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焦慮,為什麼成了集體困擾?

2021-02-12 光明日報

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熱詞,比如「雙非碩士」「小鎮做題家」「985相親群」「海澱家長」等。這些新詞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無論是就業焦慮、婚戀焦慮還是育兒焦慮,其背後都與學歷焦慮掛鈎,並且這種學歷焦慮不只是一種個體困擾,而是正在成為社會整體層面上的一種集體困擾。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能夠發現學歷焦慮中的基本取向:不僅追求向上,而且規避向下。具體來說就是年輕人通過對學歷的追求,以期獲得一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伴侶和更有前途的未來。其本質是要實現自身和家庭的階層向上流動,同時通過努力培養下一代來規避向下流動的可能。

但是,無論是要在社會流動中「力爭上遊」,還是要把握「穩穩的幸福」,其實都是一種個人選擇。根據自我的偏好,個人完全具有選擇的空間,可是為什麼在我們身邊,似乎每個人都在焦慮呢?

這一社會現象的背後有一個結構性的動因:因為我們身處於一個整體向上流動的社會。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文憑社會》一書中曾對這一社會階段和社會狀態進行了描繪和分析。他發現,在20世紀中期,美國的整體社會氛圍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過上富裕的生活。然而整個社會的氣氛,又是金錢至上的成功學導向。社會推崇的是那種一夜暴富的成功人士,這就會無形中給予每個人很大的壓力,夢想著和這些人一樣,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得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文憑社會」逐漸形成,個人通過獲得著名大學、商學院和工學院的文憑證書,獲得地位更高的工作,獲得與更高階層的人的婚姻,從而獲得進入具有社會經濟優勢圈子的機會。文憑因此成為就業、婚姻和提升下一代社會地位的「敲門磚」,圍繞文憑和學歷產生的競爭和焦慮就此成了社會的核心議題。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增長,社會中的機會不斷湧現,許多人通過個人努力獲得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獲得了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地位,社會整體處於一個向上流動的狀態。個人身處這樣的社會中,就像身處於一個在海洋裡快速向前遊動的沙丁魚群,稍稍慢一點,就會感受到壓力。因此,教育作為人人必經的主要通道,在社會的整體氛圍之下,就成了學歷焦慮的主產地,甚至承載著就業、婚姻和下一代養育的功能重任。

那麼,是不是個體就只能屈從於這種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呢?不完全是。個體性才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不是一紙文憑就定性了一個人的前半生,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後半生。能進入「985婚戀群」固然好,但是也要找到對的人才會得到幸福,否則同樣要經受「挑來揀去」和「被挑來揀去」的折磨。有能力讓孩子上昂貴補習班、參加國際比賽和海外遊學當然是好的,但教育的最大前提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家長要承擔的不僅僅是提供補課和留學的機會。

我們可以觀察到,個體困擾始終源於社會結構,引發問題的結構性矛盾並不是憑藉個體就能夠克服的。中國經濟在持續高速增長之後增速正在減緩,就業市場和人才結構因此面臨考驗;同時,不均衡的發展和仍待完善的制度規範正在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發生碰撞。就像一個人走出校園後才發現人生需要面對更多的課題,當前中國社會也正在面臨一個社會轉型期的重大課題,這需要更多的學科一起加入,共同進行研究和思考。

(作者:嚴飛,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如何應用教練應對集體焦慮與恐懼—— Zoran大師分享聽課心得
    01為什麼會發生在中國?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我們的一般回答是中國人管不住嘴。但Zoran給了一個非常開腦洞的回答:中國及全世界正處在既有趣⼜又有挑戰的時代,每個國家都有他需要⾯面對的特定的議題和任務,比如澳大利亞的火災,英國脫歐,中東的各種亂,也只有中國可以hold住疫情這個問題。
  • 如何改變社交焦慮?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社交焦慮與內向不同。內向的人是安靜、保守的,不會過度放大外界的批評,也不會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而社交焦慮的人則會感受到趨避衝突(即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的困擾,他們既想和別人接觸和交流,又擔心別人會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
  • 給現在低學歷的人一點建議
    但我其實每天都不開心,可是從小就學會報喜不報憂的我,訴苦的話真的很難說出口,除非是面對陌生人。但我不敢辭職,因為我是大專生,學歷很低,家裡也沒有什麼背景,辭職後怕找不到比這裡更高收入的工作了(現在工資有8000多)。 另外,女朋友是985畢業的,在大廠上班,她非常優秀,我感覺她應該是愛我的。但是在她的光環下,我卻感到更自卑了,所以我沒法很好處理跟她的感情,今年8月份,我和她和平分手了。
  • 公司集體活動方案如何策劃?好用的團隊協作便籤就能幫忙
    臨近元旦,朱敏所在公司的領導決定舉辦一場以「迎新年,慶元旦」為主題的集體活動,用以緩解員工們的工作壓力、活躍企業的文化氛圍,而此次活動的策劃籌備工作
  • 夜聽 |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現實中的確存在一種焦慮,叫「努力型焦慮」。他們焦慮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自己足夠努力,但自己所處的境況卻沒有明顯的好轉,或者說,看不到明顯的好結果。-我是一個天資不太聰穎的人,從小學東西就比別人慢。但慢慢看下去才明白了文丑醜這個人物,他沒有高深的武功,天分不足,也沒有好的出身,沒有可以依靠的肩膀,他永遠成不了能獨當一面的大俠,那麼他選擇做大俠身邊的最有用的人。文丑醜活的清醒,他早已明白自己的出身容不下太多的選擇,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雄霸或風雲,那麼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自己擅長的事。假如生活只給你安排了龍套,那麼也要笑著扮演好他。
  • 如何與焦慮來一次和解?
    焦慮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對我而言,直接體現就是上火。每次上火,就口腔潰瘍好幾天,疼痛中反思有什麼事情在困擾我。
  • 失眠成最大困擾 7成職場人睡眠不足6小時
    在工作日,12%的人在午夜零點之後才準備睡覺;而到了休息日,職場人也沒有早早上床補覺,而是在電視、上網和遊戲的包圍下愈發推遲睡覺時間:午夜零點之後才睡的比例升高至18%。 此次參與調研的職場人中,78%有過失眠經歷,其中21%的人經常性地被失眠困擾。而被問到「睡眠不足對身體、精神和工作造成的影響」時,最多的答案是「早晨起床困難」(55%)。
  • 【拉侃】公考的熱度∝年輕人焦慮的程度?
    標題符號「∝」表示成正比例。文章中定義的年輕人,我認為是畢業到35歲區間的年輕人,畢竟很多公考的最高年齡限制就是35歲。大學畢業到35歲的這一批人,可以被認為是即將承擔社會重任的一個群體。他們可能將是企業中新注入的血液,也可能是家庭中的承擔責任的頂梁柱,他們正在或者已經成為社會中的新中堅力量。但是安穩,競爭,高學歷,低欲望,卻成了這一批人報考公務員的關鍵詞。
  • 時間焦慮的背後:時間=金錢?
    這是在奇葩說裡的一期辯題,剛好在此時此刻,我陷入了時間所創造的焦慮陷阱。如果支持時間可以自由買賣,那麼時間就等於是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物品,人們會大批量的創造生命以換取時間。而最終的結果是時間的「通貨膨脹」,時間會大批量的出售,導致時間的貶值。人好像是一個很容易就陷入時間焦慮的物種,從小到大父母經常說要抓緊時間多看書,不然就落後了。
  • 【集體協商】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程序和流程操作詳解
    1.用人單位方協商代表:由用人單位法定代表人指派;   2.職工方協商代表:由本單位工會選派,由工會主席或者其書面委託的職工一方其他代表擔任;   3.上一級工會組織的代表、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的代表、持證的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均可受委託成為職工方的首席代表;   4.未建立工會的
  • 有一種焦慮,叫盲從
    焦慮集中在這麼幾類人身上: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焦慮,知識和信息更新的太快,周圍人成長的太快,壓力太大,焦慮的不行不行,年輕的臉龐上那雙眼睛泛著血絲。進入中年的人焦慮,年齡大了,責任重了,開銷大了,收入開始慢慢吃緊,又很擔心忽然之間就沒了營生,看到生猛的年輕人,看不透的老眸子裡閃著隱隱的焦慮。
  • 「焦慮時代」來臨,我們該何去何從? | 資訊
    而在新年伊始,每個人心裡多少會因未知產生一種焦慮:新的一年裡我要做什麼、我該怎麼做、我要走向何方、我會走到何處······在焦慮彷徨的時候,不妨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跟隨心的引領,伴著這種焦慮,向夢想出發,向心中的國度出發。「所有的創業者都夢想改變世界,而我的希望是讓科學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學歷提升趁年輕
    漸漸知道——18歲的你,覺得學歷沒什麼幫助。25歲的你,發現學歷阻礙了升職。  32歲的你,因為學歷找不到好工作!  35歲的你,下屬的學歷都比自己高!學歷會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變化?我沒上大學就跑出來,在外邊生活了很多年。
  • 為什麼越努力的人越容易焦慮?
    發音和語法更是一路跑偏,而且我看得出來,他很焦慮。他反覆問我這個句型重不重要,那個動詞變形會不會考,以及多久可以考N2,應該準備什麼教材等等。我忽然想起了我健身開始的時候,經常纏著教練問多久會有效果,結果三個月發現沒什麼明顯效果後就很少去了...我每次健身也是很努力,練得頭暈眼花,大汗飛灑。結果是過猶不及,練傷了好幾次,反而對健身越來越興趣淡然。
  • 社交焦慮量表(LSAS),你的社交焦慮程度有多深?8種專業方法改善焦慮症狀!丨抑鬱自評量表SDS
    他們會對社交懷有極強的焦慮和迴避動機,所以他們在上學、工作、人際交往等社會活動中常感到焦慮難當,而出現社會功能受損的情況,甚至無法上學和工作。如果我們越發迴避「湊熱鬧」和「表現自己」,我們的社交舒適區還會越來越窄,我們的活動區域也很可能縮小成個人工位到臥室的兩點一線。
  • 人到中年,這樣應對焦慮,讓生活上一個大臺階
    焦慮是人的一種普遍感受,特別是人到中年,焦慮日漸上升,脆弱得一塌糊塗。 人到中年,在工作上,相比職場年輕人來講,雖然在經驗、閱歷、人脈、職場情商等方面有較明顯優勢,但是體力,學習能力、等方面卻遜色很多。
  • 為什麼要提升學歷?學歷提升不是消費,而是對自己的投資!
    特別是在大學學歷教育維度,除了普通的高考,還提供了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考)模式,使得沒有通過高考的人,也能夠有進入大學校園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機會。然而,很多人需要機會,卻不知道自己還可以這樣選擇。前段時間,南京就曾下發過通知:疫情當下,部分城市有些人被勸返!但學歷處於本科或以上學歷的人員,則可以提供工作機會。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 小方的「焦慮」~
    年底工作壓力大,經常會焦慮,一般表現:從得知要交報告就開始焦慮,但動不了筆,先用吃飯、睡覺、玩遊戲、刷視頻等等來迴避。但隨著交稿日期臨近,焦慮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熬夜匆忙寫完交上去。情緒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首先,我們要正視「焦慮」:焦慮來襲的時候,想要迴避是很正常的,這是我們對壓力的正常反應。
  • 與焦慮和解
    焦慮的完美主義者經常被以下三者的組合強烈驅使著去努力工作:抱負、責任感和「若不加倍努力就會導致災難」的擔憂。而一旦某些事情無法依照計劃進行,他們就可能成為「我應該更努力」這種錯誤思維的受害者。不是只有焦慮的人會有這樣的錯誤思維。舉例來說,人們一次又一次地減肥失敗,這種錯誤思維也是原因之一。
  • 個人困擾在成為社會議題的途中,到底經歷了什麼?(一)
    哲學上常有的一組對子是矛盾的個性與共性,我們都知道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央視一則公益廣告也寫到「14億個夢想,匯成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