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Deep Work)」的提出人,卡爾·紐波特,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博士——肯定會對中國古訓「人浮於事」極有感觸,雖然前者是針對工作個體,後者是針對工作群體,但共同點則是,都指出了工作中的低效和雜亂。
是的,作為《深度工作》一書的作者,他尖銳地道破了我們如今所處的信息經濟時代的一個驚人真相——知識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處理郵件、回復微信這樣的浮淺事務上,而繁雜的多線程工作更不斷地消耗著我們的注意力,削弱著我們的職場競爭力。
那麼,在這個充滿分心事務的網絡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校正這浮淺的上班人生,如何提高自控力和專注力,讓工作真正有價值,進而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呢?
答案是「深度工作力」,它能帶來真正的職場成功。相對「浮淺的工作」,「深度工作」需要的是連續不間斷地高度投入,需要調動人的認知和思考能力使其儘可能逼近極限,從而得到不易得到的、創造性的、具有高價值的工作結果。
那麼,深度工作力從何而來——
我們要學會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工作哲學,來有效地執行深度工作,有4種方法可以嘗試:
修道院式時間安排 | 也叫禁慾式時間安排。把深度工作最大化,設定明確定義和高度重視的目標,並將單一工作做到極致。比如郵件:除非緊急,否則每隔三個月處理一次。這種做法比較激進,但如果工作貢獻是完整、明確且個人化的,就適用。
雙模式時間安排|切割時間,把明確的時段留給深度工作,並在這些時段執行修道院式時間安排。這種做法能大幅提高生產力,但需要充沛的時間執行。適用於無法大量投入深度工作的人。
節奏式時間安排|把持續深度工作視為習慣,並創造工作節奏。每完成一項工作,就在月曆上畫個紅色的勾,當勾愈來愈多,形成一條鏈子,且不得中斷。
記者式時間安排|在任何地點都能安插深度工作的時間,如記者般在極短時間內切換到寫作模式,才趕得上截稿。
什麼樣的儀式沒有明確規範,取決於是否適合自己。可以是把辦公桌上的物品固定擺放、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然後是:在哪裡工作?工作多久?工作後如何?……這些疑問可以幫助你進一步發展深度工作儀式,一旦找到適合的做法,工作效率就能大幅提升。
專注在最重要的事|嘗試的越多,完成的就越少,確定想達到重要目標的工作,才是優先選項。
根據領先指標行動|確定目標後,再根據「落後指標」和「領先指標」來衡量效益。落後指標代表你想改善的事,領先指標則是在落後指標上,評估驅動成功的新行為。
比如,你想提升麵包店的顧客滿意度,落後指標是顧客滿意的分數;領先指標是你通過提供贈品來增加的顧客數,當這個數字增加,落後指標也能獲得改善。
設置醒目的計分板|計分板能製造競爭感。一旦開始記錄分數,會強化達標的動機。特別是意識到領先指標上的成功時,更會持續在目標上。
定期檢驗成效|檢驗可以只花幾分鐘,但必須定期進行才有效果。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企業的技術創新還是戰略變化,都離不開人才的關鍵作用,我們發現,健康管理使企業擁有持續性的人力資本,體現了企業僱主的員工關懷力度、社會責任意識以及企業良性發展的偉大願景。
為了發掘表彰那些高度關注健康管理具有創新性的企業,中智上海聯合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會、企業健康管理專業媒體健述,共同發起「2018健康大業」項目。通過「中國最佳健康僱主」評選調研活動,尋找企業健康管理優秀實踐者並將其成功經驗分享出去,推動中國企業健康管理逐步普遍化、標準化、科學化發展,讓更多企業重視健康管理,感受到成為健康僱主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