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利:社會是我想像

2021-02-26 Thoughts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搞清楚社會觀念和感覺是如何在個體的頭腦中成長起來的。從幼年時代開始,小孩就總是想要引起他人的關注,這種關注在很多時候是他人給予自我行為的回應。比如小孩撿了一塊石頭都會跟父母「炫耀」一下。庫利將這種需要稱作「sociability」,也就是希望從他人那裡獲得回應的需要。我們會經常看見小孩在自言自語,實際上這是TA在思考,只不過思考的過程緩慢到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其實成年人的思考過程也是對話的過程,只不過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有一個假想的對象存在。我們在動腦子、想問題的時候就是和這個假想的對象對話的過程。只不過如果把小孩子的大腦比喻為計算器,成人的大腦就是超級計算機,我們會發現承認思考問題的速度和內容處理量就如超級計算機一樣快到我們自己根本就意識不到。不信你下次可以有意識地留意一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大腦的運轉過程,自己一定是在「對話」,而不是簡單地一個人思考。如果說人的思考都建立在交往的基礎之上的話,那麼理解他人更是如此。以解讀他人的表情為例,我們只有明白了「當他人對我們友善時會面帶微笑」,我們才知道「友善的笑」意味著什麼;我們只有經歷過他人的訓斥或者怒吼,我們才知道生氣的表情是什麼。所以在理解他人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後天去經歷、去學習。這一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辨識不同的符合有何意義的過程。思考一下,當我們在頭腦中想像一位朋友的時候,我們究竟在想像什麼?TA的外貌特徵、嗓音、性格、氣質……實際上就是我們對這位朋友在自我頭腦中建立的符號體系,這種符號體系是我們自小學習並且積累的。所以「一個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並不取決於一個人客觀是怎麼樣的,而是你是怎麼「想」的。所以庫利認為,社會的基礎,就在於人們是如何想像的:

 

    I conclude, therefore, that the imaginations which people have of one another are the solid facts of society, and that to observe and interpret these must be a chief aim of sociology.

 

        如果上升到群體,那麼社會就是我們的集體想像:

 

     Each man’s imagination, regarded as a mass of personal impressions worked up into a living, growing whole, is a special phase of society; and mind or imagination as a whole, that is human thought considered in the largest way as having a growth and organization extanding throughout the ages, is the locus of society in the widest possible sense……Society is rather a phase of life than a thing by itself; it is life regard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ersonal intercourse. And personal intercourse may be considered either in its primary aspects, such as are treated in this book, or in secondary aspects, such as groups, institutions, or process. Sociology, I suppose, is the science of these things.

 

        但不同的人頭腦中的想像註定是不同的,所以庫利強調交流的重要性,這裡的交流並不指對話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願意以及有能力敞開心扉、理解他人。庫利把這種行為叫做「sympathy」。這裡不可理解為「同情」,而是指了解並理解他人頭腦中的「想像」,這種能力的擁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廣度和寬度。

       接下來庫利就開始詳細闡述「自我(I)」尤其是「社會我」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第一人稱的「我(I)」在本質上是我們每個人的感覺(feelings)和情感(emotions)。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的感覺,就很難說「自我」究竟是什麼。比如說,最常見的是在我們取得一點成就時,總傾向於向他人分享、展示甚至是炫耀,在這種情況下所具有的沾沾自喜、興奮、激動等情緒就是自我的表達。而「自我的感覺」在庫利看來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社會交往,我們都是從他人那裡形成自我。既然自我與他人密切相關,那麼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這種關係:

 

(1)    想像自己的外表在他人眼裡是什麼樣子的;

(2)    想像他人會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評價;

(3)    由此帶來的自我感受,比如驕傲或者是收到侮辱等等。

 

        我們根據他人對自我的評價形成自我,這與社會從本質上來說是想像的保持一致。這也是我們常常提到庫利「鏡中我」理論的源頭。

庫利接下來就開始利用上文提到的社會是想像的、自我的形成源於他人等關鍵概念分析:自我的內涵(the meaning of 「I」)、自我的不同側面(various phases of 「I」)、敵意(hostility)、效仿(emulation)、領導力(leadership or personal ascendancy)、從社會角度看良心(the social aspect of conscience)還有個體墮落(personal degeneracy)。由於篇幅所限,這裡不能一一介紹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原著閱讀,或者有哪一個方面非常感興趣,可以留言,我會考慮專門寫一篇。

相關焦點

  • 想像的共同體
    我先不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放下,重讀這本《想像的共同體》,本文最後再說說自己的看法。關於作者安德森是一個愛爾蘭人,但是他1936年出生在中國昆明,他的父親是「中華帝國海關」工作人員,是個中國通。1936年之後中國進入抗日戰爭,隨後安德森父親計劃借道美國回愛爾蘭。湊巧的是,等安德森的父親來到美國後,大西洋已經布滿了德國的潛艇,不得已他們全家在美國定居下來。
  • 圖片編輯:「限制」與「想像」
    尤其是策劃攝影報導時,必須基於對社會心理和社會議題的準確把握。這就要求圖片編輯不僅是選擇合適的圖片,也要選擇合適的攝影師,合適的資源,合適的傳播方式,將形式和內容進行高度匹配,追求傳播的最大化。 第二是傳播,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傳播為主導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是移動的媒介,媒介無處不在,傳播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內容的價值必須在傳播中去實現。基於傳播其實是一個倒推的思維,就是對傳播結果的預期判斷。
  • 溫和的成功哲學:你想像的成功,必須確定是你自己想要的
    不一定是你我的母親,而是一個理想母親的想像,一個永遠義無反顧的愛你,不在乎你是否功成名就的人。 不幸的是,大部分世人都不懷有這種母愛,大部分世人決定要花費多少時間,給予多少愛,不一定是浪漫的那種愛,雖然那也包括在內。 世人所願意給我們的關愛、尊重,取決於我們的社會地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如此在乎事業和成就,以及看重金錢和物質。
  • 想像五年後的你自己-人生在於規劃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告訴你,首先確立清晰的大目標,然後倒算回來每一年、每半年需要達成的小目標,最後就是馬上行動,相信五年後,你會看到五年前想像中的自己!不妨讓我們仔細的閱讀這一篇文章吧~想像5年後的你(99.99%以上的人看了很受啟迪)一個星期六的周末,凡內芮又熱情地邀請我至她家的牧場烤肉。
  • 導致社會冷漠、人情淡薄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你根本想像不到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社會冷漠、人情淡薄?從社會學角度看,原因主要有三點。實際交往機會的減少隨著城市化的進展,人們大都是住在自己的房子裡,沒有了以前那種大院子,小村子。因此,人們之間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大門一關,就各做各的事情,有的人甚至在小區裡住了幾年,也不知道鄰居是誰。
  • 我要上THM!| 我的勇氣超乎你的想像
    曾經社會輿論總會把90後區別對待,我們身上被貼了很多標籤:自私,叛逆,情緒化……作為公司裡第一批90後員工,在博世的八年也是引導我們更正標籤的八年。三十而立,我在三十歲這一年送給了自己一個特別的人生禮物。2018年,在博世工作了五個年頭的我,從一名助理成為了TEF1的一名項目經理。轉崗之後,我迎來了三十年來的許多個第一次:第一次主持啟動大會, 第一次做MAR, 第一次做EVOB…… 直到現在,手心裡似乎還能感覺到當時的汗珠,有一點點忐忑,又有一點點興奮。
  • 催眠引導並控制想像-曹博士催眠中心
    用來練習的是想像一個地點,然後增加一些奇異而陌生的成分,然後改變,由漂浮著觀看然後漂浮著漫遊,其次改變想像的能力運用來改變一小段記憶,然後藉此發展來看看規劃出完全不同的生活。這段內容能教你不用任何誘導或是其它的催眠技巧來改變許多人的想像。在之前的內容中,我們對視覺想像擔任了相當被動而關心的角色。
  •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幾年之後,這位服務生曾經幫助過的老先生帶他來到一棟大樓前,並告訴他:「這是我的旅館,希望你作為總裁來幫我經營。」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中能遇到這樣的貴人,但卻總是抱怨命運不濟。因為我們不知道一個真理:這個世上真正的貴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那個充滿善意的你自己。
  • 您就這樣學1 | 概念辨析:鏡中我、主我客我、自我互動理論
    「鏡中我」理論認為,個人行為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或態度是反映「自我」的鏡子。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它包括三個階段:1)想像他人如何認識自己;2)想像他人如何評價自己;3)自己對這些想像的情感;「鏡中我」形成的主要機制是傳播。
  • 【我是實習生】體驗餐飲服務員 邁向社會第一步
    我今年18歲,這份工作是在高中剛畢業的時候就過來了,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出來工作、實習。我想通過這幾個月,提高自己跟別人交流的能力,畢竟要上大學,肯定免不了和陌生接觸,所以想提早適應這個環境。實習細節每天都在包廂裡面,會見到不一樣的人,包廂裡每天發生不同的事情,就像一個小小社會一樣,能讓我更好地融入社會。
  • 《思考致富》你永遠賺不到你想像之外的錢!
    這句話給我們傳遞的思想也很清楚,就是一個人只能賺你想像之內的錢,而永遠賺不到,你想像之外的錢,或者你從來沒有想過的錢。所以如果你變得富有,那麼你首先就得敢想。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延伸,行動是結果的延伸,你從來都沒有想過這件事,這件事肯定也就不會有結果。
  • 社會認同原理
    社會認同原理認為: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常會領先其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人們樂於參考與自己相似個體的行為。
  • 社工心聲|第八篇:我的社會工作實習感受和反思
    社工是舶來品,號稱「社會的醫療師」、「背著錢袋的天使」等等,但超前的理念和相對落後的社會大環境是社工學子必須面對的一個巨大鴻溝。雖然我本科是誤打誤撞學了社工,但起初對社工這樣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的專業也是抱有一腔熱血,對「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也是十分自豪,比那些「授人以魚」的慈善公益活動,不曉得要高到哪裡去了。。。
  • 社會四崇拜
    當今社會,有四崇拜:一拜攢錢櫃,二拜升官圖,三拜壽星老,四拜知名度。四崇拜的人生觀很是流行。
  • 淺談中國社會未來職業發展趨勢
    我們大多數人小時候家裡都很窮,穿衣服也並不挑,只要湊合就好了,現在難以想像這樣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街邊大大小小的蛋糕店沒有幾家做得有追求的,大多都停留在「能吃」這個水平,但這樣滿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自然職業的麵包師也沒有生存空間。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一旦從生產需求這個層次解放出來,會越來越追求聲色犬馬,整個社會將會極大的向服務業傾斜。
  • 事情並沒有你預期中的好,但也沒有你想像中的差
    事情往往並沒有你預期中的好,但也沒有你想像中的差。事情沒有你預期中的好。除了考大學之外,類似的幻想還有: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好了,結婚了就好了,孩子生下來就好了,升職了就好了,賺多少錢就好了……似乎只要實現了某個目標,生活中的所有難題就都自然而然的解決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真相是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難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 我要做什麼工作?我眼中的世界1
    我還是去翻了幾頁書,項飆老師的訪談錄——《把自己當作方法》。我沒翻幾頁,但還是給了我一些啟發。生命的第一個問題是——活著是為了什麼?那麼加一個限定,工作是為了什麼?這是一個我現在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理想的工作是快樂而可持續。那我怎麼去找到一個既可以讓我快樂的,又能讓我堅持下去的工作?先來說說堅持。我可以找到一些目標。比如,嗯,財富:今年我要掙多少錢?
  • 「進入社會」是enter the society嗎?
    因為家事,過去一星期我都在外地,今天剛剛回家,恢復更新:)收到這樣一個問題:
  • 未來的社會需要自由主義
    人類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大部分人需要什麼,人類社會就需要什麼,事實不是以某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 100 個人同時交換名片的場景,你想像得到嗎?
    小美最近發現了一段極具 11區(日本)腦洞風格的視頻,可能你能想像出兩個人、三個人、五個人同時交換名片的場景,但你能想像出二十個、一百個人 同時 交換名片的場景嗎?讓我們先看看人少的情況。(我就想學怎麼一揮就能擺這麼整齊)人變多了呦,看看二十個人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