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給自己deadline。
許多朋友從大學到工作,不知不覺在大城市待了好多年。
說混得不好吧,溫飽肯定是沒問題了;說混得好吧,工資和事業已早早到了天花板,就這麼僵持著,看著越來越夠不著的房價,進退兩難。
也有些朋友工作三五年後,對自己有了一定了解,對工作崗位也有了相對清晰的認識,選擇回到小城市。
我想說的是,大城市是有時間窗口的。
許多人不願意離開大城市的原因,並不是覺得它如何如何好,而是自己待太久了,如果回小城市,總有幾分不甘。
為什麼要給自己deadline?
人的一生很長, 花費幾年打拼沒有問題。如果止損,丟掉的只是幾年時間;如果不止損,丟掉的可不止是幾年時間了。
所以,建議給自己定個目標和期限。能達成,繼續留下,不能達成,改弦易轍。
第二,對小城市正確認知。
許多人覺得,回到老家後,就等於遠離了一二線的喧囂與焦慮。
但說句實話,這年頭小城市的年輕人往往更焦慮。
網際網路的普及抹平了信息差,我們通過網絡看到原本很難接觸到的東西,放大了欲望。
我那個做IT運維工程師的同事,當初為什麼放著縣城好好的事業單位不幹,辭職跑到省會城市找工作?
就是因為他在網上論壇和社群裡,看到同齡人今天曬內部培訓明天曬加班,後天周末參加了什麼線下公開課,覺得很有意思,想體驗一把這樣的生活。
網絡上不少《月薪×萬,依然買不起房》《年薪×萬,他只用了×年》之類的文章,在不少逃離大城市的人看來是焦慮因子,於是他們期待小城市能夠帶來平靜。
但就像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所言:
由於內心遲鈍造成的虛假寧靜,根本不值得羨慕,它只會使我們更加虛弱,愈發難以應付外界的變化。
在大城市解決不了的問題,回到小城市,或許也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