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窮人經濟學呢?不好下定義,舉幾個例子吧。
1、 降價之謎
我家小時候在農村,有個現象很有意思。農田分為旱田和水田,旱田就是田裡面沒有水的,種植小麥,棉花,油菜之類的。水田就是裡面有些水,剛沒過腳踝那種,用來種植水稻。每年都可以看到有人將水田改為旱田,或將旱田改為水田。旱田四周打上堤壩灌水就成了水田;水田把水放掉曬乾就成了旱田。
其實改來改去還是很折騰的。但為什麼每年都有不少人改呢?其實背後的經濟學,就是「看不見的手」。
如果今年水稻價格高,棉花價格低。高到一定程度,那麼肯定會出現不少改田的。反之亦然。
我們家鄉是魚米之鄉,可以種植各種經濟作物,有得選。可是有的地方,沒得選,經濟學的規律就不起作用了。
比如說,有的地方養豬。去年豬肉10塊錢一斤,一戶人家養了3頭豬,賺了點錢。結果今年呢肉價大跌,只有5塊錢一斤了。這戶人家沒有辦法,為了維持開銷,只好又多養了3頭。
奇怪吧。按照經濟學的規律,如果商品價格下跌,就說明供大於求了,理性做法是減少供給。但是實際上對於窮人來說,為了維持開銷,價格越低,生產要更多才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對於很多窮人來說,「養豬」是唯一的收入來源,也是唯一會的技能。這就陷入了「價格越低,供給越多」的悖論。
要跳出困境,解決辦法就是多學會幾種技能,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豬肉價格下跌,或許棉花水稻漲價了,那就種這些嘛。
國際上有些「花生之國」,「棉花之國」等,道理是一樣的。這些國家出口產品過於單一,還是國內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可是當市場價格下跌時,注意觀察下,第二年產出往往不一定是下降的。這就是價格困境。
2、 提高價格能節約資源嗎
比如說,提高水、電的價格,就可以讓大家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嗎?
不一定,分三種人。
第一種,富人。對價格十分不敏感,水電費用在生活開支中所佔比重極低,隨便價格怎麼漲,該怎麼用還怎麼用。漲價完全沒效果。
第二種,不知道怎麼定義,對價格有些敏感。漲價以後,可用可不用的少了,確實是可以節約資源。
第三種,窮人。本來這些基本消費就已經夠節約了,沒法再怎麼精簡了。一旦漲價,那麼只能從別的必要開支中擠出來支付。漲價對他們影響是最大的。
所以說,對於公共資源的分配,價格是一種手段,但這個手段對每個階層的人作用是不一樣的。社會問題很多時候,本質上其實是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