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管理理論源於20世紀初美國職業指導運動的興起。從學科歷史發展角度看,職業生涯管理理論的演進,經歷了從靜態到動態研究的歷程。
1908年,「職業輔導之父」——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創辦了波士頓職業指導局,從事職業指導工作,這也成為人們公認的職業指導工作的濫觴。1909年,帕森斯撰寫了《選擇職業》,該書第一次運用了「職業輔導」這一專業學術用語,建構了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職業以及人職相配的職業指導模式,標誌著職業指導活動的歷史性開端。帕森斯的這三個步驟包含了「知己、知彼與決策」的三重含義,其理論成為以後職業指導理論的基石。
1953年,薩帕提出了生涯發展理論,重在對個人的職業傾向和職業選擇過程本身進行研究。他以差異心理學和現象學作為解釋職業選擇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個體生涯發展中成長、探索、建立、維持以及衰退五個階段以及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這一思想把職業指導上升到更高的層面,不僅以個人的發展為著眼點,同時也兼顧社會的需要和利益,從個體發展和整體生活的高度來考察個人與職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薩帕生涯發展理論的提出被認為是職業生涯管理理論形成的標誌。
(1)薩帕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薩帕(Donald E.Super)是美國一位有代表性的職業管理學家。薩帕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是一種縱向職業指導理論,重在對個人的職業傾向和職業選擇過程本身進行研究。
薩帕以美國白人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把人的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主要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
(2)格林豪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美國心理學博士格林豪斯(Greenhouse)的研究側重於不同年齡段職業生涯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並以此為依據將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階段:職業準備階段、進入組織階段、職業生涯初期、職業生涯中期和職業生涯後期。形成他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①職業準備
典型年齡段為0~18歲。主要任務:發展職業想像力,對職業進行評估和選擇,接受必需的職業教育。
②進入組織
18~25歲為進入組織階段。主要任務是在一個理想的組織中獲得一份工作,在獲取足量信息的基礎上,儘量選擇一種合適的、較為滿意的職業。
③職業生涯初期
處於此期的典型年齡段為25~40歲。學習職業技術,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學習組織紀律和規範,逐步適應職業工作,適應和融入組織;為未來的職業成功做好準備,是該期的主要任務。
④職業生涯中期
40~55歲是職業生涯中期階段。主要任務:需要對早期職業生涯重新評估,強化或改變自己的職業理想;選定職業,努力工作,有所成就。
⑤職業生涯後期
從55歲直至退休屬職業生涯的後期。繼續保持已有的職業成就,維護尊嚴,準備引退,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