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是犯罪學家凱林的一大發現: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樓。有一天,她注意到樓上有一扇窗戶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與整座大樓的整潔美麗極不協調,顯得格外刺眼。又過了一段時間,她驚奇地發現:那扇破窗不但沒有得到及時維修,大樓上反而多了帶爛玻璃的窗子……
這一發現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其結果是: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這就是凱林著名的「破窗效應」。
換句話說,當我們置身於一個異常優雅整潔、地面非常乾淨的環境中的時候,環境的優美就會給我們一種不自覺地提示:這裡是不能隨便吐痰,不能隨手亂丟紙屑果殼。但是,如果有人丟了廢紙,且沒有人來及時清掃的話,對於其他人就會有一種暗示:原來這裡是可以丟廢紙的。丟得愈多對後來者來說就愈有一種縱容感。接下來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說這裡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大垃圾場。
「破窗效應」說得是外在的惡劣環境也是一個導致犯錯或犯罪的誘因,但是,這個原理也適用於人的內在心靈。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病不治,大病難醫」。縱觀歷史和現實,造成自己和事業覆亡的大錯誤,往往都是由於當初不被重視的小錯誤開始的。具體到人生的實踐中,警惕「破窗效應」,主要是做到「四慎」:
一是慎獨。古人說,「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是高度自覺性、自制力和意志力的體現,是一種自我約束、自我克制、自我完善。所以要始終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臺上臺下一個樣、上班下班一個樣,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嚴守本分。
二是慎初。也就是「第一塊玻璃不能破」。第一塊「玻璃」破了,如同第一道「閘門」被打開,欲望的「洪水」就會一瀉千裡,腐敗分子的慘痛教訓就是如此。所以,要守好第一塊「玻璃」,把好第一道關口,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發生。
三是慎微。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不僅在大是大非面前經受住考驗,而且要在不起眼的細微小事上把握好自己,一言一行,潔身自好,不做因小失大的賠本買賣。
四是慎交友。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自覺劃清大原則與小圈子的界限,切實淨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善交益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