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人生「破窗效應」

2021-02-28 黨建網微平臺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家凱林的一大發現: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樓。有一天,她注意到樓上有一扇窗戶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與整座大樓的整潔美麗極不協調,顯得格外刺眼。又過了一段時間,她驚奇地發現:那扇破窗不但沒有得到及時維修,大樓上反而多了帶爛玻璃的窗子…… 

  這一發現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其結果是: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這就是凱林著名的「破窗效應」。

  換句話說,當我們置身於一個異常優雅整潔、地面非常乾淨的環境中的時候,環境的優美就會給我們一種不自覺地提示:這裡是不能隨便吐痰,不能隨手亂丟紙屑果殼。但是,如果有人丟了廢紙,且沒有人來及時清掃的話,對於其他人就會有一種暗示:原來這裡是可以丟廢紙的。丟得愈多對後來者來說就愈有一種縱容感。接下來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說這裡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大垃圾場。

  「破窗效應」說得是外在的惡劣環境也是一個導致犯錯或犯罪的誘因,但是,這個原理也適用於人的內在心靈。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病不治,大病難醫」。縱觀歷史和現實,造成自己和事業覆亡的大錯誤,往往都是由於當初不被重視的小錯誤開始的。具體到人生的實踐中,警惕「破窗效應」,主要是做到「四慎」:

  一是慎獨。古人說,「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是高度自覺性、自制力和意志力的體現,是一種自我約束、自我克制、自我完善。所以要始終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臺上臺下一個樣、上班下班一個樣,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嚴守本分。

  二是慎初。也就是「第一塊玻璃不能破」。第一塊「玻璃」破了,如同第一道「閘門」被打開,欲望的「洪水」就會一瀉千裡,腐敗分子的慘痛教訓就是如此。所以,要守好第一塊「玻璃」,把好第一道關口,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發生。

  三是慎微。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不僅在大是大非面前經受住考驗,而且要在不起眼的細微小事上把握好自己,一言一行,潔身自好,不做因小失大的賠本買賣。

  四是慎交友。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自覺劃清大原則與小圈子的界限,切實淨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善交益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

相關焦點

  • 【精益生產】管理要謹防破窗效應!
    1.標準力求精細化,不準打破「窗」制度、標準、規範是班組管理的基礎,也是防止「破窗效應」的安全網。制度、標準、規範應力求精細化,才具有可操作性。如工作場地6S管理標準,要始終圍繞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六個方面展開,制定詳細的標準要求。
  • 破窗效應
    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久而久之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破壞;一條街道的角落有些許紙屑,漸漸地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將這個角落變成垃圾堆;對於違反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類似行為可能會再次發生甚至變本加厲;遇到以上情況,往往會有人辯解說,「環境早就髒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
  • 誰在操控我們的人生?「24個著名心理學實驗」
    破窗效應、變色龍效應、延遲滿足理論、差異認知偏差……這些心理學名詞你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但又不明覺厲?它們如何準確理解?
  • 長尾效應 —— 陽光心態 燦爛人生
    從統計學到營銷學,再到社會心理學,一個鮮為人知概念就是「長尾效應」,英文名稱LongTail Effect。「頭」(head)和「尾」(tail)是兩個統計學名詞。正態曲線中間的突起部分叫「頭」;兩邊相對平緩的部分叫「尾」。一個事件或者市場的需求狀態,常常是引人注目、蔚然成風的流行形成了頭部,而非主流、零散的小量的需求分布在尾部。
  • 淺談「對比效應」
    最近在讀《社會性動物》,裡面提到了不少效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比效應。「在人們看來,好壞的變化不過是與類似的東西對比所形成的。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而他們孩子的人生道路,就更加不一樣了.什麼是馬太效應古人云: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現實是打臉的,只有成功才是「更大的成功」之母。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賽場,一旦競爭者在初期獲得一點點優勢,在後來的競爭過程中,這種優勢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導致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的差距大得難以想像,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
  • 思維工具之【框架效應】
    今天我們來學習「框架效應」,"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 荷花效應—30天定律
    荷花效應——30天定律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 荷花效應",它講述的是這樣的一種現象:一個池塘裡的荷花,第一天開一朵
  •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 人生最重要的100條黃金法則《七》: 鰷魚效應
    鰷魚效應又稱為「頭魚理論」。德國動物學家霍斯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鰷魚因個體弱小而常常群居,並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 【工會講堂】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指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用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的越來越快,當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後,飛輪所具有的動量和動能就會很大。萬事開頭難,這個效應不止應用於自行車,學習、生活、工作上這個理論都是貫通的。人生都是有跡可循的,沒有人會突然成功或失敗,都是有過程的。你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最後的結局。如果想想你現在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正改變你未來的軌跡,以長遠的視角來審視你現在的行為,你會不會有所改變呢?我不能預測未來,我只希望未來的我能感謝今天的自己。
  • 「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圖源網絡「對比效應」的存在說明消費者的決策和選擇並不是如傳統經濟學原理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客觀地根據各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屬性進行獨立的判斷,而是經常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思考下面這個問題:如何讓滯銷品變得暢銷?
  • 雲心理效應—改宗效應
    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想討人喜歡?
  • 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及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你在考量買房要花多少錢,是也會受到錨定的影響,同樣的房子如果市場價格高,它就顯得比市場價格低時更有價值,即使你決心抵制也沒有用,一旦你考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
  • 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見慣了太多「成功人士更成功,失敗人士更失敗」的例子,我們總覺得有些人生來就帶著主角光環這樣的差距,似是與生俱來,又似是後天想法行動不同所造成的,而這樣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是「馬太效應」。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20年前的馬雲,和你不知道的「暈輪效應」
    以偏概全是人的一個特性,喜歡用一件事情,或者一個動作代替對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其實都是「暈輪效應」1、暈輪效應的由來暈輪效應又被稱為光環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提出來的,他認為,就是人在認識另一個人或者事物的時候,喜歡從局部出發,通過這個局部在推導出整體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