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 「省略」≠「割愛」你造嗎?

2021-02-09 日語學習


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是在商務日語中經常用到的兩個詞「省略(しょうりゃく)」「割愛(かつあい)」

 

「省略」和「割愛」意思相近,都有「捨去」的意思,但在商務日語中很少有人能正確區分使用。大多數人會把「割愛」當成「省略」的意思來用,其實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


首先,「省略」表示的是「省去不必要的東西,使事物變得更為簡單」。


例:

履歴(りれき)を省略(しょうりゃく)せずに書(か)いてください。/不要省略,把自己的履歷寫上去。

挨拶(あいさつ)は省略(しょうりゃく)する。/省去客套。

 

然而,「割愛」原本是佛教用語,表示「割捨難以放棄的東西。」與「省略」相比,「割愛」更加強調的是放棄、捨去時那種「不忍」的內心情感。

當公務員要去其他地方任職或者大學職員要調到其他大學工作都可以用「割愛」來表示,如「割愛採用」「割愛退職」「割愛人事」。「割愛」還可用於接收人員的新單位、組織向原單位、組織提出人才需求申請的手續中。如:「人材を割愛してほしい」。 

此外與「省略」不同,「割愛」所割捨去的是原本有必要的東西,但是出於某些原因不得不放棄、捨去。

例:

新製品(しんせいひん)については説明(せつめい)を省略(しょうりゃく)いたします。/在此省略關於新產品的介紹。(新產品的介紹是沒有必要的)

時間(じかん)がないから新製品(しんせいひん)については説明(せつめい)を割愛(かつあい)いたします。/由於時間原因,在此省去關於新產品的介紹。(原本是有必要介紹一下新產品的,但出於時間原因不得不捨棄說明)



希望今天的你又能學到一點小知識!

- END -

本文圖片出典日站

日語學習原創編輯 如有不妥請予指正


相關焦點

  • 回復客戶「感謝你的關心」,「關心」的英語怎麼說?
    想必最近大家除了通知客戶因冠狀病毒疫情推遲復工,還會收到客戶的郵件關心你目前的狀況以及目前中國的情況怎麼樣,並且希望一切儘快好起來。如果想向客戶表達「感謝你的關心」,怎麼說呢?我看有人寫 Thanks for your care,因為「關心」嘛,第一反應就是care,但你不用在這裡,因為care單獨拿出來是行動上「關心照顧」的意思,即take care of,客戶又沒有照顧你,說thanks for your care會讓人一頭霧水。那要怎麼說呢?
  • 辦公室實用句型「加班」、「請假」、「代班」、「出差」英文如何表達?
    打工、實習難免需要「請假」、找人「代班」對上班族來說「加班」更是常態偶爾還需要「出差」想去海外實習或到外商公司上班的朋友們
  • 辦公室生存現狀之英文大盤點「加班」、「請假」、「代班」、「出差」地道英文怎麼說?
    請假」、找人「代班」對上班族來說「加班」更是常態偶爾還需要「出差」這些都是辦公室生存常態~而這些常態如何地道地用英文表達呢?    你可以幫我代今天下午的班嗎?我的工作行程全滿了。」的意思,也可以代表「加班費」哦!
  • 「芬克斯餐廳」的原則
    有一位名叫羅斯恰爾斯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開了一家名為「芬克斯」的小酒吧餐廳,餐廳的面積不大,只有三十平方公尺,但它卻聲名遠揚。有一天,他接到一個訂位電話,那人用十分委婉的口氣和他商量說:「我有十個隨從,他們將和我一起前往你的餐廳,為了方便,你能謝絕其他顧客嗎?」羅斯恰爾斯毫不猶豫的說:「我歡迎你們來,但要謝絕其他顧客,這不可能。」打電話的不是別人,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他是在訪問中東的公務行程即將結束前,在別人的推薦下,打算光顧「芬克斯餐廳」的。
  • 為何要感謝定「BT」目標的「SB」老大?
    總有一些「SB」老大定了一些「BT」目標面對這種情況,那段播放了無數遍的內心獨白開始重播:「呵呵…做夢吧,有種你自己上」
  • 【經驗分享】我欣賞的產品是「克制」與「收斂」的
    Kentzhu 的產品集中,有 PM 工具 POP、Swarm、「這個時代裡唯一一個可以做到讓你看不到他在變重的產品」Twitter... 不過,產品永遠是最表層的,它所折射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是這篇文字最大的價值。1.在你給出的產品清單裡,並沒有看到效率、日曆類產品,您平常會使用效率工具輔助自己的時間管理嗎?
  • 「CC」、「RSVP」是什麼?商務英文書信常用縮略詞一次搞清楚!
    商務往來時,常會用 email 當作溝通工具,但是常用的英文簡寫你都認識嗎?下次與外國客戶溝通時,記得用上這些商業英文書信縮寫!1. CC 副本CC 是 carbon copy 的縮略詞,其中 carbon 是「碳」的意思。
  • 「了解しました」你用對了嗎?
    在客戶的電話或郵件裡,接受到對方的指示和要求後,很多人會說「了解しました」或者「了解いたしました」。但是你知道嗎?「了解」是不能亂用的。這種看似尊敬的表現,在商務禮儀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商務用語中,經常使用的「了解」例句 × 了解です商務上儘量避免。
  • 什麼是「自動化思維」?
    他就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假設「辜負了大家的信任」,根本就是不存在的。03 用控制思維替代自動化思維當你明確辨識出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之後,對於其中一些無效的思維 —— 亦即於事無補。反而會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思維,可以進行主動幹預,嘗試用正向的「控制思維」去取代。
  • 淺草寺的「籤」
    記得當時抽籤的時候,我問凱哥:「這個準嗎?」凱哥略帶自豪的說:「我抽了個大吉,就找到了女朋友。」
  • 「星·人物」何敏樺——「了不起的」女孩
    「我覺得我是一個沒有什麼章法的管理者,我可能會教同事一些「野路子」。因為我們做社區營造類型的項目,很多時候不能太「循規蹈矩」。如果我們要開拓一些新的服務,我會更願意拋一個主題出來,集思廣益,同事想到什麼就說出來一起討論,怎麼好玩怎麼來,我不會說「你這個想法不行」、「你這樣做不可以」,我們很多服務都是用群策群力的方式構思出來的,比如五邊地的改造,出來以後效果也很不錯。」
  • 為什麼信函末尾「此致」空兩格「敬禮」要換行
    說到敬語,喜歡日韓劇的朋友們都熟悉,日語、韓語的稱謂相當嚴謹,有時就連第一人稱都要視乎聽者的身份而定。漢語的敬語有這樣一種套路,很多時候說話者通過貶低自己的身份,以抬高對方的地位,從而表達對對方的尊敬。比如各種「下」:在下:我在下、你在上,我不敢跟你平起平坐啦。
  • 「邏輯推理」的定義是什麼?有哪些「邏輯推理」的方法?(三)
    它不像「演繹法」那樣,是從一般到特殊;也不像「歸納法」那樣,是從特殊到一般,它是從特殊到特殊。就比如說:人就像一瓶飲料,你別看他外表有多麼靚麗,朋友圈的動態有多麼令人羨慕,他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是烈酒還是苦水,你只有打開瓶蓋,和他深度接觸一次才知道。這個就是類比法。
  • 臺胞張家毓紮根大陸 從「追夢人」到「擺渡人」
    時隔30年,已「登陸」創業20年的張家毓再次回到山西,決心紮根於此,做兩岸青年創業的「擺渡人」。「我最喜歡吃山西麵食,年夜飯一定不能少了它。」每次說到與大陸親人團聚,張家毓總會想起30年前第一次回到山西的場景。「當我乘車行駛在鄉道,仿若進入時光隧道,這裡的一切雖陌生,但又如此熟悉,感覺自己一直生活在此處。」2000年,在臺灣工作的張家毓因公司要在大陸開拓市場,他主動請纓「登陸」。此後近20年,張家毓先後在上海、北京、廈門、寧夏等地工作。
  • 在日本人心目中「友達」和「親友」有什麼不同?
    「相處時不能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的是「友達」,能展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的是「親友」。」2.「不可以指出缺點的是「友達」,可以指出缺點的是「親友」。」3.「很晚打電話的時候,有顧慮的是「友達」,沒有顧慮的是「親友」。」
  • 求你們不要用colleague表示「同事」了
    大家都喜歡用colleague這個詞,因為字典裡查到的「同事」就是colleague。其實colleague是比較英式的說法,而美式英語裡常用coworker。美式英語裡也有colleague,但是一個很正式的詞,常用在政府或者其他專業領域,普通公司則通用coworker,更接地氣。就像「同僚」比「同事」更接地氣一樣。
  • 我的職位是「文員」「跟單」,標準的翻譯是什麼呢?千萬別翻譯成secretary!
    首先「文員」就是協助業務部門處理瑣碎事情的人,不一定做文書工作,而是一些非直接業務相關的事務,俗稱「打雜」。這個詞很有歷史年代感,香港地區一直沿用至今,大陸地區一般叫「行政助理」,沿海地區受到港資企業影響也有很多企業叫「文員」。「行政助理」中的「行政」當然不是當官的意思,而是指「非直接業務」的意思。
  • 關於「視覺化」工具
    但可以分享我自己常用的「可能」時機點。再次強調,無論什麼工具,什麼提問,當下我並沒有做什麼「決定」,而它自然就出現了。前提就是完全的傾聽,關注客戶需求而非教練的需求。有些客戶,自己就很有畫面,在描述心境時就把教練帶入他的視覺世界~「我當時好像走進一個花園」,那我也自然的會跟著他繼續在畫面裡發展~「花園是什麼樣子,有哪些花,代表什麼……」客戶因著他的敘述也能幫助他看的更清晰。
  • 「放空」的價值
    一個年輕小夥子對機器人說:「我們和機器的區別是,當同伴死去,我們會埋葬他,而你們不會。」但我在這幾天有一個感受:其實人類和機器的另一大區別是:人類會用文字、照片和視頻保存記憶,因為世界在變化,每個人都會老去。如果沒有這些媒體記憶我們經歷過的歲月,那麼我們真的可能和機器沒有差別了。在整理照片和視頻時,我又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開始啟用視頻號,發出第一個視頻。
  • 我的「生產力工具消費觀」
    我發現很多人在已經種草的情況下,因為某種原因覺得自己現在不應該買,所以不斷的在找理由,比如找一些評測消息或者負面新聞來繼續說服自己「不買是正確的」—— 這是一種容易陷入的邏輯陷阱。其次,讓我們從後續消費的角度再次考慮,當你碰到一個你需要且喜歡的東西,出於種種理由不去買它。如果這樣的思維與行動形成固定模式,你的麻煩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