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侃】公考的熱度∝年輕人焦慮的程度?

2021-02-07 摩訶拉者

【拉侃】專欄是對某些熱點新聞或者無人問津的話題進行不客觀的討論,盡力做到全面但勢必存在偏見。更像是一種快問快答,主旨在利用淺層次的思考,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討論。



昨天看到 第一財經YiMagazine發了一條消息。標題符號「∝」表示成正比例。
文章中定義的年輕人,我認為是畢業到35歲區間的年輕人,畢竟很多公考的最高年齡限制就是35歲。大學畢業到35歲的這一批人,可以被認為是即將承擔社會重任的一個群體。他們可能將是企業中新注入的血液,也可能是家庭中的承擔責任的頂梁柱,他們正在或者已經成為社會中的新中堅力量。但是安穩,競爭,高學歷,低欲望,卻成了這一批人報考公務員的關鍵詞。其實扎堆考公務員的新聞近些年就有不少,每當考試的前後都會被提出來,但是如果這個現象是個遞增的趨勢,那麼值得我們為之思考一下。安穩,說明年輕人已經沒有父輩或者父輩父輩創造革新的勇氣了。這個可以理解成一種小農心理麼?每個人都想能夠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我覺得不是,我認為是社會中缺少了讓人感覺到安穩的機制,所以個體才會再三權衡中尋找安穩的狀態。競爭,文中有個數據,61:1甚至3334:1的錄取率。映射了體制以外的競爭壓力。人是會經過權衡利弊來做決定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競爭如此強烈的體制內工作,說明體制外的工作壓力不比體制內少多少。市場就業環境越來越惡劣。高學歷,高學歷扎堆,高學歷者人數是有限的,此消彼長。體制內多了體制外必然減少,各行各業都缺乏高端人才,如果市場不做調節,勢必會導致某些行業的衰敗。低欲望,低欲望我認為是第一個關鍵詞安穩的一個結果。一方面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天生就在較高的滿足感中生活。另一方面是社會中的機會越來越少,就像文中說的,財富自由的通道越來越少,勞累過度猝死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早已經出現低欲望的現象,失去社會活力,年輕人陷入行為沉淪狀態,不願生育。(關於行為沉淪推薦擴展了解「25號宇宙實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公考的這件事情上,我一直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不過大多數人的選擇肯定是看起來最保險的。事業編制可能就是當今社會看起來保險的選擇。因為看到了風險所以選擇了保險的方式去應對這自然沒錯。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花時間思考一下這個風險是如何產生的,會不會從根本上化解風險。如果這個社會現象可以間接體現當代年輕人的焦慮程度,我認為不僅需要自上而下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導,法制的完善,民生保障機制的完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民法典的頒布,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這些都是近幾年國家在這幾方面做出的成績。自下至上的從根本上激發基層的動力,促進市場活力,釋放更多的權力,開放更多的機會窗口也可能是方向之一。


相關焦點

  • 社交焦慮量表(LSAS),你的社交焦慮程度有多深?8種專業方法改善焦慮症狀!丨抑鬱自評量表SDS
    而,帶有社交焦慮但沒到達焦慮症程度的人則更多。這些都說明:在一些時候或情境下,正常人也會出現一定的社交焦慮現象,只是還沒有到「症」的程度。本測試從測試者在社交場景下安處的焦慮程度、操作的焦慮程度以及對以上兩種情況的迴避頻率共4個方面進行分析和建議,測試者會了解自己
  • 有一種焦慮,叫盲從
    焦慮集中在這麼幾類人身上: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焦慮,知識和信息更新的太快,周圍人成長的太快,壓力太大,焦慮的不行不行,年輕的臉龐上那雙眼睛泛著血絲。進入中年的人焦慮,年齡大了,責任重了,開銷大了,收入開始慢慢吃緊,又很擔心忽然之間就沒了營生,看到生猛的年輕人,看不透的老眸子裡閃著隱隱的焦慮。
  • 一張圖告訴你3分鐘熱度原因在哪,以及怎麼破
    堅持目標的三分鐘熱度、培養習慣的三分鐘熱度、執行計劃的三分鐘熱度,那我今天從培養習慣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三分鐘熱度的體會,以及如何突破三分鐘熱度的限制。一張圖呈現培養習慣的過程第三階段:挺過第二階段以後繼續往上走,但就快到山頂的時候我們不論是身體還是意志,都已經到了極限,更可怕的是,我們開始質疑我們的初衷,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把沉重的滾石推上山頂呢?只為了看到滾下去的樣子?值得嗎?
  • 如何與焦慮來一次和解?
    焦慮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對我而言,直接體現就是上火。每次上火,就口腔潰瘍好幾天,疼痛中反思有什麼事情在困擾我。
  • 學歷焦慮,為什麼成了集體困擾?
    這些新詞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無論是就業焦慮、婚戀焦慮還是育兒焦慮,其背後都與學歷焦慮掛鈎,並且這種學歷焦慮不只是一種個體困擾,而是正在成為社會整體層面上的一種集體困擾。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能夠發現學歷焦慮中的基本取向:不僅追求向上,而且規避向下。具體來說就是年輕人通過對學歷的追求,以期獲得一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伴侶和更有前途的未來。
  • 【金正感悟】中國年輕人為什麼不敢晃蕩青春?
    一個28歲的波蘭小夥還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過著「年輕人」的生活,讓人好生豔羨。在中國,一個28歲的小夥子該是什麼狀態?28歲的中國年輕人已經不再年輕,我們在著急地戀愛結婚生子,著急地買房買車,著急地拼事業。我們在焦慮著如果30歲還不能出人頭地,這輩子可能就「完」了。
  • 28天快速寫好字,每天30分鐘,公考輕鬆加10分!
    這個念頭在美美老師的腦海裡就像放電影一樣回放,最終,經過無數次的課程迭代就有了當下的公考快寫課。
  • 小方的「焦慮」~
    年底工作壓力大,經常會焦慮,一般表現:從得知要交報告就開始焦慮,但動不了筆,先用吃飯、睡覺、玩遊戲、刷視頻等等來迴避。但隨著交稿日期臨近,焦慮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熬夜匆忙寫完交上去。情緒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首先,我們要正視「焦慮」:焦慮來襲的時候,想要迴避是很正常的,這是我們對壓力的正常反應。
  • 年輕人總愛問「為什麼」,不是壞事
    如今的年輕人,在方方面面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除了現實因素,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 與焦慮和解
    焦慮的完美主義者經常被以下三者的組合強烈驅使著去努力工作:抱負、責任感和「若不加倍努力就會導致災難」的擔憂。而一旦某些事情無法依照計劃進行,他們就可能成為「我應該更努力」這種錯誤思維的受害者。不是只有焦慮的人會有這樣的錯誤思維。舉例來說,人們一次又一次地減肥失敗,這種錯誤思維也是原因之一。
  • 夜聽 |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如今「喪文化」特別流行,「永遠喪,永遠心懷絕望」「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就會很輕鬆哦」「每天努力一點點,是不是感覺離夢想更遠了呢」……這些話常常被現在的年輕人掛在嘴邊。可你還真別覺得這只是個搞笑段子而已。現實中的確存在一種焦慮,叫「努力型焦慮」。他們焦慮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自己足夠努力,但自己所處的境況卻沒有明顯的好轉,或者說,看不到明顯的好結果。
  • 人到中年,這樣應對焦慮,讓生活上一個大臺階
    焦慮是人的一種普遍感受,特別是人到中年,焦慮日漸上升,脆弱得一塌糊塗。 人到中年,在工作上,相比職場年輕人來講,雖然在經驗、閱歷、人脈、職場情商等方面有較明顯優勢,但是體力,學習能力、等方面卻遜色很多。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覺工作沒有動力?
    近日,一個話題以4750萬的熱度衝上了知乎熱榜第一。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覺工作沒有動力,更容易陷入迷茫?我們從兩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很多人把這個問題和當今越來越多的「佛系青年」聯繫在一起,佛系不是無為,而是無欲。為什麼無欲呢?因為想了也得不到,也就是說得到的門檻太高了,高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 當年甩掉老闆,娶女粉絲的「拉麵哥」,熱度褪去,如今生活怎樣?
    在拉麵館虧損倒閉以後,田波就陷入到浪費時間的焦慮之中,好在有自己的妻子安慰,他也就只好重歸於平凡,並且重新去了另外一家拉麵館,想繼續當一個拉麵師傅,繼續踏踏實實的賺錢,這對於他來說也還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這也告訴我們:有時候一時的熱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還是需要很多的時間和不斷的積累,最終才能夠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得更加美好,千萬不要貪圖一時名氣,攥著自己的名氣吃老本,最後只會自嘗惡果,網紅是可以被欣賞的
  • 在知識焦慮的時代,如何成為一個高手
    引言:這個時代,不僅盛行雞湯,更盛行「速成指南」,人人都在焦慮,焦慮知識不足,焦慮成長得不夠快,焦慮自己比不過別人。
  • 如何改變社交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會有很多人真的達到社交焦慮症的診斷標準,他們只是存在社交焦慮的情緒或者傾向,或者只是人格特質上的「害羞」(社交沉默)。社交焦慮是如何形成的?儘管有基因、氣質和環境的作用,但後天因素對社交焦慮症狀的影響更加明顯。以下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導致社交焦慮:· 自身經歷應激性、羞辱性的事件,或被虐待、被忽視的經驗,比如被老師、父母公開責罵,被他人取笑。
  • 寬鬆世代年輕人又是什麼梗?
    最近因為春季日劇《寬鬆世代又怎樣(ゆとりですがなにか)》再次吵起的「寬鬆世代」話題,到底這寬鬆世代的日本年輕人又是哪些特徵才總讓昭和世代老人們總看不順眼呢
  • 適合年輕人的創業項目——路邊攤最受歡迎的小吃
    適合年輕人創業項目有哪些好選擇呢?煌旗小吃培訓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年輕人創業的項目。
  • 員工自我照顧第二講:如何陪伴焦慮、減少焦慮?
    當我們看清情緒的來源,看見有這麼多焦慮情緒,以及身體的反應,如何處理這些情緒,如何減少這些情緒呢?第一步,覺察你的想法,感受、情緒。看到你的想法、期待、情緒和感受的關係,我想到我可能會感染,這樣的想法就會引發我的焦慮。當我再次看到哪些疫情信息時,我一開始又有擔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