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費希納」定律--為什麼我們逐漸麻木又逐漸成癮?

2021-02-15 獨思有疑

最近一年,我已經越來越少去網紅餐廳了。

一來覺得菜品的做法太多奪人眼球的「創新」,二來覺得網紅餐廳的菜品味道太過暴力,讓人不適。

這些網紅餐廳的做法粗暴,原因也很簡單,是真的有效。

有效的原因源自於一個心理物理學定律—Weber-Fechner定理,下文稱「韋伯-費希納」定律。

總的來說,這個定律的含義大概是,隨著物理量的刺激增加,心理感受的增量與物理刺激量的對數成正比。

通俗的含義就是,你需要心理感受到這個物理刺激量的刺激增加,實際的物理量刺激可能是翻倍甚至很多倍。

這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七年之癢就是一種經典的解析。

很多情侶間的激情退去後,經典臺詞就是「你沒有以前愛我了」。

實際上,對方對你的愛意和奉獻都比最初的時候多。

只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生活相處,人逐漸變得麻木,就算是對方相比最初奉獻更多。

但自己只會用今天的心理量來跟昨天的心理量對比,然後總結得出現在的你不如最初的你。

「韋伯-費希納」定律在營銷上的應用非常廣泛。

回到網紅餐廳,假設我們是商家,其實也會傾向於提升菜品的「味道」,無論是酸甜苦辣鹹。

畢竟,我們需要跟所有除了消費者「家」之外的餐廳競爭。

消費者怎麼才能記住你的餐廳呢?

那就需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

大家都是鹹的,你怎麼突出?

只能是多加點鹽,但是要剛剛好,不能超過心理的接受程度。

商家為了讓消費者感受到這裡的菜品,「味道」更容易記住,所需要加的鹽就需要很多。

隨著消費者不斷在外面的餐廳吃飯,舌頭已經逐漸麻木,原來加的兩勺鹽已經不夠了。

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商家之間競爭博弈,必須繼續加大「味道」的識別度。

最終,大部分商家都加了很多鹽,消費者還覺得不夠。

這是為何,我開始減少外出吃飯的次數,畢竟,「味道好」往往也傷身。

「韋伯-費希納」定律背後,也是人類心理機制的一種表達,這也能解析,為何獲得新客如此重要。

舉個例子,一些男士可能永遠都不會關注管道清潔劑這種東西。

但是有一天超市促銷,促銷員軟硬兼施,用一個低到令人髮指的價格吸引他購買。

用了之後才發現,管道劑原來真的有用。

當然,這裡會有一定的轉化損耗,並不是說每個購買的人都這樣認為,我們只討論轉化成功的用戶。

對於營銷來說,更重要的是打開了一個新客的心理帳戶,從此他對管道清潔劑有了認知,而心理的帳戶也有一席之地。

這個客戶在未來,也會隨著心理的需求發展,而慢慢對這個品類的產品產生更多「更好效果」的需求,因而會購買更多這個品類更好的產品。

一個完整的閉環開始形成,這是為何很多新產品剛推廣,商家們都願意「倒貼用戶」。

也許,這也是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的消費市場變得越來越大的原因。

本文為@獨思有疑 第148篇原創文章,以往文章推薦

當你迷茫時,堅持做這三件事就好了:論讀書運動寫作的重要性

滾蛋吧,收藏夾--一種打造信息輸入系統的思路

相關焦點

  • 韋伯-費希納定律
    我們對現狀改變的敏感性會呈現出遞減規律,這是另一個基本的人類特徵,即「韋伯-費希納定律」,它是心理學領域最早的發現之一。
  • 為什麼信函末尾「此致」空兩格「敬禮」要換行
    說到敬語,喜歡日韓劇的朋友們都熟悉,日語、韓語的稱謂相當嚴謹,有時就連第一人稱都要視乎聽者的身份而定。漢語的敬語有這樣一種套路,很多時候說話者通過貶低自己的身份,以抬高對方的地位,從而表達對對方的尊敬。比如各種「下」:在下:我在下、你在上,我不敢跟你平起平坐啦。
  • 我的「生產力工具消費觀」
    告訴自己現金流吃緊,需要手緊一些又再次碰到自己喜歡和需要的東西,內心陷入糾結當然,最後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像我一樣繼續「買買買」,另外一種是像大多數人一樣,真的停下了手。實現了「抑制消費」的效果。在我的心理過程中,我最終說服了自己還是要保持過去的習慣,碰到需要且喜歡的東西,還是要拿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 「放空」的價值
    平心而論,2020年上半年的工作節奏並沒有那麼快,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累?我覺得和疫情的影響關係很大,尤其是給人心理的影響。壓力之下,大家的視野會越來越窄,效率會逐漸變低。而這種情況下,越是掙扎,越是低效,所以適時給自己一個放空的機會,非常及時。端午節第一天的早晨,我在醒來來之後並沒有爬起來去寫作,這是以往的慣常習慣,但這一天不必如此。
  • 不要隨便對日本人說「頑張れ」
    當我們鼓勵自己或者為他人加油助威的時候,用日語可以說「頑張(がんば)れ」或者「頑張って」,然而日媒披露「頑張
  • 我們的「深圳中心論」.︱劉德科
    為什麼是這個排序?因為這是一種行政級別排序:港澳均是特別行政區,級別與省份相當,廣州是省會,所以深圳排最後。那麼,誰是絕對中心?只能是深圳。這樣的「深圳中心論」,不是誰都認:說深圳很厲害,沒人會反對;說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絕對中心,很多人就不認同了。
  • 讀書筆記|《不拘一格》網飛組織文化為什麼我們學不會?
    為什麼學不會?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網飛所講的「自由與責任」 組織文化。一、高人才密度大部分崗位上都必須是世界一流的人才,這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出差費用上也是以是否以「公司利益至上」為原則確定標準,如果晚班飛機影響休息進而對明日一早談判不利,那麼以公司業務帶來的利益為準儘可能選擇更舒適的出行。那為什麼說我們學不會?
  • 辦公室實用句型「加班」、「請假」、「代班」、「出差」英文如何表達?
    打工、實習難免需要「請假」、找人「代班」對上班族來說「加班」更是常態偶爾還需要「出差」想去海外實習或到外商公司上班的朋友們
  • 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
    所以,現在「你真是一個怪人」都是一句誇人的話了哦。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原文 by Paul Graham翻譯 by 小石几年前,我和朋友特雷弗來到誕生蘋果那間簡陋的車庫時,我真的無法想像:賈伯斯和沃茲尼亞克在一個車庫裡,要付出怎樣的艱辛,才能獲得創業的成功。
  • 「開發新客戶」為什麼不是develop new customers?
    大家想想,客戶為什麼要被你develop呢?因為develop是把一個事物從不成熟狀態發展為成熟狀態,你可以 develop new skills, new technology, a new hobby,如果是develop muscles是把肌肉變得更強壯,那如果是develop一個人。。。。
  • 這套「創造者思維」,令我受益良多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這臺巨大的、不斷運轉的機器,是由哪些零件和部件組成的;哪些表面上已經有了鏽跡,哪些連接處已經鬆動,哪些地方的拼裝很不合理……你會褪去對這些事物的光環,看到它們真實的樣子。以及,在這些過程中,人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形成什麼樣的群體,引起什麼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如何彼此連接、反饋,形成閉環……這樣,你就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群的行為模式」。同樣,對於一個政策,當你站在制定者的角度,去思考:它的深層原因是什麼?積累和導火索是什麼?意圖是什麼?希望達成什麼目的?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諸如此類。
  • 論韋伯組織理論建構中的「合理性」與「檔案」——兼及韋伯檔案觀的雙元價值分析
    在文章結束的時候,我想以愚見「檔案雙元價值觀」來說明韋伯在組織理論中強調檔案的原因:由於工具或形式合理性的行動取決於「客觀行動」的期望,這些期望被用作理性追求的「條件」或「手段」,比如處理事物的「客觀性」、「公正性」就是這種期望。
  • 「芬克斯餐廳」的原則
    有一位名叫羅斯恰爾斯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開了一家名為「芬克斯」的小酒吧餐廳,餐廳的面積不大,只有三十平方公尺,但它卻聲名遠揚。有一天,他接到一個訂位電話,那人用十分委婉的口氣和他商量說:「我有十個隨從,他們將和我一起前往你的餐廳,為了方便,你能謝絕其他顧客嗎?」羅斯恰爾斯毫不猶豫的說:「我歡迎你們來,但要謝絕其他顧客,這不可能。」打電話的不是別人,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他是在訪問中東的公務行程即將結束前,在別人的推薦下,打算光顧「芬克斯餐廳」的。
  • 為何要感謝定「BT」目標的「SB」老大?
    總有一些「SB」老大定了一些「BT」目標面對這種情況,那段播放了無數遍的內心獨白開始重播:「呵呵…做夢吧,有種你自己上」
  •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這兩種想法的存在性和普遍性,以及它們背後為數眾多的人群。由於對「現狀」的理解和感受程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兩邊都有在路上走得比較遠的人,有剛出發的人,有在中間搖擺不定的人,有想著「西瓜偎大邊」(閩南話俗語:西瓜切開挑比較大的一邊)的人,也有無所謂去哪裡的人。
  • 35歲的職場人,正在逐漸失去職場自由,很現實也很殘酷
    他們失去的第一個,就是職業的選擇。35歲這個年齡,已經被很多公司的招聘條件限制在外了。年齡限制了我們選擇職業的自由,35歲想轉換跑道,變得難上加難。因為你很難找到一個,不計較年齡的職業。所以很多35歲,被公司辭退的中年人,只能選擇那些不限制年齡的職業。而這類型的職業,卻不是我們想像中體面的工作。有些的可能是物業公司的保安或者是保潔,很多中年人,出於無奈只能選擇這樣的職業。能夠選擇的職業受限,就給他們了一個很大的束縛和枷鎖。給我們的自由上了一個很大的枷鎖,我們卻無能為力。
  • |「與​陪葬品合影」帶來的啟示
    《聖經》早早就提醒我們:「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當然,嗜錢如命的人除外。同樣的,把名譽、地位看得比命更高的人,顯然也不在一個價值體系。說到加班,大家都知道,不論或大或小的公司,都有臨時加急的事要處理,偶爾加班能理解,但長期強制加班就違反人性了(但因能力不足,導致經常加班的人,則要自我反省)。
  • 如何理解「自律者自由」?
    在近 30 年的人生歷程中,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今天我就來聊聊在不同階段,我對「自律」的理解變遷。1. 自律不是一件道德高尚的事首先,明確一點:自律只是一種能力,而非品格。我曾經把那些自由不羈的同齡人歸因 為懶惰和放縱,覺得他們缺乏自律,甚至將他們排出在好人之列,覺得她們看起來的自由自在,實際上只是墜入無盡黑暗前的末日狂歡。
  • 面試時如何回答「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公司」這個問題?
    因為沒有事先準備,或者不多想就直接回答因為我們公司很有名因為我們公司的福利待遇很好因為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自以為完美的回答,可是面試的結果往往會石沉大海、了無音訊或者被婉言拒絕。為什麼這種看似耿直或者仰慕的回答沒收穫面試官的好感呢?答案很簡單:你在回答「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公司」這個問題之前,有想過面試官到底為什麼會問你這個問題嗎?
  • 辨析 「省略」≠「割愛」你造嗎?
    「割愛(かつあい)」。 「省略」和「割愛」意思相近,都有「捨去」的意思,但在商務日語中很少有人能正確區分使用。大多數人會把「割愛」當成「省略」的意思來用,其實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 然而,「割愛」原本是佛教用語,表示「割捨難以放棄的東西。」與「省略」相比,「割愛」更加強調的是放棄、捨去時那種「不忍」的內心情感。當公務員要去其他地方任職或者大學職員要調到其他大學工作都可以用「割愛」來表示,如「割愛採用」「割愛退職」「割愛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