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事必躬親,最後卻事倍功半?

2021-02-10 長江商學院EMBA

來源 | 正和島(ID:zhenghedao)

作者 | 吳軍 矽谷投資人

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常常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也是行家,否則一般不會出來創業。

這些人的優勢非常明顯,在各自的領域比他們更懂業務的人不多,然而有些時候他們會陷入自己的專長中,反而把優勢變成劣勢。

對於一個創始人/管理者來說,公司有眾多的問題需要他們管理和解決,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做才不會事倍功半呢?

我過去曾經講過工程師們的問題:一錘在手,滿眼都是釘。

今天,有點兒工程經驗又懂一點統計的軟體工程師,常常把什麼事情都看成是大數據的問題。

本來可以用個Excel表格搞定的事情,他非要寫一個腳本,這樣既浪費時間,又不便於和別人交流。

有的創始人是產品經理出身,放著很多要他決策和審批的事情不做,一定要每天花好幾個小時試用產品,直接給工程師們提產品建議,既把自己搞得很累,又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

同樣,一些做天使投資的人,一旦發現所投資的公司沒有達到預期,就自己跳進去當臨時CEO。

我和他們講,遇到公司需要自己上的時候,說明投資已經失敗了一大半了。


一個公司的管理者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從重要性來講,做好這三件事情就可以了。

1

很多創始人和我抱怨:「現在實在太忙,下面的人做事情實在不行,凡事都得自己做。」

我說:「你的管理方法有問題,你需要做的是找到合適的人,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們做,而不是事必躬親。」

對於一個創始人來講,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感情是非常深的,吃飯睡覺都會想著它。因此,創始人看到什麼事情沒有做好,哪怕是很小的細節,都忍不住要跳進去幹預,甚至自己動手。

有一次,我和一位管理公司的朋友講:「不要做太多的細節管理,這樣你太辛苦。」他說:「難道我看到下面的人做得不對,不該管嗎?」

我和他講:「你知道司徒雷登是如何評價蔣介石的嗎?司徒雷登對蔣介石講,『毛澤東沒有你的私人飛機,因此只要等著將軍們給他送去捷報,而你卻要飛到每一個戰場!』如果你看下屬做事不滿意,要麼說明人沒有找好,要麼說明培養他們的方式有問題。只要是合適的人,再假以時日培養,他們最終都能夠做得比你好。」


作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需要花很多時間找到各個關鍵崗位最重要的人,一旦找到那樣的人,就相信他們的能力好了。

谷歌直到2002年已經有400人規模的時候,包括創始人在內的幾個高管還要面試每一位人事部門已經決定錄用的員工,面試佔掉了他們1/4的時間,因為招人實在太重要了。

人招不好,不僅耽誤事情,而且常常是請神容易送神難。

早期的員工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除非他能夠和公司一同成長,否則公司長大之後,他們的工作很難安排:讓他們當主管,又不具有相應的能力和潛力;還讓他們做非常具體的工作,他們會覺得創始人太薄情,甚至會集結一些老員工對抗新來的主管。


公司招人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方除了能力和品性能夠勝任工作之外,還必須具有非常強的主動性。

任何一個公司招人,都需要堅持一個原則:錄用的人應該高出現有員工的平均水平,否則公司越大,人員的平均素質越低。

公司走下坡路,常常就是從亂招人開始的。

2

一個管理有序的公司,動力應該來自底層,剎車應該來自高層,這樣公司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如果引擎和剎車的作用搞反了,那就糟糕了。

很多創始人,在他腦子裡有一大堆要做的事情,今天這個主意,明天又換一個想法,這些主意或想法或許都不錯,但是對於要做減法的某些公司來講,同時做這麼多事情一定沒有什麼勝算。

如果創始人的這種想法影響到下面的員工,大家的思維進一步發散,公司就開始失控了。即使創始人能夠控制員工的想法不發散,下面員工完全對創始人言聽計從,這樣的公司也會死氣沉沉。

谷歌在發展到100人規模時,創始人、執行長和幾個其他高管,每周要花一天的時間聽下面員工介紹自己的項目。

他們只負責一件事情,就是確定員工做的事情是該做的,而不至於讓公司的業務太發散。至於該怎麼做,他們從來不發表建議,因為既然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員工,就相信他們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這些高管在審核項目時的作用,就是「剎車」。


3


今天很多公司講到公司的價值觀時,總是在變相地教育員工對公司忠誠。用這種想法理解企業文化的作用,不僅無益,而且還會讓一些喜歡自由自在的員工跑掉。

每一個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獨特的做事方式,這種方式別人還不容易學,因此它們就如同公司的基因

一個公司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始人的基因,創始人喜歡什麼、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公司最終就會演變成什麼樣子。


這裡我先給出根據研究調查得出的一個結論:一個公司為大家設置的目標函數,會導致大家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優化自己在這個目標函數下的表現。

比如,如果一個公司認定技術最重要,產品的穩定性最重要,那麼久而久之,工程師就成了這個公司中最有權勢的群體,那麼工程師文化就成為公司的顯性基因。谷歌就是這樣的公司。

同樣,如果一個公司認定技術不是最重要的,用戶體驗最重要,那麼在這樣的公司裡產品經理就能說話算數,工程師只好圍著產品經理轉,蘋果、臉譜網和騰訊就是這樣的公司。

如果一個創始人只看重銷售業績,一切以商業為先,那麼這樣的公司就是一個銷售導向和結果導向的公司,無論是產品經理還是工程師,都要圍繞著銷售目標轉,阿里巴巴就是這樣的公司。

當然,阿里巴巴的人可能會不服氣,說他們也重視技術和產品體驗。

是的,我沒有說它不重視,只是說這家公司最核心的價值觀是圍繞銷售的。

不信你可以看看,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要在每年購物季公布自己的銷售業績,這就是阿里巴巴。亞馬遜和易貝也是電商,但是從來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在美國,「剁手星期一」(Cyber Monday,有點兒像中國的「雙十一」)不僅是電商銷售額最高的一天,也是谷歌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全年廣告收入最高的一天。

雖然我們在公司內部都好奇當天的廣告收入,但是無論是美國的谷歌或臉譜網,還是中國的百度,對外都不宣布當天的廣告收入是多少、比上一年增加了多少。


事實上,阿里巴巴堅守一種基因並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世界上任何成功的大公司,不論多大,都只有一種基因。

雖然很多人習慣於「既要……又要……」的思維方式,但是這種騎牆的想法從來沒有堅定地站到某一個陣營中效果好。

無論是堅持工程師文化、產品導向還是銷售導向,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但是如果哪家公司講自己的企業文化中包含了所有這一切,這個公司就沒有戰鬥力,一定表現平平。

一個公司價值觀的確立或企業文化的確立,是在它成立的初期。沒有一家成功的公司,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是在5年後確立的。

當公司規模小的時候,可塑性比較好,創始人在這個時期要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我們的公司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並且圍繞著這個想法招聘最合適的人,找到公司合適的商業模式。

這件事情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需要在早期讓整個公司都認可它的價值觀。在公司裡,其他人在這件事情上顯然不能取代創始人,因此這就是創始人自己的任務。

一個創始人如果能做好這三件事情,就已經不容易了,創始人不能學諸葛亮,所以一些具體的事情應該讓下面的人做,自己不要幹預太多。

當一個創始人能夠找到稱職的主管工程、銷售和行政的負責人,並且足夠信任他們,那麼公司就步入了正軌。

如果創始人像諸葛亮那樣事必躬親,不僅會把自己累死,還會把公司做死。

當然,很多人會說,我不是創始人,這些建議對我有用嗎?

如果你準備到一個公司裡去做主管,你可以用這些標準衡量那個公司的老闆是否稱職;如果你只是一個一般員工在找下一份工作,你要考慮是否認可對方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以及他們的管理方式。

相關焦點

  • 事必躬親的領導,最失敗!
    小鄭一臉茫然,公司明明運作地很好,為什麼要辭職呢?既然要辭職了,索性吧話全都說開,一個朋友說:「小鄭,其實你根本沒把我們當做公司的共同創始人,從始至終你都只認為開這個公司是你一個人的事。所以什麼大大小小的事情,無論是公司決策還是細微瑣事,你全都要過目,事必躬親,那我們也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們兩個就像公司的掛名傀儡,反正什麼事情你來做就好了。」
  • 學會放手和事必躬親
    有一個成語叫做「事必躬親」,意即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每一件事都要親自過問。
  • 事必躬親,累死自己
    沒有耐心等待下屬成長,事必躬親,只會累死自己,成就不了大事。      我有一個弟子很聰明,說話條理清楚、做事積極,忠誠度也高,於是提拔他當中階主管,帶領兩位小主管。但這位徒弟對下屬做事非常不放心,任務交辦下去後,不到兩天就收回來自己做,每天累得半死。大夥睡覺時,他還在忙,一早大家起床了,他卻還在睡覺。
  • 【易聽】凡事事必躬親,不是好領導!
    「事必躬親3個小建議:     1、區別「你能做的事」和「你該做的事」     身為管理者,你的能力無須通過」來證明,能做並不代表你就要親自去做。你應該考慮的兩件事是:自己應該做什麼,別人能夠為自己做什麼。確定了這兩點,你可以確定事情的優先級別,為自己爭取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
  • 明明是別人的錯,為什麼最後受害的是你?| 踢貓效應
    為什麼壞情緒總是容易在人們之間傳染呢?歸根到底在於人們都傾向於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因對方的壞情緒而影響自己的心情。兒媳婦憋了一肚子氣,晚上睡覺前把氣撒在了丈夫身上,丈夫心煩地不行,看見兒子又把兒子訓了一頓……如此反覆,最後惹得一屋子的人都心情不好,而這一屋子的人本來可以度過愉快的一天,就是因為被那位老師的壞情緒傳染了。
  • 重要的不是想死怎麼辦,是為什麼最後沒死
    不知道的人可以自行去搜索,是不是用百度你自己選擇。我前些日子也去開了個頁面,看看能不能給需要的人直接一點的回饋。可能因為我一點兒都不紅,所以開了幾天也沒什麼人問津,門庭冷落。有點點小失落。慢慢的,還是有了幾個提問的人和幾個問題。有點點小感觸。接下來的這篇文字便源於其中的一個問題。
  • 為什麼面試官總微笑點頭,最後卻沒錄用你?
    你想要的都在這(1月版)(最後面的部分)這個月的主題課也是求職就業,錄好的課程有連結。今天主要想說一點為什麼面試官總微笑點頭,最後卻沒錄用你?正常來說,如果面試過程非常絲滑,聊天氛圍也非常輕鬆愉快,是極有可能拿到offer的。
  • 管理者把自己累死了,為什麼員工卻不領情?(值得反思!)
    推薦閱讀文章:《管理者把自己累死了,為什麼員工卻不領情?(值得反思!)》「凡事自己來」、「親力親為」、「事必躬親」,對於管理者來說,這並不是勤奮踏實的表現,而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史蒂夫•鮑爾默曾說:「有人告訴我他一周工作九十小時,我對他說,你完全錯了,寫下二十項每周至少讓你忙碌九十小時的工作,仔細審視後,你將會發現其中至少有十項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或是可以請人代勞的。」他曾給微軟經理這樣一條忠告:「不要什麼事都做。
  • 為什麼有些人嗑瓜子可以一小時以上,看書學習卻不可以?
    為什麼有些人嗑瓜子可以嗑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以上,看書學習卻不可以?因為人做事情,都需要有個反饋,反饋的周期越久,感覺上就越困難。先做個實驗,找個空曠地,走直線,二十步,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問題。現在閉上眼睛,再走一遍,看看還是直線嗎?為什麼變難了?
  • 為什麼會「耍嘴皮子」的人最後都比你成功?
    該你上場做Presentation了你發現昨晚在廁所背過的詞統統忘光走上前去臺下有向你投來敬佩目光的下屬
  • 終於明白了,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能領導孫悟空?
    讀西遊記總有一個疑問——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孫悟空非要帶著他去取經呢?如果孫悟空自己去取經,不就麻煩少多了麼?後來長大了,工作了,先被人領導,之後又領導別人,總算明白了,原來唐僧領導孫悟空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這樣,取經這項偉大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了。那麼唐僧究竟有什麼東西,是孫悟空沒有的呢?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唐僧是一個領導,而孫悟空只是一個打工者呢?
  • 酒店管理:執行為什麼沒有效果?(一個方法)
    當這件事情出現差錯,或者結果不好會影響到下一個事情開始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檢查,但是當這個崗位的員工非常好,他工作的熟練度也高,雖然這個事情比較重要,我們也不必事必躬親,面面俱到,可以抽查。這不僅僅讓你清楚酒店客房的狀態,大家工作的質量,客房部經理的狀態,也提高你對客房部工作的判斷力,同時也促進客房部工作的進步與達標。檢查工作是技巧,也是方法,更是藝術。
  • 唐僧為什麼可以領導孫悟空
    小時候讀西遊記總有一個疑問——那個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孫悟空非要帶著他去取經呢?如果孫悟空自己去取經,不就麻煩少多了麼?沒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給別人以信心,就不能給別人以動力,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領導者都膽怯了,退縮了,團隊就會散掉;而信念不夠崇高也不行,自私自利的信念,小富即安的信念,都讓別人離你而去。我們對比一下水滸裡的宋江,一個沒有崇高信念的人,最後被招安了,他的最高理想就是這樣,所以他就葬送了他的團隊。
  • MDPI 英文潤色 | 師兄師姐教你發文秘籍,提高文章命中率
    小編的師兄師姐在論文發表中屢敗屢戰,不斷向大牛學習取經,最後總結出了幾個關鍵步驟,在此同您一起分享這些提高論文命中率的必備技巧。首先,要對自己研究領域有所了解,知道相關期刊的分區情況以及期刊的發文目標和範圍。
  • 為什麼面試你要25K,HR只給你20K?
    周末了,我們來聊個輕鬆的話題,關於漲薪,哈哈~前陣子,棧長給大家分享了《為什麼公司寧願
  • 為什麼有人敢對你伸出獠牙?
    (你還不好意思拒絕。)仔細想想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有。那就對了。他就是對你伸出了獠牙。不管他是你的親戚朋友,還是同學同事。此時的他就是一匹餓狼。這隻貌似狗的餓狼,向你伸出了趾爪,張開大嘴朝你吸血,咬淨你的肉,榨乾你的精力和錢財。最後連個骨頭都不剩。那他為什麼敢對你伸出獠牙呢?
  • 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公司?
    面試官:我覺得你各方面都挺不錯,接下來問你最後一個問題。在面試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選擇我們公司?               除去一小部分人真的是因為企業文化、薪資水平、或者地理位置等原因被吸引,更多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表現得一臉懵逼,因為確實是不知道為什麼會選擇這家公司。但是吧面試官問你你又不能不回答,那麼如何巧妙地應對這一問題呢?
  • 你為什麼越來越討厭社交了?
    對朋友的邀約越來越提不起興趣對同學聚會也漸漸少了熱情每天樂意做的,只是一個人宅在家裡刷刷劇,打打遊戲你發現
  • 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
    那麼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這些邊緣人?「邊緣人」的視角好的想法往往是邊緣人想出來的,因為他們從來不在任何一個既定的「圈子」內。所以當視角由外向內投射,往往能照見內部精英看不見的地方。邊緣人總是不停尋找前進的縫隙,因此他們有勇氣break things,對於行業動向有更加敏銳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