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理解能力」(Emparhize)。這個大家都知道,就是要去了解用戶的需求,更深入地理解他們所處的情況,之後我們開始確定(Define)各種標準,在標準的範圍內找到工作思路(Ideate)、產生概念,隨即我們必須非常快速地將這些概念實現於某個模型(Prototype)裡,最後,再測試(Test)這個模型是否與用戶需求貼合。
好的,這些聽起來都非常合理,我確信通過這種非常線性的固定方法很多設計師可以進行大量的實踐或思考。但先暫停一下。想想是不是少了什麼?當你向專業人士去展示你的作品時,他們會做出的第一件事其實是我所要講的——「評判」。
「設計評判」是什麼?對於那些在設計學院學習過的人們來說,這個詞語再熟悉不過,它出現在作品誕生的每一個步驟裡、每一次討論中。你提出一個想法,你甚至也已經提出了一個支持想法的依據,但隨後每個人都會對你的想法進行質疑。這就正是你可以做出改進、可以證明你的作品真正價值的時候。
而在當下大行其道所謂的「設計思維」裡,這關鍵性的一步、即能夠真正檢驗好壞的「設計評判」,卻完全消失了。
我想探討的第二個問題,設計的工作現在縮減為幾張3M便利貼。你應該會非常熟悉這張圖片裡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