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經驗中,被高頻使用的「獨立思考」是一句看上去高大上,但實際上語義重複且歧視智識的廢話。
因為「思考」向來就是「我」的「思考」,只要是思考,就一定是我在思考,從來不會是別人來替我思考。
發明「獨立思考」的人有意將之與「思考」區別開來,似乎在說:「你們不會思考或只會思考,而我會『獨立思考』。」
扯淡。
只要是人,他就能思考。這是人腦高貴的先天能力。但凡是思考,就一定是獨立的人腦在思考。
思考如何就被打上了「獨立」的前綴,從而顯得高人一等?
在這件事情中,「獨立思考」成了一項秘技,掌握了就是睥睨眾生的活佛。
在王興夫的眼裡,那些信徒一定是一個個的傻逼,所以他才敢去騙錢、騙色。因為如果信徒都跟他一樣有腦子,能「獨立思考」,那他就知道騙不到他們了,也就不會去行騙了。
「獨立思考」一詞,揭示的是中國沒有一個理性的主體。在這個前提下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導致的就是:我有腦子,你沒腦子,所以我壓榨你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只要保證自己不會被欺壓就好了。
南京大學王恆教授在「列維納斯的臉」這門課上提到了鄧曉芒教授早在十幾年前就想在中國建立一個「理性的主體」。但至於什麼是「理性的主體」?王老師並沒有講清楚。
我理解的所謂「理性的主體」就是:凡事訴諸於人的理性,凡事放到理性的法庭裡做一番審判,信仰理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人顯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個理性的主體。
回到具體的語境,「獨立思考」大部分時候言說的是一種「關聯性」。
大家關於一個公共事物的看法。是人云亦云,還是有自己的思考成果?這其實是以結果為導向的解讀。
如何能夠判斷大家的思考是否獨立呢?思考的過程都在各自的大腦中,無法實證。只能通過結果的映射,來推出你的思考是「獨立」的。
可是,結果的映射也是不靠譜的。
那麼只能調解在「關聯性」之中了。
對於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思考的自由,也有不思考的自由,權看此事與本己的關聯性是否強烈。
比如美國大選,跟大部分老百姓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它停留在談資層面,人云亦云也無可厚非。但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老闆們不得不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深謀遠慮,因為大選所消耗的物資大部分都是made in China,made in 義烏。
大家都有思考的能力,只是對於一件事情的意義關聯性上(也就是關懷),大家各自有差別,每個人關懷的面向不同。所以對於同一件事件,有的人體現出了他思考的一面,有的人體現出他們漠不關心的一面,僅此而已。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你再不能說有的人會獨立思考,有的人不會獨立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