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時間管理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講的是「時間無感症」這種症狀及解決方案。
說到時間管理,我從大四開始接觸,到現在也有6年多,說實話做得並不好。這個過程中,也了解了時間記錄法、時間投資法、番茄工作法、時間管理矩陣等等。
但是,了解歸了解,實操歸實操,這些方法我一直找不到融合使用的入口,也找不到很好的落地實操的抓手。直到前段時間學習了一門時間管理的課程後,才算真的將這些方法的內在進行聯繫,融會貫通,而且找出了自己在時間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及對應的解決方案。
不得不說,這門時間管理課是我迄今為止所學的最好的,最乾貨的時間管理課,因此,我也忍不住想把當中的一些好方法分享給大家。
「時間無感症」顧名思義,就是感受不到時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是因為時間無色無味也無形,我們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也聞不到。
因為我們感受不到時間,所以,我們經常會丟時間,就是大家經常感嘆的:怎麼玩著玩著時間就過去了;怎麼一眨眼的時間,過年假期就結束了。
因為我們感受不到時間,所以,我們有時候看上去很忙,實則一件正事都沒做。比如:說好了今天要看一個小時的書,卻逛逛淘寶、聊聊天、刷刷抖音、做做飯就過去了,到睡覺的前一刻才想起,哦,我今天說的要看書還沒看呢。可是,今天已經過去了。
因為我們感受不到時間,所以,我們無法預估我們做一件事到底要多長時間,就導致計劃失敗或者拖延。比如:我預計我寫一篇文章要2個小時,然後這個時間太長了,我又需要一整塊的時間去做。我就想等手頭上的其他事情都做完之後再做,於是一拖再拖,都沒開始動筆,實際上我只要30分鐘就可以寫完一篇文章。
以上就是「時間無感症」的形成原因及三大症狀。
形成原因:我們感受不到時間。
三大症狀:丟時間、無效忙碌、預估偏差大。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既然形成原因是我們感受不到時間,那解決辦法就是讓時間「顯形」,讓時間可以被看到。
如何讓時間被看到呢?有兩個方法:
一個是給時間賦予價值;一個是記錄時間。
比如說:給自己的時間定義:一分鐘100元,那麼刷抖音刷了30分鐘,就記錄下,時間是30分鐘,花費的錢是3000元,把時間換成錢之後,還是會心疼的。
具體的操作步驟是:
1. 給自己的時間定一個單價,比如一分鐘100元。
2. 用手機記錄自己的時間開銷,把花費的時間換成錢。無論是安卓系統還是蘋果系統,都有不少記錄時間的APP,不過,我自己比較喜歡用鬧鐘和印象筆記。
3. 分析自己的時間記錄,找到偷取時間的盜賊都在什麼地方。這個可以固定好在每天的某個時間,比較容易養成習慣。
4. 重新改善時間的安排,趕走時間小偷,把最好的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大家可以嘗試用這個方法做一天,很有效果哦。
時間管理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寫的是關於拖延症的,也是滿滿的乾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