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侃】專欄是對某些熱點新聞或者無人問津的話題進行不客觀的討論,盡力做到全面但勢必存在偏見。更像是一種快問快答,主旨在利用淺層次的思考,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討論。
昨天看到 第一財經YiMagazine發了一條消息。標題符號「∝」表示成正比例。
文章中定義的年輕人,我認為是畢業到35歲區間的年輕人,畢竟很多公考的最高年齡限制就是35歲。大學畢業到35歲的這一批人,可以被認為是即將承擔社會重任的一個群體。他們可能將是企業中新注入的血液,也可能是家庭中的承擔責任的頂梁柱,他們正在或者已經成為社會中的新中堅力量。但是安穩,競爭,高學歷,低欲望,卻成了這一批人報考公務員的關鍵詞。其實扎堆考公務員的新聞近些年就有不少,每當考試的前後都會被提出來,但是如果這個現象是個遞增的趨勢,那麼值得我們為之思考一下。
安穩,說明年輕人已經沒有父輩或者父輩父輩創造革新的勇氣了。這個可以理解成一種小農心理麼?每個人都想能夠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我覺得不是,我認為是社會中缺少了讓人感覺到安穩的機制,所以個體才會再三權衡中尋找安穩的狀態。
競爭,文中有個數據,61:1甚至3334:1的錄取率。映射了體制以外的競爭壓力。人是會經過權衡利弊來做決定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競爭如此強烈的體制內工作,說明體制外的工作壓力不比體制內少多少。市場就業環境越來越惡劣。
高學歷,高學歷扎堆,高學歷者人數是有限的,此消彼長。體制內多了體制外必然減少,各行各業都缺乏高端人才,如果市場不做調節,勢必會導致某些行業的衰敗。
低欲望,低欲望我認為是第一個關鍵詞安穩的一個結果。一方面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天生就在較高的滿足感中生活。另一方面是社會中的機會越來越少,就像文中說的,財富自由的通道越來越少,勞累過度猝死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早已經出現低欲望的現象,失去社會活力,年輕人陷入行為沉淪狀態,不願生育。(關於行為沉淪推薦擴展了解「25號宇宙實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公考的這件事情上,我一直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不過大多數人的選擇肯定是看起來最保險的。事業編制可能就是當今社會看起來保險的選擇。因為看到了風險所以選擇了保險的方式去應對這自然沒錯。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花時間思考一下這個風險是如何產生的,會不會從根本上化解風險。如果這個社會現象可以間接體現當代年輕人的焦慮程度,我認為不僅需要自上而下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導,法制的完善,民生保障機制的完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民法典的頒布,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這些都是近幾年國家在這幾方面做出的成績。自下至上的從根本上激發基層的動力,促進市場活力,釋放更多的權力,開放更多的機會窗口也可能是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