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

2021-02-28 CAUC青春飛行

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久而久之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破壞;

一條街道的角落有些許紙屑,漸漸地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將這個角落變成垃圾堆;

對於違反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類似行為可能會再次發生甚至變本加厲;

遇到以上情況,往往會有人辯解說,「環境早就髒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這麼做的」。究竟事出何由呢?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曾於1969年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記錄設備都還沒陳設好,停在紐約布朗克斯的跑車就已經出現第一組「破壞者」。

來來往往不論開車還是行走的路人,都停下來在這個拆除大賽中搶走車子上任何值錢的東西。緊接著重頭戲來了,一位「破壞者」在有系統地拆卸後,成功扒走這輛置於紐約的跑車。

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人們路過、開車經過它,看著它,整整一個星期,竟然沒有任何人對它「下手」。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了「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第一扇破窗」——事情惡化的起點。

「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加劇惡果的出現。

在教育管理中,對任何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不能熟視無睹、放任自流。所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教育者應在開始階段及時制止與解決,防微杜漸而禁於未然。

在飛行安全中,正如海恩法則所說:「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而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我們要及時排查處理「事故徵兆」和「事故苗頭」,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不僅不要做第N次打破窗戶的人,還要努力做修復「第一扇窗戶」的人。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文字來源丨潘   如  

        編     輯丨額仁夫       

   責任編輯丨任今鵬   

相關焦點

  • 謹防人生「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家凱林的一大發現: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樓。有一天,她注意到樓上有一扇窗戶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與整座大樓的整潔美麗極不協調,顯得格外刺眼。又過了一段時間,她驚奇地發現:那扇破窗不但沒有得到及時維修,大樓上反而多了帶爛玻璃的窗子……   這一發現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其結果是: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 【精益生產】管理要謹防破窗效應!
    1.標準力求精細化,不準打破「窗」制度、標準、規範是班組管理的基礎,也是防止「破窗效應」的安全網。制度、標準、規範應力求精細化,才具有可操作性。如工作場地6S管理標準,要始終圍繞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六個方面展開,制定詳細的標準要求。
  •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 「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圖源網絡「對比效應」的存在說明消費者的決策和選擇並不是如傳統經濟學原理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客觀地根據各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屬性進行獨立的判斷,而是經常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思考下面這個問題:如何讓滯銷品變得暢銷?
  • 雲心理效應—改宗效應
    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想討人喜歡?
  • 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及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你在考量買房要花多少錢,是也會受到錨定的影響,同樣的房子如果市場價格高,它就顯得比市場價格低時更有價值,即使你決心抵制也沒有用,一旦你考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觀察到這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提出了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這一概念。為什麼叫馬太效應呢?因為這個名字源自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後來,「馬太效應」這個詞成為了社會學、經濟學領域的常用術語。這個理論在現實世界當中,也得到了廣泛的印證。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國家的發展,都或多或少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優勝者不斷獲得新的優勢,越來越強大,而失敗者不斷遭遇新的失敗,狀況越來越糟糕。
  • 框架效應
    你好呀,這裡是《100個有用的概念》專題,今天我們要打磨第7個概念——框架效應。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通道是什麼效應???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一個點是「通道效應」。當你在製作濃縮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此種情況,設置的參數都是對的,可是做出來的濃縮卻奇怪的很,尖酸,沒有醇厚度,粉餅上還有小洞,像被竹籤插過一樣,這是怎麼形成的?最近經常有聽到這個詞彙,那麼什麼叫通道效應呢?
  • 思維工具之【框架效應】
    今天我們來學習「框架效應」,"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 淺談「對比效應」
    最近在讀《社會性動物》,裡面提到了不少效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比效應。「在人們看來,好壞的變化不過是與類似的東西對比所形成的。
  • 心理學 | 那些超哇塞的實用效應
    那就來了解三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效應吧!希望能幫助迷途羔羊們找到出路!改宗效應(Conversion Effect):不做隨波逐流的魚!你是否為了不得罪人而違背自己內心的想法,選擇從眾附和他人?其實有時候勇敢SAY NO會對你更有益處!
  • 搭便車效應
    搭便車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儘量消除這種效應的心理預期,自己作出應有的努力,進而完成任務。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下面的解決辦法。1.縮小利益群體的規模心理學研究表明,假如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因為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他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所以就使得「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
  • 講講什麼是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音譯為「鄰避」,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
  • 「暈輪效應」對審計的影響及對策
    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羅威,僅用於學習與交流「暈輪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指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