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深度工作而言,膚淺工作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幹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社會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想要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你必須高度專注,不能受到任何幹擾。如果一個人很容易達到深度工作狀態,就能輕鬆掌握複雜的流程體系和專業技能,而這些體系和技能往往是我們在經濟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
在當前一日千裡、飛速發展的時代,有兩類人註定會成功:一種是能夠利用智能機器進行創造性工作的;一種是所在領域的箇中翹楚,也就是精英人才。
在數字鴻溝不斷擴大的當下,有什麼竅門能夠為進入此類有利領域提供助力?作者認為有兩種核心能力是關鍵,一是迅速掌握操控複雜工具的能力,二是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
工作時專注度達到最高,單位時間裡的工作產出也將實現最大化。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就需要長時間、無幹擾地高度專注於單一任務。
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加拉格爾曾經總結道:「你的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關注事物的概括。」如果你在深度努力狀態下度過足夠長的時間,這種全神貫注的狀態會使你避免很多難以迴避的、細小不快的事情。陷入膚淺工作的危險在知識工作中尤為突出,因為知識工作依賴於無處不在的聯繫,由此產生了大量分心之事——如果你給了它們足夠多的注意力,這些分心之事大多都會從你頭腦所構建的世界中榨取重要價值。
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契克森米哈賴從心理學角度證實了一個理論:「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他將這種心理狀態稱作「心流」。
大多數人認為,放鬆令人愉悅。但是契克森米哈賴的研究證明,大多數人都想錯了。深度工作是一種非常適合產生心流的活動,人類在深度沉浸於某項挑戰時才是最好的自己。深度工作帶來的心流經歷可以為人類帶來深度滿足感。
從哲學角度而言,資訊時代的大多數技術性工作都有類似工匠般的匠心存在。無論作家、營銷人員、諮詢師還是律師,工作都是一門手藝,如果一個人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領,心懷敬意、謹慎應用,就可以像熟練的匠人一樣在職業生涯中創造出意義。
如此看來,我們並不需要一種稀缺的工作,而是需要用世界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