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作投入的深度,決定你職場成就的高度

2021-02-20 人力資源雜誌

  

相對於深度工作而言,膚淺工作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幹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社會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想要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你必須高度專注,不能受到任何幹擾。如果一個人很容易達到深度工作狀態,就能輕鬆掌握複雜的流程體系和專業技能,而這些體系和技能往往是我們在經濟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

  

在當前一日千裡、飛速發展的時代,有兩類人註定會成功:一種是能夠利用智能機器進行創造性工作的;一種是所在領域的箇中翹楚,也就是精英人才。

  

在數字鴻溝不斷擴大的當下,有什麼竅門能夠為進入此類有利領域提供助力?作者認為有兩種核心能力是關鍵,一是迅速掌握操控複雜工具的能力,二是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


工作時專注度達到最高,單位時間裡的工作產出也將實現最大化。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就需要長時間、無幹擾地高度專注於單一任務。

  

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加拉格爾曾經總結道:「你的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關注事物的概括。」如果你在深度努力狀態下度過足夠長的時間,這種全神貫注的狀態會使你避免很多難以迴避的、細小不快的事情。陷入膚淺工作的危險在知識工作中尤為突出,因為知識工作依賴於無處不在的聯繫,由此產生了大量分心之事——如果你給了它們足夠多的注意力,這些分心之事大多都會從你頭腦所構建的世界中榨取重要價值。

  

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契克森米哈賴從心理學角度證實了一個理論:「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他將這種心理狀態稱作「心流」。

  

大多數人認為,放鬆令人愉悅。但是契克森米哈賴的研究證明,大多數人都想錯了。深度工作是一種非常適合產生心流的活動,人類在深度沉浸於某項挑戰時才是最好的自己。深度工作帶來的心流經歷可以為人類帶來深度滿足感。

  

從哲學角度而言,資訊時代的大多數技術性工作都有類似工匠般的匠心存在。無論作家、營銷人員、諮詢師還是律師,工作都是一門手藝,如果一個人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領,心懷敬意、謹慎應用,就可以像熟練的匠人一樣在職業生涯中創造出意義。

  

如此看來,我們並不需要一種稀缺的工作,而是需要用世界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相關焦點

  • 深度工作力才是職場競爭力
    是的,作為《深度工作》一書的作者,他尖銳地道破了我們如今所處的信息經濟時代的一個驚人真相——知識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處理郵件、回復微信這樣的浮淺事務上,而繁雜的多線程工作更不斷地消耗著我們的注意力,削弱著我們的職場競爭力。
  • 在職場,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了你的職場高度
    · 工作中,上報領導的方案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回,讓你一籌莫展· 管理上,你希望一切按部就班,但天不遂人願,問題層出不窮· 生活上,想擁有健康
  • 心態最終決定你所處的高度
    人們常說,你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掌控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
  • 態度決定高度
    我是來自401區域續保二團隊的田旭康,2017年離職後,今年3月份又回到公司上班,大學畢業剛剛20出頭,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在工作中的經驗,希望能幫助大家,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大家下來一起探討。我每天都會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點,高效工作法。
  • 《深度工作》——如何讓自己不可替代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代工作者,大部分都會覺得自己特別忙碌。每天一到公司,就開始投入工作,他們不停地收發電子郵件,不斷被小事擾亂心神,開不完的會議,回不完的信息。三、掌握四大方法,培養深度工作的專注力。 深度工作,已經漸漸成為在網絡經濟情況下,不可或缺的職場法則。
  • 思想的自由度,決定著你人生的最終成就
    思維的自由度,對於人生成就而言確實很重要。可能很多人會說,無論是人生成就,還是事業上的成就,其實更取決於家境。富孩子會比窮孩子有更多的資源,也有更充裕的資金。不過,雖然論生活享受,窮孩子可能比不上富孩子,一邊是艱難謀生,一邊是大魚大肉。但如果是論事業,窮孩子和富孩子卻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尤其是創業,用的不是自己的錢,而是別人的錢,是用前景十足的項目,讓資本跑來搭幫。
  • 態度決定高度!
    但是這個旅程的結局如何,這取決於你今天是以一個怎樣的態度去完成。你看!當你跌倒時,你會想要放棄。當日子變得艱難時,這並不是結束。問題是,「你要完成到什麼地步?或者說,你盡全力完成什麼?殘疾的定義是什麼?會阻礙你能夠完成一些事情?我認為,雖然表面來看是這個意思,但殘疾最大的障礙並不是有沒有胳膊和沒有腿。殘疾最大的障礙是你的內心,是你做出的選擇。
  • 你的認知高度,決定了你的未來
    你的認知高度,決定了你的未來。 我知道,結果,是你渴望得到的東西。 你也經常說「我只要結果」。但是,你也一定知道,結果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有結果的人」一定是做了什麼,才得到了你羨慕的結果。 他做了什麼呢?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我們把他做的,導致了結果的事情,叫做「行為」。 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行為。
  • 態度決定高度,心態決定狀態——乾通進出口雪佛蘭店銷售冠軍陳品訪談
    陳品是乾通進出口雪佛蘭店的一名銷售顧問,2012年9月進入公司,在銷售崗位已工作4年。對於汽車銷售來說,人員流動性很大,能堅持下來的不容易,也不多。在這4年裡,他經歷了身邊不斷有人離開,也有人進來。他一直堅定選擇在這裡,經歷了雪佛蘭店從舊址到新店的搬遷和客源流失的艱難過程。
  • 讓別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成功的高度
  • 對工作投入不投入,從這13個性格特點來看
    你也一定在辦公室見過沒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只要與他們進行簡單的交談就能看得出來。
  • 你的格局,決定了你的命運!
    第一個人沒好氣說:砌牆,你沒看到嗎?第二個人笑笑:我們在蓋一幢高樓。第三個人笑容滿面:我們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後,第一個人仍在砌牆,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而第三個人,是前兩個人的老闆。有這樣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 親,高度自我期許,你就會創造卓越的個人績效
    德魯克說:「在21世紀,任何知識工作者都要懂得從老闆的角度來思考,都要以老闆的心態來做事。」雖然我們知道了,可是做起來談何容易。可能我們的能力不足,可能我們的條件不完善,可能我們看問題的高度還不夠,我們很難想像,老闆的想法會跟著我們看問題的想法,老闆看問題的高度會跟著我們看問題的高度,所以很多人對我說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這裡舉一個例子,你就會知道是可能的了。
  • 職場人的30歲以後,不用去改正缺點、補足短板
    相對來說,30歲之前,個人的能力經驗較弱、社會閱歷較少,但生理處於良好的狀態,這些客觀條件都要求職場人需要不斷的打磨優化自己,同時也具備打磨優化自己的條件時機。但是30歲之後個體的機能會降低,你會發現你學習的效率效果都差了很多。
  • 德魯克:什麼決定了你的未來
    於是德魯克說,「噢,看來你陷入了經驗主義,你身上一定充滿了低俗的商業氣息。」今天的文章同樣是德魯克的幾個提問,關於如何成就卓爾不群的自己。與柯林斯的故事相通的是,它們都直接點出了事情的本質:未來取決於深刻地認識自己。
  • 你的時間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20-25歲,您要懂得掌握與規劃自己的未來,決定了就是一條無悔的不歸路。25-30歲,您像一塊海綿,努力吸收也甘心被壓榨,為的只是自我的成長。30-35歲,您要學習判斷機會、掌握機會,不能再有嘗試錯誤的心態。35-40歲,您要享受給人希望,功德無量的格局。
  • 袁永興:想法決定態度,態度決定方法!
    每個人在初入職場時,都會遇到工作上的困難及心態上的困擾。你是否也是一個初出茅廬的職場新人?
  • 表達能力,是決定你職場上限的關鍵
    上一周的工作記錄,看看你有多少個工作日被安排了會議? 如果你剛好是個中層或高管,你會發現你的工作內容差不多就是一個個會議串起來的,不是正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老闆對你工作能力的印象,80%都來自於你在會議上的表現。
  • 【就業回訪】放棄十餘年職場成就,從0開始的「重慶好漢」
    付出十餘載努力換來的成就,你捨得放棄嗎?
  • 30歲前要明白的道理:你的性格決定你的收入
    「現在的工作很累,是不是辭職換工作就好了?」「我性格內向/外向,什麼工作適合我?」從我們畢業開始,工作成為了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它將決定我們一生的成就、挑戰、還有回報。「如何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也成為職場人必須思考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