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時間節點上,人們不免回望過去,如何走過漫漫長路,來到此時此地。
有人說,只要一個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朝著他所期待的方向發生著改變,那麼他便可以幸福地回首往事。也有人說,如果你不小心,往事就會如收拾一條魚一般,掏空你的肚腸。
有本美國人寫的小說,裡面的女主人公提到一種遊戲——通向肯特之路。一個人描述自己步行去肯特的情形及路上的所見所聞:形形色色的商人、客車和貨車、荒地和樹叢、北美夜鷹、風車、掉在溝裡的金幣等等。
旅行者講完一遍,會再一次描述自己的旅程,略去一些細節,增加一些內容,調整幾個內容的次序。遊戲的玩法是聽眾儘可能指出旅行者所做的改變。
聽起來有點兒像口述版的「找不同」。
女主人公借用這個玩法來審視自己痛徹心扉的戀情,和遊戲的不同之處是,她的回顧、或者說「第二次旅程」才是真相所在。這不難理解,無非是一鍋「原來是」、「他竟然」和「我可真傻」的大雜燴。
除了帶來幸福或痛苦,回顧也在拓寬著視野的維度,就像舉起一隻萬花筒,每一次輕輕轉動,足以顛覆整個世界。
有位加拿大影評人說,你第二遍看到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第一次看到。這很像狐狸對小王子說的那句話:一個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這種理解固然誘人,但他實際上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你需要先知道一部電影的結果,才能從新欣賞它完美的結構。回顧自有其虛偽之處。這就像從一幢摩天大樓上往下跳,有人告訴你,跳吧,沒事,肯定摔不死,你才能盡情欣賞一路墜下的風景。
善於回顧未必意味著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和幾個朋友參加過另一個朋友的婚禮,這是他第二次婚姻。新娘正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致辭,有個和新郎關係極好的朋友開始在下面小聲嘀咕:完了,完了,完了……我們當然明白他的意思,新郎娶了個和上一任如出一轍的新娘。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小說裡寫道:還會重複過去的生活嗎?犯那些相同的不可饒恕的錯誤?是的,只要有半點機會。是的。
既然如此,回顧的意義何在?
千百年來,人們回顧自己的生活,也回顧別人的,為了感同身受,有人虔誠地走上朝聖之路,以求感他人所感,正如玩通向肯特之路的關鍵——全身心投入旅行者角色,才能在講述者偷梁換柱之時立刻察覺。
有個美國人曾經花費幾個月時間重走玄奘西行之路,在這條佛教高僧極力放棄自我、以求普度眾生的解脫之路上,美國人獲得的卻是擁抱塵世生活的熱切渴望。
感他人所感,未必能想他人所想,但至少可以讓人在思考中堅定信念。一次回顧恰如攀巖者楔入石間的一顆巖釘,助其踏上生死未卜的下一步。
瑪格麗特的私人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