    尤其令世人震驚的是,該墓葬還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漢代女性屍體。這具女屍就是凌惠平。最近在一則廣州美院驚現上吊女屍的新聞其實是假的。女屍身長1.60米,屍身皮膚基本完好,肌肉牽拉有彈性和韌性,神經和內臟器官保存基本完整。 隨古屍出土的龜鈕銅印,印文清晰地表明墓主人為「凌氏惠平」。隨著「凌惠平」的出現,一場現實版的「古墓麗影」在科學界拉開帷幕。
  • 海昏侯墓中為何會有一面鏡子
    [摘要]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銘文鏡,也是這樣的一面「感情鏡」。有學者據銘文末句「永思絕」仨字分析認為,這是典型的漢代「清白鏡」。海昏侯墓共出土一萬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還有一面精美的銘文銅鏡。這是一面什麼樣的鏡子?古人為何要在墓中放面鏡子作為隨葬品?沒發明鏡子前怎麼照面「觀容」?「仲尼說」提出「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從美學角度來看,鏡子是人類有了審美意識之後的產物,其實,鏡子的出現最早應是看清自己的需要。在鏡子沒發明前人們是如何照面「觀容」的?
  • 日本出土刻有漢字「周」的最古老土器殘片
    2018年1月11日訊,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長崎縣壱岐市教育委員會1月10日前發布消息稱,在該市一處遺址發現刻有「周」字左半部分的彌生時代後期(公元1~3世紀前後)土器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