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土刻有漢字「周」的最古老土器殘片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1月11日訊,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長崎縣壱岐市教育委員會1月10日前發布消息稱,在該市一處遺址發現刻有「周」字左半部分的彌生時代後期(公元1~3世紀前後)土器殘片。在日本記載有漢字的史料中,較為知名的有福岡市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公元57年)等,此次出土的殘片在日本國內的土器中屬於最古老級別。

圖片來源:《日本經濟新聞》

壱岐市教委表示,「這將成為解開彌生時代人們是否理解文字這一謎團的一個線索」。

該土器殘片長7.5釐米,寬8.8釐米,屬於盆狀容器的一部分,文字是燒制後使用銳利工具刻寫而成的。報導稱,從形狀來看,估計是在中國遼東半島製作而成。據推測,壱岐是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中記載的「一支國」。該土器可能是當時通過與大陸及朝鮮半島的交流帶入日本。

日本同一時期保留著文字的土器還有在福岡縣絲島市的「三雲•井原遺址」出土的土器殘片(公元2~3世紀前後),上面留存的字被推測為「竟」字。該地被視為《倭人傳》中出現的「伊都國」。

(原標題:日本出土刻有漢字「周」的最古老土器殘片)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日本國內最古老級別的土器刻有漢字「周」
    【觀察者網綜合】據日本共同社1月10日報導,日本長崎市教育委員會近日發布消息稱,在長崎縣壱岐市的Karakami遺址發現刻有「周」字左半部分的彌生時代後期(公元1至3世紀前後)的土器殘片。記載有漢字的史料中福岡市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公元57年)等為人所知,然而此次出土品屬於國內土器中最古老的級別。
  • 日本出土近2000年前的土器 上面刻著漢字「周」
    日本長崎縣壹岐市「Karakami」遺址出土的土器殘片(來源:日本《產經新聞》)海外網1月11日電 日本長崎市教育委員會近日發布消息稱,在日本長崎縣壹岐市的「Karakami」遺址發現刻有「周」字左半部分的彌生時代後期(公元1至3世紀前後)的土器殘片。
  • 1981年江蘇出土一枚漢朝劉荊的金印,為何引起日本轟動?
    古代的皇帝跟官員都有自己的印章,以便用蓋章來代替自己籤字,下達命令。所以身份越高貴採用的印章也各有不同,如有玉璽、金印、銀印、銅印、木質印章等。據說當年我國江蘇出土了一個漢朝諸侯的金印,結果為什麼會在日本引起轟動呢?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最有名的是倉頡造字的傳說——黃帝史官倉頡受到動物鳥獸足跡的啟發創造了文字,這個傳說沒有辦法證實。研究漢字起源真正有進展的是百餘年來中國現代考古學發展之後,考古學家在地下挖掘出很多與文字起源有關的早期資料,這些資料為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探討漢字起源提供了線索。
  •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古老的漢字)
    漢字最早的源頭,雖然要算是相繼在仰韶、大漢口、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陶器文字」,但它只有二十幾個符號和幾個較成形的文字 研究漢字的形態,發展及其構造規律,則顯得材料極不充分。所以,研究漢字的形態、演變和其構造規律,往往從甲骨文和金文開始,一些研究者稱甲骨文和金文為「古老的漢字」。
  • 通過實物殘片復原宋孝宗皇后壽成殿用過的瓷器,工美館這場跨年展很...
    展品中有一件謝皇后壽成殿用過的瓷器殘片全世界保留下來的不超過10件整場展覽分為「溯本尋古:芝華玉肌的官哥之瓷」、「雲和探藝:葉氏父子的尋藝之路」、「稽古傳今:歷久彌新的宋瓷之韻」、「古藝新作:四般閒事的生活之趣」四個單元,小時新聞記者把最精華的部分給大家梳理出來。
  • 漢字究竟落後於時代,還是最具先進性的文字呢?文字演化歷史
    在商朝的晚期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因為有了甲骨文的存在,我們才可以通過對當時文字的破譯來了解更多那個時期的華夏歷史。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多次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漢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而漢字又是不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先進的文字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座城市,位於河南省的安陽。
  • 座談|「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首次全面整理出版
    我們知道,旅博文獻26000多片,與日本龍谷大學藏大谷文書8000號同源,從二樂莊時期就開始整理,但一直都只是零星整理,從未大規模展開。因而業師唐長孺先生領導的《吐魯番出土文書》整理組,很早就將旅博文獻列入整理計劃。大約1984年,唐師專門派李徵先生赴旅博了解情況。李徵先生回來向唐師匯報,說:旅博文獻裝在幾個大麻袋裡,有幾萬片之多,主要是佛經殘片,世俗文書很少。
  • 賭王何鴻燊逝世,卻帶火了一個古老的漢字
    不過,討論最多的,卻是一個看似最簡單的問題,那就是:「燊」字怎麼讀?其中,有一位網友的留言,最實在!他說:我說大伙兒先別討論賭王的財產如何繼承了,反正不會留給我們,關鍵是,誰能告訴我,這個「燊」字怎麼讀?一時間,網上許多人紛紛跟帖,有人熱心指導,有人故意調侃。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德國考古學家發現象牙板上人類最古老星座圖
    中新網1月22日電 德國考古學家認為一塊至少3萬2千5百年前的象牙板上的圖案,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古老的星座圖。  這塊細小的猛獁象牙片的一面刻有肢臂伸展的人形,酷似獵戶星座的輪廓。  原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著名史前人類學專家拉朋格魯克博士(Dr.
  • 廣陵王璽金印人考古出土的唯一漢朝劉姓王金印
    原標題:廣陵王璽金印人考古出土的唯一漢朝劉姓王金印 文、圖/記者 金葉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由高純度黃金製成,重122.87克。印面長2.375釐米、寬2.372釐米。龜鈕,鈕高2.121釐米,臺高0.945釐米。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先說說「倭」吧,這個詞可能現在在中韓等國看來是蔑稱,但實際此詞並沒有貶義,「倭」實際上是日本最古老的稱呼,中國大陸的居民最開始是通過朝鮮半島接觸日本的(中國漢武帝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從當地土人那裡知道了海外還有「日本」這麼一個地方存在),「倭」究竟為何意目前無通說。
  • 「鳳華」原刻款定窯雙鳳盒驚豔歐洲 -沙家櫪
    但至今均無一例實據考證、文獻記載,都是推測而來,很有可能是受到乾隆皇帝題詩影響,要知道雖然乾隆皇帝是清代最大的收藏家,對書畫、陶瓷有一定的鑑賞能力,但畢竟還是有很多錯誤和誤判,以至於後人以訛傳訛,「傳鳳華疑北宋宮」。「鳳華」與「奉華」款器物混為一談,且「奉華」、「鳳華」款所謂「傳世」器物均為「後刻款」!
  • 日本的漢字:不要以為認識漢字就可以去日本混生活
    在新星出版社的「巖波新書」系列中,《日本的漢字》的作者笹原宏之曾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學恩」,也就是說,從文化方面,中國有恩於日本。那麼,日本文字和漢字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漢字進入日本的文化體系後,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和發展?讀過笹原宏之的這本書,便可一目了然。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日本為何引入漢字?首要目的竟是注釋日本語日本的文化吸收能力實在是太強。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中國漢字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
    那個時候還小,不覺得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甚至還覺得這個爺爺太了不起了!現在想來,覺得甚是匪夷所思。傳說倉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根據野獸的腳印創造了文字,其發展演變延續至今,便是我們今天所始用的漢字了。話說,倉頡真的如此逆天麼?能一個人創造出文字,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相當龐大、複雜的系統。於是,學界普遍認為,倉頡很有可能是當時已出現文字的搜集者、整理者。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倉頡造字歷史有很多神話傳說成分,上文中介紹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用結繩的方法記事,國家政權出現需要有具體文字進行計量,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倉頡在洧水河南岸高臺上造屋住下專心致志地造起字,經過苦思冥想,經過獵人提示根據玩物特徵進行創造象形文字。
  • 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
    除了漢字,廣義上的書法也涵蓋了許多非漢字為文字書寫藝術,如阿拉伯書法梵文字母書法、越南書法等。從狹義講,書法也稱「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尤其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漢字書法並非只限中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其他國家也有非常悠久的書法歷史。中國文字的點畫、結構和形體與外文不同。它變化微妙,形態不一,意趣迥異。
  • 日本學者稱中國用馬始於商成熟於周隋唐傳至日本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日本考古學者菊地大樹20日在北京稱,中國古代真正對馬的利用開始於商王朝,成熟於周王朝,其後在被歷代王朝承繼的過程中,建立了嚴格且穩定的馬匹生產體制,並進一步擴大到東亞以及更遠的地域,在隋唐時代傳到古代日本。菊地大樹在講座上與聽眾互動交流。
  • 成都發掘宋代墓葬 首次出土堪輿羅經圖有助研究五星八卦二十八星宿
    經過近7個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青石村遺址發掘出土了豐富遺存。據成都考古研究院發掘現場負責人楊洋介紹,其中的宋代遺存中有三座墓葬,年代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  其中M1墓室填土中發現有武士俑殘片、腰坑內出土雙系罐、五個捏制的小雙耳杯、一枚大號的崇寧通寶。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銅錢年號等判斷,墓葬時代為南宋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