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鋪門口到處擺放著古色古香的木製家具,濃綠的大樹在空中握手相遇。在街角,拉板車的師傅斜靠在車板上閒聊,文昌北路總是給人的印象「舊舊的」,時間在這裡仿佛停止了流轉,連路過的行人和車輛也是緩緩而來,緩緩而去。
古時,人們認為北鬥星有六顆是主宰人間學問、功名的,所以把這六顆星統稱為文昌星。清嘉慶年間,如今文昌路廣州酒家附近興建起來了一座文昌廟,一度沸沸揚揚,香火旺盛。後來,文昌廟附近形成了街道,取名文昌巷。上世紀30年代,文昌巷擴建為馬路。如今的文昌北路因在文昌廟旁而取名「文昌」,又因處於北段,故得此名。
說到泮塘路,大家肯定會聯想到這裡的西關美食,沿著道路走走逛逛,品嘗老字號,是周邊街坊休閒散心的好選擇。
在21世紀初,沿著昔日石路頭,連接中山八路與龍津西路的這段新馬路開通,初期有關部門擬把這段路定名為石路頭路。當時泮塘的原村民得知後,建議有關部門將這段路定名為「泮塘路」,原因是村民認為這路段通過的地方,兩旁是泮塘村民聚居的地方,取名為「泮塘路」更好。後來,建議被採納,此路段正式被命名為「泮塘路」。
西關老街逢源路,有著「府前」一條街和綠滿逢源的美譽,它的前身是清朝康熙年間建成的逢源區的逢源東街。
據記載,逢源路名稱的由來,與清十三行興盛時候形成的「逢源」西關大屋住宅區有關。在同治及光緒年間,西關地區紡織業和商業發展興盛,多寶住宅區、逢源住宅區逐漸成形,逢源東街、逢源西街、逢源正在等街道興旺起來。1932年,逢源東街擴建為逢源路。
長壽路東起人民中路,西至寶華路,分長壽東路和長壽西路。如今在逢源街轄內的路段為長壽西路。
長壽路因清代長壽大街內建有長壽寺而得名。在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廣東巡按御史沈正隆在今天長壽西路附近建了一座長壽庵,後來由於明清鼎革興替,香火漸趨冷落。清代康熙年間,遊方僧人大汕和尚至此,看上這塊寶地,古剎再度中興,後又由盛轉衰。同治二年(1863),官府拆毀寺廟,原地闢為數條街道。
豬仔圩位於康王中路與文昌北一帶,據老街坊介紹,豬仔圩起源於20世紀初,當時這裡是販賣豬只的集市,周邊地區的農戶會把家裡養的小豬帶來這裡交易。慢慢地,這裡就被稱為「豬仔圩」,後來這裡又逐漸成為了著名的天光墟分點。
斑駁建築間的小巷子,如今走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一些販賣字畫、瓷器、雕塑等舊物古件的小攤。
帶河路建成於1921年,因路在帶河湧而得名。據說以前開築馬路時,由於沿線不少要清拆的物業業主非富即貴,因而這條路建得兜兜轉轉,成為廣州最為曲折的道路,含有9個轉折點,號稱「九曲十八彎」。1966年廣州道路改造,帶河路成為了康王路的一部分。
歲月變遷,現在只能在小部分老舊的樓房看到帶河路的門牌號了。
每個地方都有它的過去,
熟悉的地名也許是隱藏的人文地圖。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逢源地名故事,
歡迎留言與大家一起分享!
部分資料自《西關逢源》、《廣州地名古今談》
[ 編輯: 【圖文記者 陳丹婷】【編輯 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