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管理|擺脫壓力,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2021-02-24 天津大學心理中心

本文共有 6600 字

今天,我想聊聊「壓力」這個話題。

壓力源於什麼呢?大多數情況下,源於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

年輕時,會恐懼自己的收入和發展,會焦慮「我這一輩子是不是就這樣了?」「我還有出頭的機會嗎?」「我能不能買得起房?」「我能不能在大城市裡紮下根?」,諸如此類。

長大了一些,會開始恐懼生活的穩定被打破。會擔憂,我有沒有成長,會不會遭遇中年危機,會不會被公司裁員、找不到工作,會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同時,開始下意識地排斥挑戰和新事物,不希望改變現狀。

而有了一定的事業和家庭,又開始恐懼子女的發展。會煩惱:孩子能不能上好一點的學校,會不會遭到欺負,會不會學壞,會不會變得平庸、碌碌無為,甚至,會不會怨恨自己沒有能夠給他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那麼,這些恐懼又源於什麼呢?源於欲望。

比如:恐懼「能不能在大城市紮根」,是基於「我想享受大城市的便利、繁榮和現代化」的欲望。

恐懼「能不能買得起好的房子」,則是基於「想儘可能改善居住環境」的欲望,基於「想住得舒服、開心(也許還包含虛榮心)」的欲望。

恐懼「孩子能不能上好學校」,則是基於「我想把孩子培養成才」的欲望,想讓孩子能夠享受到更好、更輕鬆的一生……

欲望不是一個貶義詞,實際上,正是欲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欲望也具備一個特點:它會膨脹。

當我們滿足了一個小目標之後,很少有人會就此滿足,而是會產生一個更大的、需要繼續追逐的目標。

那麼,這些由欲望而生成的目標,就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任務,壓在我們身上,讓我們喘不過氣。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也就是造就我們壓力的源泉 —— 我把它稱為「人生絕望三定律」:

1)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實現了一個目標,你又總想追逐更大的目標。

2)恐懼是人人平等的。無論你在什麼階段、什麼圈層,你必然都會面臨專屬的煩惱。

3)任務是永遠做不完的。你完成了越多的事情,就會有更多的事情待完成。

看完上面這一大段,你是不是感覺壓力更大了?

好了,玩笑話就到此為止。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壓力這種東西,它真實地存在於客觀世界嗎?並不是的。它只存在於一個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內心。

一切壓力的源泉是什麼?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背負」上的負擔。

我們被拋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帶著什麼而來,也終將不帶走什麼而離開。但為什麼我們要在這或漫長、或短暫的一生裡面,給自己背負上這麼多的東西呢?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會面臨屬於自己的欲望、恐懼和任務,它們是一視同仁的,每個人都一樣。

但不同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選擇看待它們的方式,理解它們的方式,跟接納它們的方式。讓自己成為欲望的主人,而不是被欲望所奴役。

一個快樂的人,跟一個不快樂的人,很大的差別在於什麼?前者清楚自己內心想要什麼,於是可以把欲望轉化為動力,讓自己一步步不斷地成長;而後者呢,則是被欲望驅使,成為欲望藉以成就它自己的工具。

這其實就是「接納自我」的核心。

我們總是在逃避壓力、追求幸福,但本質上,幸福和壓力,本就是一體雙面的東西:它們都是這個世界加之於我們身上的種種屬性,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承擔的責任和角色,所呈現在我們認知裡的面貌。

你看到了陰影,那麼它就會滋長開來,成為壓力;你看到光,那麼它就會被包容,成為幸福。

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跟你分享一些簡單的方法。它們有著嚴謹的科學支撐,也是我這幾年裡一直在踐行的方式。

它們當然不可能幫你實現欲望、解決問題,但我希望,通過這些方法, 你能慢慢轉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從而更好地將壓力轉化為幸福。

在開始之前,我想再次提醒你:真正有效的方式是什麼?是能夠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成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讓自己「無需費力去做」,這樣才有意義。

因此,你不妨把這些方法看作一件件小工具,你可以試著把它們拿出來,試用一下,再去思考:如何把它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哪些工具是適合我的、能用得上的?如何把它們組合起來?

希望能幫到你,切實有效地擺脫壓力。

整體而言,我把這些擺脫壓力的小工具,分成「認知」和「行為」兩部分。

這兩部分最好能夠結合起來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

1. 認知部分

1)分清內心和他者

我們的壓力源於種種欲望。但是,這些欲望,究竟是你內心真的想要,還是因為別人告訴你「你需要」?

舉個例子:你想要一套大房子,是你真的需要一套大房子來滿足你的具體需求(比如:需要一個書房來放藏書),還是你就是覺得,你「需要」一個大房子?

必須知道:這個世界的一個策略,就是不斷向你灌輸「你需要這樣」「你需要那樣」的規訓,從而把你困在欲望和壓力的牢籠裡面,讓你成為這個世界既定規則裡的一份子。就像籠子裡的倉鼠一樣。

所以,我一直提倡的一個觀念,就是:

分清楚:你現在做的事情、面對的煩惱、追逐的欲望,是來自於你自身,還是來自於外界。

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一周裡撥出幾天,在早晨或睡前,花3分鐘思考一下:

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為什麼?

你不一定要有答案,甚至,你可以不斷推翻和否定前一天的想法,但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不斷強化關注內在聲音的能力 —— 你會逐漸把目光從外界,轉換到自己。

這就是關鍵。重點其實不在於你的答案,而在於,通過這種不斷跟內心對話的方式,讓你自己不至於被紛紛擾擾的信息所迷失,能夠更好地覺察到內心的傾向。

2)找尋下位替代方式

前陣子,有讀者在文章下留言,說他找不到方向。我問他:你最想要的是什麼?他說:賺很多錢。

說實話,這不是一個好的思考方式。

為什麼呢?很簡單:賺錢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它一定只能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

也就是說:你賺了錢之後,想用這些錢做什麼?這才是你真正需要去問自己的問題。

一旦你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下一步,就是去思考:這件事情有沒有下位的替代方式?我能不能現在就開始動手?

舉幾個例子:

我想環遊世界。那麼,能不能把目標縮小一點,先攢一點錢,然後辭職,花兩個月走一走東亞;再攢一兩年,再辭職,走走歐洲?

我想開一間書店。那麼,我能不能從一家小小的書吧開始,甚至,從一個線上社群、線上活動開始?

像我有位讀者,夢想就是開一家書吧,今年終於辭掉工作,在雲南開了一家小書吧。儘管只有10平米,但這就是她朝夢想邁出的堅實的一步。我也相信,慢慢來,這家書吧一定能夠跟著她一起茁壯成長,變得更大。

我想做慈善、做公益,那麼,能否從現在開始,身體力行地做一些簡單的行動?比如發起捐書活動,去當地做志願者,組建公益社群,做傳播……諸如此類。

人一定嚮往著更好的生活,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當我們還沒有到那個階段的時候,該怎麼做呢?是等一切到位了再行動嗎?不是的。有多大的能力,就可以做多大的事情。沒有條件,就想辦法去創造。先行動再說。

實現一個有意義、有幸福感的生活,一定需要很多錢嗎?我覺得不是。快樂是多樣化的,讓生活變得更豐富、更充實,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長,遠遠好過把一切都放在錢上面。

3)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我們在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什麼?就是過度關注結果,總喜歡用結果來衡量一切。

但實際上,這正是壓力的來源。過於追求結果導向,會把你的目光聚焦到結果上,以及結果與現狀的差距 —— 這會給你不斷帶來阻力,讓你一直活在追逐之中。

所以,一個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是關注行動的過程,在過程中去尋求樂趣、意義和成長。

我在 什麼樣才是好的生活?中提到過,一個好的生活,需要具備哪些要素呢?

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在過程中能體驗到愉悅感;

平衡難度和能力,讓自己感受到成就感;

出於自我意願而非外界影響去行動。

這四點就能構成一個良好的循環,讓自己始終保持激情和活力。

你會發現,這裡有「結果」的位置嗎?其實沒有。很多時候,重要的並不是你「做得怎麼樣」,而是通過這個過程,你從中得到了什麼。

保持成長心態,從過程中獲得動力,讓自己成長,也讓自己做的事情跟隨自己不斷變得更好、不斷完善 —— 這才是一件更加幸福的事情。

4)彌補感性的陷阱

前面講過,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壓力都來自於恐懼。而恐懼本身,就是一個根植於我們大腦深處的天性,是不由我們所控制的。

這就導致了:我們的恐懼,往往並不是對現實真實的映照,而是被我們的認知扭曲之後的結果。

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災難性思維」:

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懷著一種負面的預期和擔憂,並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重,擔憂它會一直惡化和變壞。

比如:公司最近單子有點少,會不會有經營壓力?會不會倒閉?如果倒閉了,我現在是不是很難找到工作?這麼長的空窗期,等大形勢穩定之後,競爭力是不是會差了很多……?

你會發現,這種思維方式,會不斷關注到「更壞的結果」,然後把可能性變成確定性,不斷地推演下去,讓自己陷入到對「災難」的恐懼裡面。

如何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呢?不妨問自己這麼幾個問題:

(1)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2)它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3)我能做些什麼?

這個做法,實際上就是讓理性參與進來,來幹預我們感性的盲目和衝動,儘可能把它調整到一個更「客觀」的位置。

這一步,最好能跟行動和信息結合起來。舉個例子:你非常擔憂一件事情可能發生,那可以怎麼辦呢?你可以去諮詢別人對此的看法,也可以去制定計劃,儘可能降低發生的風險。

只要你這樣想:每行動一次、每獲取一次信息,「最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都會下降那麼幾個百分點,感受就會好很多。

2. 行動部分

5)控制自己的負荷

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 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每天要工作多少時間,才能產出最大的績效呢?答案是 4-5 小時。

如果長期高於這個時間,人們就會疲勞、分心、狀態低落,會導致工作出錯或表現不佳 —— 這也是長期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所以,我自己給自己規定的每天工作時間,就是 5 個小時。其他的時間,我可能會看一些輕鬆的書籍、視頻,思考一些問題,讓大腦從工作狀態中恢復過來。

同樣,一個簡單的建議是:

如果你每天都能在這段時間內處理最重要的事情,那你就已經非常高效了。

當然,大家的上班時間肯定不止 4 小時。那麼其他的時間,就可以做一些比較輕鬆的、不費腦子的事務性工作,減輕大腦的負擔。

這樣就可以實現一個平衡:既能夠讓自己保持儘可能高的產出,又能讓身體工作在一個適度的強度之下,不至於超負荷。

6)迭代思維

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把所有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嗎?其實不是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是不現實的,更現實的做法是,先做出來,再想辦法不斷去優化它。

完成優於完美,行動優於計劃。

重點是什麼呢?要相信一點,那就是你是時時刻刻在成長的。這一刻的你所認為的「完美」,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變得「不夠好」。既然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追求「足夠好」,再讓它跟隨自己一起成長。

所以,建議是:

用這種心態去做事情,你會發現,一切都變得更加順利。

7)保持隨時出擊的能力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無論你在什麼行業、職位,一定要想辦法去貼近「一線」。

這個「一線」,可能是你的業務,可能是你的客戶群體,也可能是你的技能領域。一定不要斷開跟一線的聯繫,時刻保持自己知識體系的更新,保持自己的「手感」。

要知道,這個世界每一刻都是在更新的。永遠有新的產品出現,永遠有新的需求被挖掘。人的深層天性不變,但浮上水面的,時刻都在變化。

保持跟一線的聯繫,讓自己時時刻刻都擁有「重新開始」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遭遇衝擊時,能夠在動蕩之中,尋找到新的機會點。

同樣,當你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時,你面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和焦慮,也會大大減輕。

8)試一試創作

如果你長期處於壓力之中,一個簡單的建議就是:培養起創作的習慣。

這種創作,可以是寫作,拍視頻,也可以是動手做點什麼東西出來 —— 總而言之,要動腦跟動手相結合,每天撥出一點時間去創造。

這一點,我在 去創造,不要消費 中寫得很詳細了:創造是一種高層級的快樂。與此同時,它會激活大腦的獎賞迴路,刺激多巴胺分泌,從而讓我們獲得更強的激情和活力,從而來對抗生活中的壓力。

當你從創作的心流中走出來,那種成就感、滿足感和愉悅感,是絕對無與倫比的。

9)記錄生活中的美好

我的生活管理系統裡面,專門有一項,是記錄每天「開心的事」。

這些開心的事,可以非常細節。比如:看到一句特別有意思的話,發現一個小眾的網站或工具,想到一個很有趣的小點子,跟朋友聊到一個好玩的話題,又或者是給生活創造一點點儀式感,諸如此類。

當你抱著「今天又有哪些開心的事情呢」的心態,那麼你看待自己生活的眼光,也會完全不一樣。

把它們記錄下來,不定期翻閱,用那些豐富而有溫度的回憶充實自己。這將是你對抗壓力和疲憊的堅實鎧甲。

10)拓展社交圈子

人永遠是需要社交聯繫的生物。神經科學發現,長時間的社交隔離,會對大腦的神經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從而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調控情緒的能力。

反過來,當我們投入社交之中時,我們相當於在鍛鍊我們的前額葉皮層,提高它的密度和血流量,這使得我們可以更好地抑制和對抗壓力。

所以,一個簡單的建議是:走出去,多認識一些人,多接觸一些人。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

試著去參加一些線上或線下的活動或興趣小組,一起去做一些需要動腦、動手的事情,比如手工、烘焙、沙龍、密室、桌遊……這可以給你的生活不斷注入活力。

11)探尋新鮮感

為一成不變的生活加入一些新鮮感,是緩解壓力、讓自己保持熱情非常有效的方式。

以我為例,我自己的做法,是不斷去學習一些新的東西,比如前陣子就在接觸人工智慧。後面可能也會想做一些視頻,用不同的形式呈現一些新的選題和內容。

如果你時間非常緊,不妨試著每周抽出幾天,去看一些平時可能不會看的東西,接觸一些不熟悉的領域。

不一定有趣,也不一定有用,但是它們可以豐富你的生活,讓你始終保持新鮮感和期待感。

12)適度的運動

這可能是最簡單的辦法了。

美國埃默裡大學的研究發現:長期的運動可以上調腦幹藍斑核中一種叫甘丙肽的多肽的水平,而甘丙肽可以有效緩解焦慮。同時,定期的中強度運動,也可以延緩大腦的衰老,提升記憶力和認知能力。

大體上,每周大約120分鐘的適度運動(比如散步和慢跑),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時間更長的有氧運動會更好。

如果有條件,可以試一試 HIIT,或是去參加一些有氧活動,比如打球、登山、戶外,或者簡單的器械操練,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也許沒有辦法消除壓力源,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來抵抗壓力的侵蝕。

13)練習冥想

冥想是一個從宗教(禪修)中借用過來的概念。心理學中的冥想,跟宗教已經沒有什麼關係,它主要是一种放松的技巧。

你可以按照這個簡單的步驟練習:

(1)閉上眼睛,保持緩慢、均勻的呼吸,約8-10秒一次呼氣/吸氣。

(2)這個過程中,你腦海中一定會閃過很多念頭,保持對它們的觀察,「看」著它們起起落落。只觀察,不投入。

(3)保持15分鐘。

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做法。更複雜的技巧,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學習。

其實冥想並不神秘。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刺激迷走神經,擴張血管,降低心率,讓身體進入近似於睡眠的狀態(只是近似,差別依然很大);而對念頭和想法保持「觀察」,則可以鍛鍊前額葉,提升大腦對情緒的控制和抑制能力,從而更不容易感到焦慮。

目前有不少研究發現,長期的冥想對大腦結構會有一些影響,比如:前額葉皮層變厚,海馬體積增大,杏仁核體積收縮……這些跟提高理性的抑制能力、記憶力,降低情緒敏感度,都會有一些幫助。

14)關注內心的感受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提升大腦控制力、讓大腦變得更加敏銳的方式。

具體的做法,我在 人一定要活得非常理性嗎? 中也講過:

生活中,任何場合,當你產生任何一種情緒時,不妨問一問自己:

我產生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感受?為什麼?

你可以在任意時候這樣做,當然,不是說每一次都要這樣,剛好想起來時做一下就可以了。慢慢練習,直到將它內化為習慣。

這個做法的本質是什麼呢?依然是鍛鍊我們的前額葉。就像肌肉一樣,你越是鍛鍊它,它就會長得越密,用起來愈加得心應手。

對抗壓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可以理解為:使用大腦的理性,跟感性所產生的欲望和恐懼相對抗。

你越是讓步,感性就會滋長,成為你的主宰。

只有掌控自己的主動性,你才能讓生活重新回歸正軌。

本文來源於:L先生說

相關焦點

  • 擺脫壓力,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看完上面這一大段,你是不是感覺壓力更大了?好了,玩笑話就到此為止。我想說的是什麼呢?壓力這種東西,它真實地存在於客觀世界嗎?並不是的。它只存在於一個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內心。一切壓力的源泉是什麼?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背負」上的負擔。
  • 什麼是公稱壓力、工作壓力與設計壓力?
    一般採用工作壓力及殘餘水錘壓力之和。  設計壓力一般用Pe表示。四、試驗壓力            管道、容器或設備進行耐壓強度和氣密性試驗規定所要達到的壓力。 試驗壓力一般用Ps表示。五、公稱壓力、工作壓力、設計壓力之間的關係公稱壓力是為了設計、製造和使用方便,而人為地規定的一種名義壓力。這種名義上的壓力的單位實際是壓強,壓力則是中文的俗稱,單位是「Pa」而不是「N」。
  • 工作壓力大怎麼辦?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壓力,然而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壓力都不一樣,上級交給你的定性任務這是對你的一種壓力;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要處理得當這又是一種無形中的壓力
  • 呼叫中心客服壓力管理方法
    1.製造條件,幫助緩解壓力壓力管理分為宣洩、諮詢、引導三種方式。宣洩是一種對壓力的釋放方式,比如唱歌、大喊大叫等。公司可以為員工舉辦各種活動,製造條件幫助員工宣洩壓力。諮詢就是向專業心理人員或親朋好友傾訴自己心中的鬱悶緊張情緒。可以聘請心理諮詢師或者設立心理諮詢室,對員工做好心理保健與壓力調適。
  • 【EHS英文】Managing Stress-管理壓力
    In fact, Gallup’s global index of personal well-being shows a continued downward tren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n it comes to the population’s ability to thrive.
  • 如何面對壓力?
    然而,現代社會的壓力,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單純的逃避,並非靈丹妙藥。今天,我想談談我是怎樣看待壓力,面對壓力,管理壓力的,具體而言,我有以下建議:坦誠 - 對「客戶」 說心裡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難事。但是當壓力越來越大時,及時的敞開心扉,說明問題現狀,做直觀的分析,給出自己的建議,對大家都好。
  • 壓力胖和慢性壓力
    有一種胖叫壓力胖,這幾天是十一放假,閒聊幾句慢性壓力。
  • 公稱壓力、工作壓力、設計壓力
    與管道系統部件耐壓能力有關的參考數值,是指與管道元件的機械強度有關的設計給定壓力。 公稱壓力一般用PN表示。 二、什麼是工作壓力? 是指為了管道系統的運行安全,根據管道輸送介質的各級最高工作溫度所規定的最大壓力。
  • 講師臺上壓力反應模式淺析
    做一名企業內訓師,初期首先要解決的是站在講臺上的壓力問題,不然,再好的內容都會在壓力下失色。我們可以試著通過臺上壓力反應模式來進行分析:(註:以下分析過程,如果學員能夠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進行效果更好!) 第一步:我們先來看左邊第一幅圖,圖片表示臺上、臺下及周邊人、事、物是表達者壓力產生的刺激源,如聽眾的目光、表情、手中的稿子、麥克風、講臺、主持人的介紹、富麗堂煌的環境,以及走動的人等。
  • 【通達信指標】通達信指標支撐壓力畫線指標主圖版
    通達信指標支撐壓力畫線指標主圖版HIGHN:=10;LOWN:=10;HIGHDISPLAY:=0;LOWDISPLAY:=0;ZGDISPLAY:=0;MADISPLAY:=:DRAWLINE(CURRBARSCOUNT=GDCS2,H,CURRBARSCOUNT=GDCS1,H,1) COLORGREEN,DOTLINE;壓力A:DRAWLINE(CURRBARSCOUNT=GDCS2,H,ISLASTBAR,REF(H,GDCS2-1),1),COLOR0055FF,DOTLINE;壓力B:DRAWLINE(CURRBARSCOUNT=GDCS1,H
  • 如何緩解工作壓力,教你換個角度看事情
    以這種心情來處理事情,就不會有太大的負擔,因為著急沒有用,憂慮、擔心、恐懼不僅無濟於事,反而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壓力。趕時間時,常會使我們的肌肉和心情緊張,要練習放鬆心情,學習「把生活當成趣味的工作,把工作當做趣味的生活」,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感覺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在心情上自然會比較放鬆,就不會緊張,也就沒有壓力了。
  • 如何調節工作壓力
    如何去調理工作壓力?在這個競賽劇烈的年代,壓力也隨之而來,工作的壓力,不知如何調理,最終會深化自己的心情當中影響到日常生活。
  • 【CLECSS 837】《如何舒解做律師的工作壓力?》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創辦人,CBLA旅美中國律師協會董事,美國斯坦福商學院管理碩士,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法律博士,
  • 面對工作壓力,你應該做好這3點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女王節活動特刊之壓力釋放
    每年度目標增長的壓力,每天面對不同的人,相關抱怨處理工作,各種突發事件,上級交代必須完成的業務量和高質量服務等等,以至有時候多少會感受到身心的疲憊和煩惱
  • 排解壓力的七個秘訣
    在一天裡,工作、家庭或甚至休閒中都有無數的原因讓我們感受到壓力。但壓力不必然要來擊敗我們——我們可以掌控壓力。請考慮華理克牧師所提供「壓力管理的七個秘訣」:你是否曾覺得你的生活與行程都已失控?你雖然無法免除壓力,但你可以管理它。問題不在於你承受多大的壓力,而在於你如何承受壓力。
  • 你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
  • 工作壓力測試
    選A計4分    選B計3分   選C計2分    選D計1分   選E計0分解析:90分以下:壓力在你的生活中不是問題,你可以很好地調節自我,所以你的工作不會令你感到壓迫。你對工作的態度是健康的。你可能十分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但你同時也有許多其他的興趣,並不打算讓工作佔據自己全部生活。
  • 上班總是感覺壓力很大怎麼辦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平時工作時間長,壓力大。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失眠、抑鬱、焦慮等症狀。我們要怎麼減輕工作帶來的壓力呢?
  • 上班總是感覺壓力很大怎麼辦?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平時工作時間長,壓力大。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失眠、抑鬱、焦慮等症狀。我們要怎麼減輕工作帶來的壓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