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中年人總是因為產生焦慮,比如接觸太多信息而不知所措,因產生過多欲望而痛苦不堪,又因為能力不足而禿頭。
可以說無論是在順境或是逆境之中,總是不得安生。
這是人性的弱點,所以大部分中年人都在中年危機中無法掙脫,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讓自己的忙碌變得有意義和價值,從而完美避開了中年危機。
而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異並不是很大,主要差異在於對自身注意力的關注方式。這也是卓越者與平凡人的差異。
中年人,為何你總是在瞎忙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從早忙到晚,卻不知在忙些什麼,而且忙碌的結果是一點成績也沒有。這並不是個例,而是很多人都存在的問題。
比如我最近從早上六點就在忙,直到晚上十二點多才睡,但睡前想想似乎什麼也沒做,於是就很懊惱,明明忙炸天的感覺,為何一點成績也沒有呢?
直到讀了《認知覺醒》這本書,才找到了答案,原來瞎忙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關注方式不對,也就是說每天的關注點不同。
因為無論是對於情緒來說,還是做某事來說,大部分事情比較碎片化,所以就很難做到專注。所以說,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影響我們的效率,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比如說,一條信息,一個電話就能將我們整天的計劃打亂。
這是因為我們關注事情的點不對,而卓越者之所以能忙得有價值,主要是做到了主動屏蔽幹擾信息,而用有限的時間做必要的選擇。
這就類似於斷舍離一樣,將不緊急、無足輕重的東西直接斷掉,這樣不就實現了沉浸式專注。
如何擺脫「瞎忙」的怪圈在《認知覺醒》中,作者認為想要擺脫「瞎忙」的怪圈,就要培養沉浸式專注的能力。
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最終的能力差異,不過是專注能力,同時專注也決定了我們最終處於哪個層次。更直白地講,就是沉浸能力強的人時時處於主動地方,而沉浸能力弱的人則處於被支配層。
而我們想要從平庸走向卓越,那麼一定要磨練沉浸能力。當我們具備沉浸能力時,就能主動放下手機,拿起書本,這是因為我們更容易在心流模式下,做更多有益的選擇。
而想要擺脫瞎忙的怪圈,並不是只靠熱情與志向就能做到,更多是需要真正的踐行與刻意練習。建議可以關注這四個關鍵點開始:
第一,要有明確的目標。明確的目標意味著,我們要定一個具體的目標,這個目標要儘可能細化到可衡量;
第二,練習時要專注。專注的意思不難理解,也就是一個時間點只做一件事,也就是說你讀書只讀書,寫作時只寫作,思考時只思考,避免同時像「趕場」一樣做很多事;
第三,能獲得有效的反饋。我們完成某件事後,還需要反饋,比如說我們讀完一本書後,要用輸出來測試是不是讀書的效果,這樣才能衡量是做的「有用功」還是「瞎忙」;
第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所謂的拉伸區是界於舒適區與困難區之間,也就是說練習目標在「跳一跳,夠得著」的層級,這樣去實現的概率就比較大。
而想要真正避免瞎忙,這四點尤其重要,而且這四個關鍵點是相輔相成的一個體系,缺一不可。
如何避開中年危機所謂的中年危機,不過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造成,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是沒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生活與工作。
也可以說如果我們持續保持著進步,持續保持著進階,那麼中年危機不僅會無影無蹤,也能使個人得到更快的成長。
而這些除了要按以上四個關鍵點進行訓練,還要不斷進行刻意練習,也只有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才能逐漸從焦慮走向篤定,這樣中年危機也自然跟我們絕緣。
同時,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具備成長型思維,因為想要避開中年危機,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學習與刻苦的練習。
這就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再加上深度的沉浸能力,這樣就能不斷掌控自己的人生,也能更好在生活和工作中發揮個人最大的潛能。
今日話題:你做事時,是難以做到?還是很容易?還是努力點就做到?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