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super:三大核心課程中,個案工作尚可,但總覺得和心理諮詢很難區分。小組工作算是比較能體現社工特色的一個課程或者說工作方法,但其實很容易停留在做遊戲、搞素質拓展等這些表面層次上。至於社區工作,感覺很空,感覺是其他專業的邊緣知識在填充。
社工是舶來品,號稱「社會的醫療師」、「背著錢袋的天使」等等,但超前的理念和相對落後的社會大環境是社工學子必須面對的一個巨大鴻溝。雖然我本科是誤打誤撞學了社工,但起初對社工這樣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的專業也是抱有一腔熱血,對「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也是十分自豪,比那些「授人以魚」的慈善公益活動,不曉得要高到哪裡去了。。。然而,大三時見證了兩屆社工的就業,開始考慮換專業了,後來通過考研也確實換了一個專業和平臺。
這個社會是需要社工,一線城市和沿海城市的社工機構發展的也很好,然而目前是否需要那麼多社工,確是一個問題。
@張豁達:二線城市社工專業在讀大三生,尚未去機構正式實習,但因為常常要做課外實踐活動,所以和社工機構也有挺多接觸,也有自己負責策劃在社區開展過小組活動,進行入戶探訪,個案跟進。然而,活動開展得越多,越覺得社工專業化存在著很大問題。在開展活動時,服務對象知道我們是社工,卻不知道具體社工是幹什麼的,只覺得我們開展的活動很愉快、有趣,但有時候這些活動和其他公益組織或者社區居委會所開展的服務卻沒有太大差別。而在課堂上的學習中,我覺得社工的作用很大,但在具體的實踐中,服務取得成效總是微小得多。
@尾巴:大二,實習在社區,城中村社區,主要服務對象都是外來務工子女,都是小學生,每周五要不就是去輔導作業,要不就是做活動,比如禮儀,感恩為主題之類的。感覺能學到的東西蠻少的。
@海底楊萬裡:可能也是我本來的興趣點就是想接觸更多的群體、更多不一樣的事情,所以社工簡直深得我心,超級多好玩的志願者項目,超級多感興趣的人群可以去聊天、訪談、調研。
而且最開心的一點就是,在大學裡,只要你提出來你想認真學,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會無償為你提供資源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自己的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