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目前,資本扎堆投資醫院。有了醫院,就需要找職業經理人來管理,這無疑為在公立醫院職業發展遭遇瓶頸的醫藥人士提供了新的選擇。但大家千萬別認為,我如此優秀,當一個職業經理人還不夠格嗎?現實是,多少大三甲的院長都鎩羽而歸。當私立醫院的職業經理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
社會資本投資醫院的管理團隊,多是曾經的公立醫院院長,擁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有些還帶著教授、博導光環,甚至兼任過當地衛生部門領導崗位或學術機構領導職務。
他們來到民營醫院的原因林林總總,有常規到齡退休或到屆離任的,也有非常規離任的,如受不了體制約束的,還有犯過錯的。
無論何種原因,按說都是人中龍鳳,但99%都駕馭不了醫院職業經理人這一職位。
曾經的公立醫院院長,當不好私立醫院的職業經理人,固然有公私醫院思維和職業習慣不是一個套路的原因,更多是因為職業經理人所處地位尷尬所決定。
職業經理人往往是1分錢的權力都沒有,卻要為醫院的種種指標負責。
我們都知道,權力和義務要相匹配。啥權力都不給,憑啥要讓人家去負那麼多的責任,去扛那麼多的指標?但私立醫院的職業經理人就是陷入了這種窘境。
首先,面臨著放權悖論。剛找來的職業經理人,老闆一般都會選擇看表現,再逐步放權的策略。老闆通常會說,只要你表現好,我會逐步放權的。但正因為老闆不授權,做任何事情都得請示,下面的員工知道是老闆說了算,職業經理人說了不算,所以都不會服從其工作安排。不給授權,授權不充分,只能做一些表面上的事情,無法改變現狀,無法有大的變革。如果無法改變現狀,老闆就會不滿意,認為職業經理人能力不夠,或者是執行力不強。進而,資本方和老闆就更加不會授權。
其次,變革中,利益受損者不滿,老闆對職業經理人不滿。想要做出成績,就需要對醫院做大的變革,大的變革意味著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意味著要挑戰很多人的舒適區,於是就會有人告狀。老闆就會這也不同意,那也不同意,有的只是對職業經理人的不滿意。
再其次,多數老闆沒耐心等到看結果的那天,就否定你。醫療是一個回報周期比較長的行業。即使老闆充分授權,即使職業經理人神通廣大,1~2年也不會看到大的變化,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發生大的改變,但多數老闆沒有這個耐心。嘴上說的是夢想和情懷,當需要1年、2年、3年不停地往裡砸真金白銀的時候,夢想就成了噩夢,情懷也碎了一地,「不急」就變成了「能不急嗎?」
花大價錢請了職業經理人,1~2年也看不到什麼大的變化,老闆就開始要換人。解聘,再招人。因為有了前車之鑑,換了另外一個或者一撥的職業經理人以後,就更加不會輕易放權了。於是,再來一個輪迴。
最後,資本方價值觀與職業經理人不一致,註定會分道揚鑣。加之中國政策善變,老闆的要求也會跟著一起變,一變再變。職業經理人縱有三頭六臂,也有難以招架的一天。
人家大三甲醫院都管得好,還管不好一個小醫院?可現實就是如此。所以,民營醫院的管理層換了一茬又一茬,所以有很多的「前和睦家」、「前美中宜和」、「前百匯」、「前XXX」……
(環球醫學編輯:賈朝娟 )
★綁定醫緯達微信後,
即刻免登錄查看更多醫事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