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種面試叫做「廢話少說」
如今,有些應聘者非常直接。在首次電話溝通或其他通訊方式進行溝通時,說不了幾句話,就會問到「多少工資」的問題。
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廢話少說」。
什麼意思呢? 每個人都知道有一個面試過程,但是對公司來說這要複雜一些,有些公司要簡單一些,但是程序一定會存在。
一般的程序是電話通信或微信通信,以確定採訪的時間和地點。面試過程可能包括兩個部分:筆試和口試。這還是初試, 一些公司還有複試,三試和四試。
此過程可能需要幾天或10到20天,高職位可能還需要一到兩個月。
經過這麼長的面試過程,薪水只會在最後問到,而當薪水不合適時,就浪費了時間和奔波談論話題的時間。
因此,許多應聘者現在可能已經經歷了這些「麻煩」。因此,從一開始就談論薪水可以提高效率,如果薪水合適,就繼續討論。如果薪水不合適。後面所有的流程都省去了。
2.在某些人看來,金錢比「適合性」和「工作內容是什麼」更為重要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當前時代就是金錢時代,在金錢時代,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負擔,撫養孩子,支付房費,支付房屋抵押,汽車抵押以及消費升級的壓力。
那麼,沒有錢我們應該談論什麼呢?對於某些人來說,工作的適合性和工作的內容是後面的事,能給多少錢才是重點。
如果薪水高,則就是適合的;如果薪水低,則可能適當或不合適。
至於工作的內容,只要是專業的事情,公司和公司都是相似的,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市場經濟。 我們曾經批評西方世界為「金錢至上」,但現在輪到我們了。
當然,有些可以控制自己並讓自己達到「延遲滿足」狀態的人可能會首先問自己是否合適以及他們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他們正在考慮自己的未來發展和職業規劃是否一致。
3.應聘者是菜鳥
應聘者可能是菜鳥,涉世未深,不了解職場的面試規則,又要自食其力,又要生存。於是,應聘者,一開始就問薪水,現在的菜鳥往往更直接。
另外,一個人要去外地求生,生存壓力很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涉及的是薪水問題,因此提出薪水是可以理解的。
總結:實際上,先問薪水再問薪水是沒有對與錯的。 只是面試官可能會對直接問薪水有些反感,但是如果薪水資本不合適,那麼隨後的過程實際上會浪費雙方的時間和精力。
註:部分圖片和資料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