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焦慮,他在逃避,依戀模式正在影響你的愛情質量!

2021-12-20 瞳愛情感教育

在感情裡,我們常常強調溝通的重要性,一次良好的溝通,能夠有效增進對彼此內心世界的了解。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冷戰、爭吵卻是我們常見的場景。

「你為什麼總是什麼都不說,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什麼?」

女方這樣質問。

 

最終得到的回答不是「我說了你也不懂」,就是持續的沉默。

 

你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呢?


你越是想要和對方溝通,他越是沉默不語;

或是你渴望大量的親密感,對方卻說需要空間;

你努力地靠近對方,對方卻愈加迴避。


很多的情侶或夫妻相處的模式都是:一個在追,另一個在跑。

其實,這很可能是受依戀模式的影響。


依戀模式,指的是人們之間親密的、相互給予溫暖和支持的關係。

它不僅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左右我們對於愛情的選擇。

 

心理學家將依戀模式分成四種類型:安全型、痴迷型(焦慮-矛盾型)、迴避型、恐懼型。

 

安全型:情感成熟度較有彈性,對人有信任感,認為自己和別人是有價值的,能適應依賴也不怕被人依賴,給予人空間,也能與人親密。

 

迴避型:不適應和他人過於親近,不太信任別人,也不允許自己依賴別人,當有人太過親近,會感到緊張,常常被抱怨太過於獨立。

 

痴迷型(焦慮-矛盾型):極度渴望愛,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對親密關係愛恨交加。

 

恐懼型:對愛充滿懼怕,無法相信人,徘徊於拒人千裡之外的極端逃避型,對親密對象愛恨交加的極端焦慮型。

 

而前面提到的夫妻相處時一個追,另一個跑,描述的就是痴迷依戀型與迴避依戀型的相遇。



與安全型依戀相比,痴迷型依戀安全感更低,總是懷疑對方對自己的愛。

TA們恨不得在戀人身上安裝一個跟蹤系統,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行蹤都能全方位掌握。

 

而且,常常被自己的腦補折磨。

可能一次不及時的信息回復,TA們會這樣想:

 

「TA為什麼還不回我信息?」

「上次約會TA就有點不冷不淡的,難道變心了?」

「TA果然不愛我了,我要分手!」

其實,內心真實的想法是:我要用這種方式來證明你是否還愛我。

 

而迴避型依戀非常注重個人空間的,不喜歡別人隨隨便便同自己親近。

連對自己親近的人,也總是喜歡保持距離,強調獨立。

 

TA們經常會覺得:

「對方怎麼對我要求這麼多?」

「我不能對一段感情太投入,否則會失望。」

迴避型依戀者的思維:只要不渴望別人的愛,就不會受到傷害。

在親密的人面前,TA們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時刻準備離開」。

 

這兩種類型看似像是兩個世界的人,但實際上兩者有著一種致命的吸引,他們很容易愛上對方。

當他們交往後,時常會發生這樣的矛盾衝突:

 

痴迷型抱怨:「TA總躲著我,這戀愛還怎麼談?」

迴避型抱怨:「TA為什麼總想控制我,談戀愛一點自由都沒有還談什麼談!」

 

所以,這樣的依戀矛盾,讓他們的愛情常常充滿波折。

其實,無論是痴迷型或是迴避型,每個人的依戀模式都是通過自身經歷而形成的一種防禦模式。

為了建立更好的親密關係,我們是可以通過自省和調整,來減少這種依戀模式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第一,注意你對伴侶行為的誤解。

 

很多時候,你對伴侶的消極解讀,比如「他是不是在控制我」,「他是不是不愛我」,其實與現實並不相符。

 

當產生這類思維時,可以學著引導自己多多關注客觀合理的事實。

並且,提醒自己,對方是你的愛人,而不是要掌控或傷害你的人。

 

試著列一份愛情感恩清單,將焦點轉移到伴侶積極的一面。

第二,忘掉幻想中的「理想伴侶」。

 

不是說不安全型依戀的人去尋找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親密關係就能夠長長久久。

因為,我們的依戀模式是可以在關係裡改變的。

 

也許,你是迴避型依戀者,當伴侶關心你靠近你時,你發現自己將這種愛看成「控制」,可以試著反問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依戀機制在作祟。

不要急著把對方推開,選擇逃離。

 

一段安全穩定的關係,需要雙方共同的付出。

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理想伴侶」,一旦出現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愛,只是有的人更容易沒有負擔的表達,而有的人則藏著更多的擔心。

學會在關係裡去修正自己的依戀風格,從而慢慢改寫內在的依戀類型。

 

在相處和學習中,成長自己愛的能力,學會信任,學會表達,學會更好地相愛。

 

第三,察覺真實情感需求,誠實表達

 

焦慮型依戀的產生,追根溯源是因為兒童時期父母或養育者不穩定的回應。

比如,當TA做了同一件事,父母有時會哄TA,有時又會批評,使得TA困惑不安,不知該如何被對待。

所以,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TA們常常懷疑或恐懼伴侶並不想要自己渴望的親密。

而且,習慣用焦慮、憤怒等情緒來表達內心,以達到對被關注和安全感的需求。

作為TA們的伴侶,常被這些表面情緒所幹擾,難以看到真實的訴求,認為TA們愛生氣,陰晴難測,最終因為難以忍受而離開。

 

所以,焦慮型依戀者,需要更多去察覺自己的真實情緒,向對方表達你行為背後的真實想法,讓對方找到能夠回應你的愛的方式。

 

而迴避型依戀者則是因為童年時期遭遇父母或養育者情感忽視產生的。

例如,TA們對母親的依戀有渴望或需求,卻常常遭到拒絕。

久而久之,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TA們開始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TA們也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

想要打破這種模式,也需要去察覺並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

去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選擇用過去的經驗應付對方。

 

所以,當下一次感受到焦慮或者不快時,先冷靜下來,問問自己究竟害怕的是什麼?

自己是否誤解了對方的意圖?

 

第四,尋找專業人士進行諮詢

 

當然,如果你自己無法做到與愛人建立一段穩定、安全的關係,也可以通過專業人士的協助去建立。

或許,我們都曾在愛裡受過傷,但我們仍然渴望建立一段深度連結的親密關係。

那麼,我們就需要去改變自己愛的模式。

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去看到依戀類型建立的根源,去感受和體驗那些情緒,去逐步修整不合理的信念。

走出舊有的相處模式,重獲安全感和幸福感。

 

如果你也有關於親密關係的困擾,歡迎給我們留言。

讓我們一起探索親密關係中的恐懼、迷茫和困惑,一起成長!

 

點個【在看】+【贊】,把文章【分享】出去!

讓更多人學會解讀自己的依戀模式,走出愛的負面循環,找到幸福的力量!



抖音號《瞳愛・幸福的100次危機》,是瞳愛導師們以「家庭關係案例」再現,來幫助和支持學員們持續成長的互動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學員們可以通過案例故事和導師們一起分享觀點,同時感受和發現自己

也歡迎學員們提供案例,大家的分享會幫助和支持到更多的人。

 

《瞳愛・幸福的100次危機》短視頻系列劇,將於每天晚上八點和十點左右更新作品,歡迎關注、學習。

在評論區和導師們一起分享你的學習成果吧。

務必認準「藍V」帳號瞳愛・幸福的100次危機!

 

添加步驟如下:

 



如果此時的你對生活 感情 家庭 事業,有著許多難題,可以在後臺對我們提出問題。篩選後,我們將會為您在《匿問瞳答》專欄中,為你附上瞳愛專業導師的解答。

歡迎你的提問留言。


  給我們的文章點個在看 

 願你也擁有婚姻保鮮秘籍!

相關焦點

  • 談談逃避依戀
    一、逃避性人格類型——強烈害怕被討厭逃避性人格類型的特徵在於敏感容易受傷,為了儘可能避免失敗與責任而逃避,是最常與逃避型依戀形式合併的人格之一。只是,也有不少逃避性人格者會出現焦慮型依戀形式。逃避性人格的適應策略是,與其冒著可能痛苦受傷的風險去做些什麼,不如消極維持現狀,以避免危險為優先。
  • 李明德,你的愛情正在來的路上
    他戴著眼鏡,人很靦腆,工作很麻利,動手能力強,這是夥伴們對他的評價。 剛剛進入凱沃希時,李明德被分配到衝壓團隊做一名操作工。從學校進入企業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很多新學員都表現出了迷茫和不安,但李明德卻很快進入了工作狀態。 「師傅,這個模具是怎麼裝配的?」「老師,圖紙中的這個標識是什麼意思?」
  • 逃避不可恥,但沒用
    逃避是常態 人有時候很古怪:有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擺在你面前,你卻想無視它。 腦子永遠有一個理智的聲音——我要把這件事做好,必須完成作業,趕緊做決定。它們聽起來都很正確,但這些並不是我們全部的想法。 要不等一等看?
  • 質量管理之 失效模式分析FMEA
    失效模式分析 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是IATF16949質量管理體系五大工具之一。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即「潛在失效模式及後果分析」,或簡稱為FMEA。
  • 上班焦慮嗎?小心變成焦慮症!
    由此,很多的人都會產生職場焦慮情緒,甚至是職場焦慮症。  工作焦慮症這個發病的原因很多,跟性格、突發的事件、疾病、還有周圍環境、精神緊張、壓力等都有關係。具體體現在以下:  比如說,有的人就有多疑和多慮,對別人的目光,或者是別人的語言反應過於激烈,就會出現不正常的情緒;  比如說工作上的不如意,工作環境競爭過於激烈等,都可以導致這種焦慮的產生;所以有的人對於上班就會產生很強烈的焦慮,比如說明天上班,今天晚上就有人睡眠不好,入睡困難,經常做夢,對上班有恐懼感,就出現了上班焦慮症,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 這四個建議幫助你克服社交焦慮
    你的焦慮不可信,所以不要尋求它的反饋。看看自己做了什麼。用你做到的來衡量你的成功。你是有信心的。看到了嗎?它正向你走來。它正在全速追趕。 無限選擇帶來的壓力讓人很難承受。澳大利亞西蒙·湯普森博士和羅恩·拉皮博士的研究表明,把角色和規則不明確的非結構化環境,改為角色和目標明確的結構化環境,對那些容易產生社交焦慮的人的表現會產生巨大影響。結構可大可小,可長達幾個月或只持續片刻。無論大小或時間長短,結構可以給你一個目標,給你一個定義。它能消除不確定性,給你清晰的思路和信念,讓你對自己的技能有信心,進而對自己有信心。
  • 與焦慮和解
    這兩種模式可以製成一組流程圖:實驗 畫一個流程圖,寫出一個陷阱式模式和一個較有用的模式,就像我剛才寫下的那樣。這個流程圖將會顯示你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是如何相互關聯的。一般使用的流程圖的形式如下,請填寫空白處。
  • 你是如何應對知識焦慮的?
    以下可能是你周圍正在發生的現象中的一個縮影:早晨出門前,打開手機裡的FM軟體,調到自己喜愛的頻道後匆匆趕往地鐵站;到地鐵上眼睛「空出來」了,開始打開資訊類APP,巨大的信息流瀑布就呈現在眼前;上班期間,手機也不時有新消息通知,各大APP都在為你推送能吸引你注意力的消息……這就是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 性格互補VS性格相似,哪個會讓愛情更長久?
    兩個人在一起時能否在情感上達到親密,彼此思念,依戀的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人很適合談戀愛,但是不適合結婚。」這句話想傳達的意思是:兩個人在性格上能夠在同一個頻道,相處起來會很愉快。
  • 丨你屬於哪種衝突處理模式?
    KoK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督導師編輯 | 樹爺爺你害怕衝突嗎?你如何處理衝突?你能夠從衝突處理的習慣看出你是否OK 嗎?五種衝突管理的模式Homas-Kilmann 提出五種衝突管理的模式:1.
  • 逃避雖可恥但很有用——致那些拖延症晚期患者
    逃避雖可恥,但真的很有用。人有幾次人生的節點,這幾個重要的節點之後,你所做的選擇,慢慢塑造了你的性格。而我,開始患上拖延症,這一點,我們本科的學校功不可沒。極限輸出,是每一個buaaer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學院和學校的拖延症就極其嚴重,一般臨近ddl的最後一天晚上才會出詳細通知,導致我們經常兵荒馬亂。
  • 如何改變社交焦慮?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社交焦慮與內向不同。內向的人是安靜、保守的,不會過度放大外界的批評,也不會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而社交焦慮的人則會感受到趨避衝突(即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的困擾,他們既想和別人接觸和交流,又擔心別人會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
  • 如果幾天不看行業資訊,你焦慮嗎?
    之所以寫這篇雞湯呢,是因為我近期感覺自己很焦慮了。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在問我自己。之所以把我的感受發布出來,是想看看您是否與我有同樣的感受。寫作是一種習慣。閱讀是一種習慣。分享是一種習慣。思考是一種習慣。操心是一種習慣。看朋友圈是一種習慣。每天看行業資訊也是一種習慣。
  • 工作可以逃避,愛情不能,《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是真的嗎?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裡的女主角,心理學研究畢業,善於觀察別人的內心想法,總能給別人恰到好處的關懷,卻換不來一份長久的工作,在連續被解僱以後,心理上甚至出現了崩潰的跡象。於是,為了不讓自己崩潰,女主角開始逃避了起來。劇情的這一設定很真實,人在現實裡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總是習慣性的想要往後退一步保護自己。
  • 社交焦慮量表(LSAS),你的社交焦慮程度有多深?8種專業方法改善焦慮症狀!丨抑鬱自評量表SDS
    ,不願和人接觸,直到他得到一個特別的「女伴」,他開始和她說話,幫她打理生活,發展友誼和愛情。他們會對社交懷有極強的焦慮和迴避動機,所以他們在上學、工作、人際交往等社會活動中常感到焦慮難當,而出現社會功能受損的情況,甚至無法上學和工作。
  • 面對困難的態度,決定著你的人生高度
    結果,越拖越焦慮,越拖年齡越大,工作經驗卻一點兒沒增加。等她終於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再去找工作時,已經毫無競爭優勢,只能屢屢碰壁。其實,一開始可能只是一點小麻煩,越是逃避,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中。這樣的逃避,讓我們吃了太多苦:怕苦怕累,工作就拖著做,結果過了截止期限,就會被批評,更重要的是還會影響整個工作進度;怕和伴侶示弱,一吵架就冷戰,時間長了,感情就漸漸走向破裂……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逃避,結果卻是一退再退、無路可退。如果鼓起勇氣直面問題,反而容易迎來轉機。直面問題和困難,其實遠比你想像的簡單。
  • 你不愛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與人連接,是那麼的美好。喜悅與人分享,喜悅就會加倍。難過與人分享,難過就會減半。孤單與人分享,孤單就會消失。困難與人分享,就會得到幫助。有一個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邊,接納你,抱持你,允許你,關注你,認可你,看見你,那是多麼滋養的一件事。
  • 描述和評判的區別:你的評判正在影響著你的幸福
    在溝通中,負面標籤的消極影響很明顯,比如「懶惰」和「愚蠢」這樣的詞形容人。
  • 捨不得丟東西也是病--你是不是囤積狂?
    但是,其中一些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有囤積癖的症狀,甚至有些在小學時就有。  患有強迫性囤積癖的人,通常居住髒亂的環境中,隨時可能生病、受傷、引發火災和無家可歸,他們對事物的過度依戀,或傷害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  「囤積狂」並非強迫症?
  • 在知識焦慮的時代,如何成為一個高手
    作者:羅振宇,選自新書《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由磨鐵圖書授權發布今天,你「知識焦慮」了嗎以下幾種情況,你躺槍了沒? 比如一個年輕人下班了,有個朋友約他吃飯喝酒,還有個朋友約他看電影。表面上,他下班後有兩件事情要選擇,其實要多得多。他還可以選擇加班討老闆歡心,選擇回家讀書或者打遊戲,選擇拜訪一個牛人,選擇去聽一場講座…… 不管他選擇吃飯還是看電影,付出的機會成本都高得嚇人。也就是說,他的認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的聯絡和協作越多,他的機會成本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