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應對知識焦慮的?

2021-02-23 高效運維

19年已經過去一半,現在讓你回想一下過去這半年你從外界接收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更進一步,這些信息中哪些有讓你變得更「強」了?

如果你只能想起寥寥幾個的話就請往下看。

以下可能是你周圍正在發生的現象中的一個縮影:

早晨出門前,打開手機裡的FM軟體,調到自己喜愛的頻道後匆匆趕往地鐵站;到地鐵上眼睛「空出來」了,開始打開資訊類APP,巨大的信息流瀑布就呈現在眼前;上班期間,手機也不時有新消息通知,各大APP都在為你推送能吸引你注意力的消息……

這就是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父輩們年輕時幾張報紙就「知曉天下」的時代已經在慢慢褪去。小時候你可能沒機會直觀的感受過知識的海洋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通過搜尋引擎隨便搜一個東西就出來上億條結果記錄讓你感受到了它的「遼闊」。

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的研究人員,人類在過去30年中已經產生了比之前所有5000年以上的更多信息。他們估計,在過去十年中,人類知識總量每兩到三年翻一番。研究人員很快就相信知識每年會翻一番。

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也在《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一書中說道:「與之前依賴新聞媒體等其他社會權威機構過濾信息不同,我們越來越多地需要自己從一大批相互競爭的信源中過濾信息。我們正成為自己的編輯、自己的把關人和自己的新聞聚合器。」

大家也知道近幾年自媒體風潮興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傳播源,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分散了(z哥現在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之前的信息來源可能只是那些專業的媒體渠道,充其量是「百」對「億」的關係,而如今變成了「千萬」對「億」的關係(單單微信體系裡的註冊公眾號數量已經超過2000W)。

所以如今「標題黨」為什麼那麼盛行就能很好的解釋了,無非想能夠吸引你的注意,甚至是為了博得你的眼球。可能你點進去,發現一摸一樣的內容已經在別處看過了,浪費的是最寶貴的「時間」。

題外話:z哥我也得承認,最近也在追求「標題黨」的路上。雖然自己的內容可能還稱不上「良幣」吧,但我在努力成為「良幣」的路上。所以也擔心「劣幣驅逐良幣」的發生。

我認為,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先拉到同一水平線,然後以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輸出來作為致勝點。

這樣的情況其實沒多久就產生了新的變化,基於機器學習的智能信息推薦類app如救世主般出現,讓嘈雜的環境逐漸安靜了下來,使你看到的都是自己想像中的世界,但是此時孰不知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

因為你關心的,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全部,可能只是一個事物在某一個側面的解讀。當然,它解讀的方式是你喜歡的。

不過有時候你也會遇到一些有價值的內容。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做出一個看上去態度非常端正的動作,「收藏」。但是「收藏」和囤書一樣,擁有了它的肉體,卻沒有擁有它的靈魂

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現在回過頭審視過去的這2018年留下的「知識」可能是這樣的。

上面這些就是z哥之前親身經歷過的每一個時期,但是現在我覺得我已經走出來了。當然,可能我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混沌世界」,但是我想把我之前走出來的方法分享給你,希望對還處在這些時期的你有所幫助。

擺脫困境

z哥認為走出這個時期,首先,需要換一種思維模式去對待,從過去被動地接受信息慢慢轉成主動獲取信息。

正如前面所說,如果是以打發時間為目的的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所以你必須要清楚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具有什麼特點?這其實就是在廣闊的信息海洋中找到一個前進的方向,而不是自己看似在向前走,但實際正在原地打轉也不得知。

比如:

其次,健康的學習和健康的飲食一樣,分為3個步驟:

尋找適合自己的食物

z哥這裡推薦的一個方法是:三層過濾法(自己瞎起的名字)。

第一層過濾: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用的。比如我們在翻閱「信息流」模式的文章列表的時候(如公眾號),大部分其實看到標題就能猜道主題內容是什麼,如果發現不是自己所需的就直接忽略,儘量克制一下自己泛濫的好奇心。

另外,活用「關閉通知」,甚至「取消關注」等程序已經提供的利於提高自己注意力的功能。

第二層過濾是:速讀。你要明白,信息的價值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我們用相同的方式去閱讀任何類型的信息是一種性價比非常不穩定的方式。

不過速讀這個能力並不能一下子獲得的,需要不斷練習。但是有關鍵的一點我能分享給大家的是:一定不能動嘴,哪怕是默念也不行。因為信息可以直接觸達到大腦就不要經過無謂的加工,反而會由於嘴巴的反應慢於大腦的理解能力而拖慢整體的閱讀速度。

另外當你在閱讀的時候可能腦海中會有一種意識自然流露出來,仔細找一下那種感覺。如果有「熟悉」的感覺出現,你會發現作者講述的東西和自己知道的一樣,那麼直接跳過這部分即可。

最後,只要不是全文被過濾掉了,我們就進入下一個環節。

最後的第三層過濾:作用分類。z哥認為,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對你來說無非是兩個作用:

作為一些知識儲備覺得將來或者長遠會持續用到的。

能夠讓付諸於行動,可以立即去做的。

前者,我們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和消化,並且進行拆解,將它變成你個人的思維體系中的一部分。(推薦大家使用思維導圖來進行)

題外話:通過學習和掌握少數重要但是影響廣泛的規律,並以此建立的認知,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就能形成自己的跨界競爭優勢。而這些能夠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基本規律,被稱為臨界知識。

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

而後者,就不需要做什麼深度思考和整理的事情,很簡單,馬上開始做就行,或者是計劃一下後開始做。最多,你可以將文章「收藏」到一個歸類後的文件夾中,做一個存檔。

做完了三層過濾,你就挑選到了適合自己的,對有益的食物。並且認識到了該如何對待它們。接下去就是需要養成一個規律,就好比一日三餐一樣,要按時進食。

規律進食

回到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樣,我們需要一個「節奏」(如何在一眾95後中脫穎而出?),讓它形成一個慣性。

保持規律地系統的信息輸入,一周看一本書,半年學一個新技能,做一個信息飲食計劃。

這個其實沒什麼技巧,就是「堅持」,直到形成「慣性」。

定期消化

我們知道的越多,並不代表我們就越牛逼了。因為信息不僅僅講求數量,更關鍵的是:質量。比如,一則信息是否是真實、準確、客觀?

所以需要通過自己的咀嚼來真正的做一次消化,自我吸收。比如,可以通過下面這五種方式來試試:

寫作

演講

教人

動手去做

將知識點A和知識點B整合創造出一個新的C

可能所謂的「乾貨」看上去已經是一個被打的很散的東西了,都不需要咀嚼了。但實則它的副作用就是簡化甚至省略了其中的複雜和痛苦,貌似節省了時間,令你覺得「聽到就是知道,知道就是掌握」,從而造成一種短時間內智力快速上升、知識量爆棚的幻覺。

其實,沒有經過思考而被灌輸的「知識」最終不過都是空中樓閣,隨時會消失。那時不僅會發現自己沒有多大改變,還可能加劇知識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對待「乾貨」不能單單是照搬、照做,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儘可能的去挖掘事物的本質,找到與事物之間的聯繫,以此將一個答案用於多個問題的解答中。哪怕只能論證一部分,但多個部分之間是可以互補,也可以相互證明的,以此強化自己更快、更準的獲得答案的能力。

總結

這次,帶你認清了資訊時代「信息」對你的影響情況,以及z哥給你推薦的一些應對方式,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Z哥的絮叨:

作者:張帆(Zachary),本文轉自公眾號「跨界架構師(ID:Zachary)。

復旦大學軟體工程實驗室以及 CodeWisdom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開展一項針對工業界微服務開發實踐的經驗研究。現邀請業界具有微服務開發經驗,且對某個項目的總體設計和開發流程有較全面了解的專家參與復旦大學軟體工程實驗室在線問卷調查,基於相應項目的開發實踐回答下相關問題。為確保問卷調查質量,請確保您對所針對的微服務項目有足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十分感謝!說明:本問卷填寫大約需要30分鐘到1個小時,如有疑問請聯繫:彭鑫pengxin@fudan.edu.cn

問卷網址:https://www.wjx.cn/jq/42754303.aspx

點擊閱讀原文,填寫調查問卷

相關焦點

  • 在知識焦慮的時代,如何成為一個高手
    作者:羅振宇,選自新書《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由磨鐵圖書授權發布今天,你「知識焦慮」了嗎以下幾種情況,你躺槍了沒?1.微信上報了許多微課:時間管理、寫作課程、斷舍離衣物……計劃排滿了,卻沒有時間和精力上課;2.買了一堆書,曬了朋友圈,小夥伴都說你愛學習,可實際上你沒翻幾頁就跑去玩遊戲了;3.眼看身邊許多小夥伴要麼創業,要麼做了微商,要麼做了網紅,你卻連如何學習都不清楚;4.朋友的微信廣告已經過萬,你還領著死工資,開始考慮經營微信公眾號時,已經錯過了黃金時期
  • 人到中年,這樣應對焦慮,讓生活上一個大臺階
    人到中年,你可能在公司身居中高位,但是要守護一畝三分地談何容易,如華為35歲退休,35歲本是一個人高產時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卻要退下來,無言以對。 人到中年,是家庭收入主要支撐者。上有老,下有小,要承擔起贍養父母、維護夫妻關係、管教孩子的責任。
  • 如何改變社交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會有很多人真的達到社交焦慮症的診斷標準,他們只是存在社交焦慮的情緒或者傾向,或者只是人格特質上的「害羞」(社交沉默)。社交焦慮是如何形成的?· 一些特定的家庭教養方式,比如過於專制或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感到缺少家庭溫暖,產生社交焦慮;而父母如果總是責怪或糾正孩子的行為,則會進一步加重孩子的社交焦慮症狀。· 觀察他人的行為也會產生社交焦慮,比如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同學被他人欺負的經歷。· 生活的改變,需要個體擔當新的社會角色,比如得到一次工作晉升,或者與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結婚。
  • 「焦慮時代」來臨,我們該何去何從? | 資訊
    因為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座屬於科學、真相與知識的國度。在那裡,科學可以成為流行文化,成為人們追逐的時尚;在那裡,人們不滿足於現象本身,而更專注於了解背後的真相;在那裡,人們會主動地接近真相,擁抱科技······這是他的「心中國」,也是他心中的「新中國」。
  • 如何應用教練應對集體焦慮與恐懼—— Zoran大師分享聽課心得
    02你應該有心態 當然疫情下人人都會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態,因為大腦的這個生理結構(爬行動物腦)以及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會讓我們本能的恐懼,恐懼是為了保護自己,是為了生存。但恰在這個時候,要有意識的覺察我們的情緒,把自己提升到一個更加積極正向的⽣生命狀態,提升能量振頻,這非常重要,為什麼呢?
  • 如何與焦慮來一次和解?
    焦慮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對我而言,直接體現就是上火。每次上火,就口腔潰瘍好幾天,疼痛中反思有什麼事情在困擾我。
  • 員工自我照顧第二講:如何陪伴焦慮、減少焦慮?
    當我們看清情緒的來源,看見有這麼多焦慮情緒,以及身體的反應,如何處理這些情緒,如何減少這些情緒呢?第一步,覺察你的想法,感受、情緒。看到你的想法、期待、情緒和感受的關係,我想到我可能會感染,這樣的想法就會引發我的焦慮。當我再次看到哪些疫情信息時,我一開始又有擔心產生。
  • 如何緩解等分人的焦慮?
    比如,大學還在放假,不上班成績肯定也出不來,與其現在焦慮,不如等他們學校出來返校或上班通知後再開始焦慮,總之能快活一會兒是一會兒。所以,在等待的時候可以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現在準備複試即使第一志願用不到調劑也用得到,今年用不到也能為明年做準備(bushi👉享受當下,找點愛好不到最後一刻錄取,考研的焦慮就會一直瀰漫,尤其是複試面試。如何在焦慮的狀態下保持做事的狀態,是一種抗壓能力。緩解這種壓力的一種辦法就是分散注意力,找點事情做。
  • 如何應對職業中的不安全感
    所以我的很大一部分焦慮源自於「想攝入」,我也想成長,我想被滋養。如果職場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日復一日的工作只會加深焦慮,而非緩解。這事兒,還是得自己來。這本書講了語言老師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從學科知識、到教學知識、到自我覺察、到長遠規劃),指明了老師能藉助哪些幫助,也提供了不少方法。第一章是介紹 teacher education 到底是什麼。
  • 這四個建議幫助你克服社交焦慮
    今天推薦的書籍是《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作者:[
  • 知識焦慮症
    那時並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那麼多知識技能和技巧套路,只知道應該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都在不斷地提升自己,如果我不學習,我就落後了,落後就要被挨打。而且那些課程或者社群的營銷文案寫得非常棒,它會告訴你如果不學習會怎樣,如果不掌握某種套路,你又會失去什麼,總之就是利用人的恐懼心理,激發人們的購買慾望。
  • 【益周乾貨】一周公益知識-如何撰寫活動計劃書
    公益夥伴們周一好~【一周公益知識】如期而至啦!說起活動計劃書,相信對於從事社會工作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各類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活動計劃書的撰寫,那麼,社工要如何撰寫出一份好的活動計劃書呢?接下來,小恩福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活動計劃書撰寫"的一些相關知識~新入行的非科班畢業的一線社工,往往對社會工作的理念運用較為不熟練,在需要寫活動理論、背景及活動目標時都感覺很困難,因此,他們對如何寫一份活動計劃書,感覺很吃力。
  • 與焦慮和解
    這裡有一個例子,說明我是如何陷入這種思維陷阱的,還有我最後採取了什麼措施來克服它。根據經驗,每天寫出大約750字是對我來說最有效的寫作目標。如果我設定了每天要寫出更多字的目標,我就會感到不知所措,最終開始拖延,導致整體而言我的完成度沒有那麼高。事情進展得比較順利時,通常是我堅持最低目標的時候。
  • 有一種焦慮叫pass(怕死)
    有時候想到人的壽命,活到百年人生才是小圓滿,可生活意外很多,空氣汙染,水質汙染,環境氛圍,工作壓力等,都會影響你的健康。身體健康狀態不好的時候就會焦慮,如何讓身體保持更好的狀態,會刻意照顧好自己的健康飲食,合理的運動以及工作量。
  • 不圓滑的你如何應對這個趨利的世界?
    可是不那麼圓滑的你,如何應對這個趨利的世界呢?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應對之策。我卻試圖從名人的故事,或名人的經歷中找尋一些見解,或是答案,或本無答案,只是希望能有一些啟發。這人生的永恆真相與怪誕困境,這種自由很多時候可能只是蘇菲式的選擇,就像村上書中那個荒謬的例子,如果必須選擇拔掉你的一個指甲,同時也給你選擇自由,是腳指甲還是手指甲?      《有時》裡對福樓拜的見解更是獨樹一幟:真實的人生往往難有豪情如舊,多是沉默喑啞,就像福樓拜在《一個淳樸的心》中寫普通人,豈止戀愛,生老病死無非「和別人一樣」。
  • 上班焦慮嗎?小心變成焦慮症!
    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工作任務,還要和性格各異的同事、領導打交道,將應對這些情況比喻成考試做題一點都不為過,但往往難以找到答案。  由此,很多的人都會產生職場焦慮情緒,甚至是職場焦慮症。  工作焦慮症這個發病的原因很多,跟性格、突發的事件、疾病、還有周圍環境、精神緊張、壓力等都有關係。
  • 面對失敗應該如何應對?
    點擊查看原文也可以收聽。地址:http://study.163.com/course/courseMain.htm?courseId=1003551013正文面對失敗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TED大會將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技和娛樂界的天才人士聚集到一起,讓他們就某一話題進行5至10分鐘的演講。
  • 科研停滯期的應對策略
    隨之而來的焦慮、失望、煩躁、厭倦、沮喪、痛苦和無所適從等負面情緒,導致學習效率大大下降。那麼,我們如何走出這一困局,突破科研瓶頸呢?瓶頸期就是我們的蟄伏期,要認識到做不出科研成果是很正常的狀態,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科研停滯期是我們深入思考的黃金期和轉折期。對於研究生來說,科研本身就是一場馬拉松,短時間內的成敗得失說明不了什麼。
  • 小方的「焦慮」~
    年底工作壓力大,經常會焦慮,一般表現:從得知要交報告就開始焦慮,但動不了筆,先用吃飯、睡覺、玩遊戲、刷視頻等等來迴避。但隨著交稿日期臨近,焦慮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熬夜匆忙寫完交上去。情緒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首先,我們要正視「焦慮」:焦慮來襲的時候,想要迴避是很正常的,這是我們對壓力的正常反應。
  • 面對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定力?
    這個計劃幫你規劃每天的學習內容:你買過的大師課,每天給你上一節。在剛接觸得到的時候,我覺得特別開心,太high了,所以一口氣就買了十幾門課。當時信心滿滿、動力十足,在每天上班的路上,一堂課一堂課的去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