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現實,又魔幻。既是自嘲,又是一種「變相」的鼓勵。
既不想工作,又害怕失去工作。或許這才是普通人的常態,生活裡最真實的時刻。
雖然每天被生活qj幾百遍和現在辛酸的生活啪啪打臉
但我們依舊努力的在與生活做鬥爭,並且能夠樂在其中。
其實,也挺好。
以前的佛系青年畢業了才發現,合著自己就是一個打工的,想要賺錢還得996,還不能挺直腰杆。
「打工人」翻譯一下就是社會主義接班人,說明現在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畢竟不是誰生來就能當老闆、當官。
這種思想覺悟再進一層,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赤果果的無產階級,看起來打一輩子工都很難改變。
同是天涯打工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老闆官紳寧有種?鯉魚別想躍龍門。
講真,打工人,賺錢嘛,不丟人。
但是即使是打工人,也要有夢想,不然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在改革開放初期,大批年輕人湧向沿海地區,為各種工廠奉獻著所謂的「人口紅利」,當時在新聞中,就稱呼他們為:打工仔,打工妹。
三十多年過去了,沒想到現在進化成了:打工人。
80後,90後,00後,一代代的年輕人,不斷長大,變成「打工人」,又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被勞動力市場淘汰。
現在的年輕人,看似個性更強,想法更多,但是打工依然是大部分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無非是,打工的場景從工廠擴展到了辦公樓、直播間、馬路上,從流水線工人擴展到了996的程序猿和外賣小哥。
出賣勞動力,創造剩餘價值,換取報酬,是無法逃離的經濟規律。
年輕人自稱為「打工人」,看似幽默,實則自嘲,詩和遠方,只能偶爾出現在生活中。
前幾天引發一片批判的「上海名媛」們,相信應該也屬於「打工人」的範疇,她們只是一群更想撕下「打工人」標籤的王漫妮。
打工的身份無法掙脫,不甘心,不想認命,卻不得不低下頭。
打的是工,卻總被這個社會痛打。
只不過,「打工人」聽起來似乎還體現了那麼一點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