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好幾個體制內的朋友,做的都不錯,十幾二十年下來,都有一官半職了,但他們快樂嗎?
可以說,不但不快樂,反而眉頭緊鎖,精神壓力很大。
問他們究竟有什麼壓力,卻也說不上來。
雖然他們福利待遇自然是非常不錯,卻普遍有心理問題,比如抑鬱、失眠、焦慮、煩躁、易怒、血壓不正常等等。
而且,他們的家人也深受這種焦慮情緒的影響,普遍不快樂。
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涉及到人的心理需要,人是一個很複雜的動物,人的心理比整個宇宙還要複雜。如果一個人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他每天粗茶淡飯都會笑呵呵的,這就叫隨遇而安;如果一個人的心理需求被抑制了,那就是全天下的財富都給他,他也快樂不了,這就叫慾壑難填!
那人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麼呢?
人最大的需求就是獲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感!
就是我是憑真真正正的個人能力而獲得別人的尊重,並能創造出對社會的貢獻。這個「真真正正」的價值是有一個指標的,就是你這個人具有不可替代性。
比如,一個企業家坐牢了,他的企業十有八九就跨了,因為他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個科技公司的研發總監走了,項目就停滯了,這就叫不可替代性。
這種「不可替代性」是千辛萬苦的磨難鍛鍊出來的,也是一個人他個人價值的的真正所在!
進入體制內工作,幾年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能力幾乎沒有增長,所謂的「辛苦加班」,大多數是做一些「整理材料」的工作,非常非常低水平的重複,得不到任何提高!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這些工作都是低水平重複?為什麼就不能有挑戰性?
很簡單,體制內的工作都是非競爭性的。而所有的競爭性的工作,都必然變成事務性工作,即簡單的重複工作。
如果體制單位真的需要完成一個有技術含量的任務,那一定是外面的公司進行外包的。
所以,體制工作它的性質就決定了你的人生將固定一個「誰都可以做」的崗位上,你只是一個螺絲釘,創造性和自發性不可能發展的。
逐漸的,你就會發現自己不可能在與那些在市場中經歷過鍛鍊的人進行競爭了。
於是,你會成為一個低聲下氣的人,因為自己的工作技能非常非常低,可取代性非常非常強。
你必須費盡心思的去思考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這方面的「思考」,比在市場競爭鍛鍊能力「更費腦」,但是毫無價值感,反而加深自己的羞愧感和內疚感。
你佔據了一個體制內的崗位,你對這個社會不但沒有價值,而是一個負擔,因為另外一個沒有特別技能的人因為你而無法就業。你唯一掌握的「技術」,就是「保住自己位置」的技術。而這種技術只對你個人有用,對這個社會、對他人都是有害的。
很多進入體制的人,是重點大學畢業的,頭腦很聰明、思維能力很強,而且為人正直,有抱負!這樣一個優秀的人,最後在一個沒有挑戰性的崗位上去成長,而是低水平重複的幹一輩子,只是為了一點「好待遇」?這個內心是什麼感覺?這樣的人生是一種什麼感覺?我覺得很可能是一種絕望。
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完全可以憑實力來獲得一個社會地位。但是進入了體制,他就只能靠「會做人」來度過一生,這豈不是一種精神的幻滅嗎?
人生只有一次,歲月一旦流逝就無法重來。在體制內混完一生之後,你就只獲得了一個「安穩的退休待遇」。這個時候你看起來「重獲自由」了,但其實你已經錯過了你人生幾乎所有的可能性,你的餘生反而是一種強烈的自責和內疚的折磨。
前前後後如此難受,這就是你的代價!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難受的一種情況呢?
就在於體制設計的問題,那些非競爭性的行業,比如電力公司、街道辦、自來水公司、公務員等等,其實都屬於很簡單的工作,智力中等的人就足以勝任了。
但是現在的體制設計是,這些簡單工作卻分配了最好的待遇,聰明人去幹那些有挑戰性的工作,待遇反而遠遠不如這些混日子的工作。
所以,中國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那些簡單重複的工作崗位上,聚集了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在那裡浪費自己的聰明才智,遭受無意義人生的煎熬;而在那些複雜的、創造性的工作機會面前,聚集的反而是一些中低層次的人,走投無路才來幹這個工作。
這是一種嚴重的資源錯配。
中國最大的浪費,就是人力資源的浪費。
太多優秀的人,為了一個「穩定的飯碗」,付出了自己整個人生作為代價!
北大教授何懷宏:有錢有權,就是好的生活嗎?
饒毅:有人的成功代價是喪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價是損害他人
我有兩個做了大官的同學進去了
王小波: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
已有10000+人加入力薦,歡迎更多朋友
你若喜歡, 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