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搞清楚社會觀念和感覺是如何在個體的頭腦中成長起來的。從幼年時代開始,小孩就總是想要引起他人的關注,這種關注在很多時候是他人給予自我行為的回應。比如小孩撿了一塊石頭都會跟父母「炫耀」一下。庫利將這種需要稱作「sociability」,也就是希望從他人那裡獲得回應的需要。我們會經常看見小孩在自言自語,實際上這是TA在思考,只不過思考的過程緩慢到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其實成年人的思考過程也是對話的過程,只不過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有一個假想的對象存在。我們在動腦子、想問題的時候就是和這個假想的對象對話的過程。只不過如果把小孩子的大腦比喻為計算器,成人的大腦就是超級計算機,我們會發現承認思考問題的速度和內容處理量就如超級計算機一樣快到我們自己根本就意識不到。不信你下次可以有意識地留意一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大腦的運轉過程,自己一定是在「對話」,而不是簡單地一個人思考。如果說人的思考都建立在交往的基礎之上的話,那麼理解他人更是如此。以解讀他人的表情為例,我們只有明白了「當他人對我們友善時會面帶微笑」,我們才知道「友善的笑」意味著什麼;我們只有經歷過他人的訓斥或者怒吼,我們才知道生氣的表情是什麼。所以在理解他人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後天去經歷、去學習。這一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辨識不同的符合有何意義的過程。思考一下,當我們在頭腦中想像一位朋友的時候,我們究竟在想像什麼?TA的外貌特徵、嗓音、性格、氣質……實際上就是我們對這位朋友在自我頭腦中建立的符號體系,這種符號體系是我們自小學習並且積累的。所以「一個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並不取決於一個人客觀是怎麼樣的,而是你是怎麼「想」的。所以庫利認為,社會的基礎,就在於人們是如何想像的:
I conclude, therefore, that the imaginations which people have of one another are the solid facts of society, and that to observe and interpret these must be a chief aim of sociology.
如果上升到群體,那麼社會就是我們的集體想像:
Each man’s imagination, regarded as a mass of personal impressions worked up into a living, growing whole, is a special phase of society; and mind or imagination as a whole, that is human thought considered in the largest way as having a growth and organization extanding throughout the ages, is the locus of society in the widest possible sense……Society is rather a phase of life than a thing by itself; it is life regard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ersonal intercourse. And personal intercourse may be considered either in its primary aspects, such as are treated in this book, or in secondary aspects, such as groups, institutions, or process. Sociology, I suppose, is the science of these things.
但不同的人頭腦中的想像註定是不同的,所以庫利強調交流的重要性,這裡的交流並不指對話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願意以及有能力敞開心扉、理解他人。庫利把這種行為叫做「sympathy」。這裡不可理解為「同情」,而是指了解並理解他人頭腦中的「想像」,這種能力的擁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廣度和寬度。
接下來庫利就開始詳細闡述「自我(I)」尤其是「社會我」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第一人稱的「我(I)」在本質上是我們每個人的感覺(feelings)和情感(emotions)。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的感覺,就很難說「自我」究竟是什麼。比如說,最常見的是在我們取得一點成就時,總傾向於向他人分享、展示甚至是炫耀,在這種情況下所具有的沾沾自喜、興奮、激動等情緒就是自我的表達。而「自我的感覺」在庫利看來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社會交往,我們都是從他人那裡形成自我。既然自我與他人密切相關,那麼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這種關係:
(1) 想像自己的外表在他人眼裡是什麼樣子的;
(2) 想像他人會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評價;
(3) 由此帶來的自我感受,比如驕傲或者是收到侮辱等等。
我們根據他人對自我的評價形成自我,這與社會從本質上來說是想像的保持一致。這也是我們常常提到庫利「鏡中我」理論的源頭。
庫利接下來就開始利用上文提到的社會是想像的、自我的形成源於他人等關鍵概念分析:自我的內涵(the meaning of 「I」)、自我的不同側面(various phases of 「I」)、敵意(hostility)、效仿(emulation)、領導力(leadership or personal ascendancy)、從社會角度看良心(the social aspect of conscience)還有個體墮落(personal degeneracy)。由於篇幅所限,這裡不能一一介紹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原著閱讀,或者有哪一個方面非常感興趣,可以留言,我會考慮專門寫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