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由於中國的強大富庶,日本出於嚮往和敬佩,主動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但到了近代,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後,開始全盤否定我國對他們的影響,並且拒不承認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直到江蘇出土了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後,事情發生了改變。
廣陵王璽金印來歷
很多人對廣陵王璽金印不熟悉,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廣陵王和他的金印。
廣陵王名叫劉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和陰麗華的三子。
東漢初年,劉秀在穩固政權後便廢了皇后郭聖通,見此情況,郭聖通的兒子劉疆審時度勢,主動讓出了太子之位,被劉秀封為了東海王。郭聖通被廢,貌美如花的陰麗華順利登上後位,而他的長子劉莊也做了太子,三子劉荊被封為了山陽王。
公元57年,劉秀去世,劉莊順利登基,是為漢明帝。這一年,身為三弟的劉荊產生了不滿,原因就是他也想過一把當皇帝的癮。於是,劉荊冒充東海王劉疆的舅舅郭況,給劉疆寫了一封信,讓劉疆舉兵攻打朝廷。
劉疆接到信後嚇的不輕,趕緊把信送給了劉莊。
劉莊接到信後派人查證,很快就查到了劉荊的頭上。不過,此時劉秀剛剛去世,而且陰麗華尚在人間,劉莊也念及同胞兄弟之情,放過了劉荊,只是派人開始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劉荊看到劉莊並沒有處罰他,於是心裡更加大膽,認為可以再幹大一點。真不知道聰明絕頂的劉秀,怎麼會生出這樣一個傻缺的兒子。
第二年,羌人造反,劉荊想著渾水摸魚,所以準備出兵。但他就不想想,他身邊都是劉莊的眼線,他的一舉一動全在劉莊的掌控之中。所以,事情不出意料的失敗了,還沒有動手便被告發。劉莊見此情況改封了劉荊為廣陵王,並且給了劉荊一個金印。
這個金印就是廣陵王璽金印。
廣陵王璽金印
劉荊的命運不用過多贅述,離開了老巢之後依然不老實,經過了多次愚蠢的造反之後,最終被迫自殺。他自殺後,這顆金印也隨著他葬在了他的墓中,並且流傳到了現代。
1981年,江蘇一名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黃色玩意兒,回家洗乾淨後發現這個東西不同尋常,是純金製作而成。不出所料,這就是當年劉莊賜給劉荊的廣陵王璽金印,於是這名婦女將它捐獻給了南京博物院。
廣陵王璽金印震動日本
說句實話,這枚金印在我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震動,但卻在日本反響激烈。原因就出在了「漢倭奴國王金印」的身上。
1784年,日本一個農民在耕地時,偶然發現了一顆金印,上面寫著「漢倭奴國王」五個大字。顯然,這句是在說日本曾是漢朝的藩屬國,並且受封倭奴國,其國王也被漢朝封為了倭奴國王。這件事在《後漢書》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漢倭奴國王金印
這枚金印雖然寫的很清楚,日本曾是我們奴僕,但當時的日本拒不承認,而且說這枚金印是假的,是有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偽造的。
日本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為了捨棄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畢竟誰願意承認自己的老祖宗被別人統治過。也因此,這事件一直爭論了近兩百年也沒有一個確鑿的證據。
不過,在「廣陵王璽金印」出土後,日本再也無法抵賴,這件事終於有了定論,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再一次被打擊,它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根據史書記載,日本的那一枚在劉秀去世之前,而廣陵王的這一枚在劉秀去世之後。兩枚金印相隔僅僅一年,而且兩枚金印從做工、形制上也都符合漢制,據專家推測,兩枚金印手法、字體極為相似,很可能出自同一個人之手。由此,日本曾派遣使者主動向漢帝國朝貢,受封倭奴國鐵證如山。當然,這也證明了中日兩國的交往非常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