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已經過去一半,現在讓你回想一下過去這半年你從外界接收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更進一步,這些信息中哪些有讓你變得更「強」了?
如果你只能想起寥寥幾個的話就請往下看。
以下可能是你周圍正在發生的現象中的一個縮影:
早晨出門前,打開手機裡的FM軟體,調到自己喜愛的頻道後匆匆趕往地鐵站;到地鐵上眼睛「空出來」了,開始打開資訊類APP,巨大的信息流瀑布就呈現在眼前;上班期間,手機也不時有新消息通知,各大APP都在為你推送能吸引你注意力的消息……
這就是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父輩們年輕時幾張報紙就「知曉天下」的時代已經在慢慢褪去。小時候你可能沒機會直觀的感受過知識的海洋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通過搜尋引擎隨便搜一個東西就出來上億條結果記錄讓你感受到了它的「遼闊」。
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的研究人員,人類在過去30年中已經產生了比之前所有5000年以上的更多信息。他們估計,在過去十年中,人類知識總量每兩到三年翻一番。研究人員很快就相信知識每年會翻一番。
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也在《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一書中說道:「與之前依賴新聞媒體等其他社會權威機構過濾信息不同,我們越來越多地需要自己從一大批相互競爭的信源中過濾信息。我們正成為自己的編輯、自己的把關人和自己的新聞聚合器。」
大家也知道近幾年自媒體風潮興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傳播源,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分散了(z哥現在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之前的信息來源可能只是那些專業的媒體渠道,充其量是「百」對「億」的關係,而如今變成了「千萬」對「億」的關係(單單微信體系裡的註冊公眾號數量已經超過2000W)。
所以如今「標題黨」為什麼那麼盛行就能很好的解釋了,無非想能夠吸引你的注意,甚至是為了博得你的眼球。可能你點進去,發現一摸一樣的內容已經在別處看過了,浪費的是最寶貴的「時間」。
題外話:z哥我也得承認,最近也在追求「標題黨」的路上。雖然自己的內容可能還稱不上「良幣」吧,但我在努力成為「良幣」的路上。所以也擔心「劣幣驅逐良幣」的發生。
我認為,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先拉到同一水平線,然後以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輸出來作為致勝點。
這樣的情況其實沒多久就產生了新的變化,基於機器學習的智能信息推薦類app如救世主般出現,讓嘈雜的環境逐漸安靜了下來,使你看到的都是自己想像中的世界,但是此時孰不知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
因為你關心的,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全部,可能只是一個事物在某一個側面的解讀。當然,它解讀的方式是你喜歡的。
不過有時候你也會遇到一些有價值的內容。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做出一個看上去態度非常端正的動作,「收藏」。但是「收藏」和囤書一樣,擁有了它的肉體,卻沒有擁有它的靈魂。
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現在回過頭審視過去的這2018年留下的「知識」可能是這樣的。
上面這些就是z哥之前親身經歷過的每一個時期,但是現在我覺得我已經走出來了。當然,可能我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混沌世界」,但是我想把我之前走出來的方法分享給你,希望對還處在這些時期的你有所幫助。
擺脫困境z哥認為走出這個時期,首先,需要換一種思維模式去對待,從過去被動地接受信息慢慢轉成主動獲取信息。
正如前面所說,如果是以打發時間為目的的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所以你必須要清楚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具有什麼特點?這其實就是在廣闊的信息海洋中找到一個前進的方向,而不是自己看似在向前走,但實際正在原地打轉也不得知。
比如:
其次,健康的學習和健康的飲食一樣,分為3個步驟:
尋找適合自己的食物z哥這裡推薦的一個方法是:三層過濾法(自己瞎起的名字)。
第一層過濾: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用的。比如我們在翻閱「信息流」模式的文章列表的時候(如公眾號),大部分其實看到標題就能猜道主題內容是什麼,如果發現不是自己所需的就直接忽略,儘量克制一下自己泛濫的好奇心。
另外,活用「關閉通知」,甚至「取消關注」等程序已經提供的利於提高自己注意力的功能。
第二層過濾是:速讀。你要明白,信息的價值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我們用相同的方式去閱讀任何類型的信息是一種性價比非常不穩定的方式。
不過速讀這個能力並不能一下子獲得的,需要不斷練習。但是有關鍵的一點我能分享給大家的是:一定不能動嘴,哪怕是默念也不行。因為信息可以直接觸達到大腦就不要經過無謂的加工,反而會由於嘴巴的反應慢於大腦的理解能力而拖慢整體的閱讀速度。
另外當你在閱讀的時候可能腦海中會有一種意識自然流露出來,仔細找一下那種感覺。如果有「熟悉」的感覺出現,你會發現作者講述的東西和自己知道的一樣,那麼直接跳過這部分即可。
最後,只要不是全文被過濾掉了,我們就進入下一個環節。
最後的第三層過濾:作用分類。z哥認為,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對你來說無非是兩個作用:
作為一些知識儲備覺得將來或者長遠會持續用到的。
能夠讓付諸於行動,可以立即去做的。
前者,我們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和消化,並且進行拆解,將它變成你個人的思維體系中的一部分。(推薦大家使用思維導圖來進行)
題外話:通過學習和掌握少數重要但是影響廣泛的規律,並以此建立的認知,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就能形成自己的跨界競爭優勢。而這些能夠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基本規律,被稱為臨界知識。
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
而後者,就不需要做什麼深度思考和整理的事情,很簡單,馬上開始做就行,或者是計劃一下後開始做。最多,你可以將文章「收藏」到一個歸類後的文件夾中,做一個存檔。
做完了三層過濾,你就挑選到了適合自己的,對有益的食物。並且認識到了該如何對待它們。接下去就是需要養成一個規律,就好比一日三餐一樣,要按時進食。
規律進食回到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樣,我們需要一個「節奏」(如何在一眾95後中脫穎而出?),讓它形成一個慣性。
保持規律地系統的信息輸入,一周看一本書,半年學一個新技能,做一個信息飲食計劃。
這個其實沒什麼技巧,就是「堅持」,直到形成「慣性」。
定期消化我們知道的越多,並不代表我們就越牛逼了。因為信息不僅僅講求數量,更關鍵的是:質量。比如,一則信息是否是真實、準確、客觀?
所以需要通過自己的咀嚼來真正的做一次消化,自我吸收。比如,可以通過下面這五種方式來試試:
寫作
演講
教人
動手去做
將知識點A和知識點B整合創造出一個新的C
可能所謂的「乾貨」看上去已經是一個被打的很散的東西了,都不需要咀嚼了。但實則它的副作用就是簡化甚至省略了其中的複雜和痛苦,貌似節省了時間,令你覺得「聽到就是知道,知道就是掌握」,從而造成一種短時間內智力快速上升、知識量爆棚的幻覺。
其實,沒有經過思考而被灌輸的「知識」最終不過都是空中樓閣,隨時會消失。那時不僅會發現自己沒有多大改變,還可能加劇知識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對待「乾貨」不能單單是照搬、照做,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儘可能的去挖掘事物的本質,找到與事物之間的聯繫,以此將一個答案用於多個問題的解答中。哪怕只能論證一部分,但多個部分之間是可以互補,也可以相互證明的,以此強化自己更快、更準的獲得答案的能力。
總結這次,帶你認清了資訊時代「信息」對你的影響情況,以及z哥給你推薦的一些應對方式,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Z哥的絮叨:
作者:張帆(Zachary),本文轉自公眾號「跨界架構師(ID:Zachary)。
復旦大學軟體工程實驗室以及 CodeWisdom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開展一項針對工業界微服務開發實踐的經驗研究。現邀請業界具有微服務開發經驗,且對某個項目的總體設計和開發流程有較全面了解的專家參與復旦大學軟體工程實驗室在線問卷調查,基於相應項目的開發實踐回答下相關問題。為確保問卷調查質量,請確保您對所針對的微服務項目有足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十分感謝!說明:本問卷填寫大約需要30分鐘到1個小時,如有疑問請聯繫:彭鑫pengxin@fudan.edu.cn問卷網址:https://www.wjx.cn/jq/42754303.aspx
點擊閱讀原文,填寫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