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有篇文章提到時間顆粒度,講到了王健林15分鐘的時間顆粒度以及比爾蓋茨5分鐘的時間顆粒度,最近有讀者在後臺提問,說是他將自己的時間顆粒度定為了1小時,但是依然感覺手忙腳亂,同時對於那些日理萬機的牛人能做到有條不紊又很費解,想要了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確實,我們可以發現,大到各國首腦,下至公司高管,似乎每個日理萬機的牛人都可以做到有條不紊,比如國家首腦可能一天要飛過三個國家,參加四場會議,空閒還要批覆國內緊急事務;比如公司高管,每天要管理幾十個項目進度,和若干項目經理溝通事項,他們為什麼能夠在日理萬機中做到有條不紊呢?
其實歸根結底是靠框架思維。
如果沒有框架思維,那麼你的生命將每天都充滿了灰暗,你的日常安排將無限被動,你的時間被各種事情擠佔,忙完一整天卻發現似乎什麼也沒做好。
可以說,我們身邊90%以上的人,工作都是沒有效率的,他們看著很忙,但是卻像機器一樣,只是被動被推著往前進,而不是主動前進,到頭來可不就是收效甚微嗎?
我們很多讀者工作很清閒,每天到了公司,打開手機或者電腦,不留神進了微博,順著新聞和話題,一條一條跟下去,偶爾還要和身邊的同事八卦幾句,一不留神,到中午了;晚上到家,往床上一趟,手機打開朋友圈或者是抖音、快手,一條一條刷下去,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一看時間,深夜了,什麼也沒幹……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浪費下去了,但是每天的懊悔只是昨天的重複。
如果想要和那些日理萬機的牛人一樣,也能每天過的有條不紊,那麼,你需要學會框架思維了。
學會框架思維,你不論是處理日常工作,還是寫文章演講、搞管理,都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什麼是框架思維呢?
簡單來說,就是在你決定要去動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其實這件事情理論上應該已經結束了。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應該對這件事情有足夠的認識、分析和規劃,並為自己下一步的行動做好了規劃,並願意根據規劃來有條不紊的開展下一步的計劃。
有了這種框架思維,你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簡單來講,框架思維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理清標準
確認原則
制定步驟
什麼叫理清標準呢,就是在你準備做一件事之前,要搞清楚標準。
比如你要準備一個會議發言。
首先你要明確這次發言的標準是什麼,你是作為什麼身份來進行發言,發言時長要控制在多長時間,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全部都要細化下來。
其次你要確認原則,有哪些是必須要說的,有哪些是可說可不說的,有哪些是一定不能說的,在此基礎上,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最後是確定步驟,你要制定出可行的流程步驟,什麼時間搜集素材、什麼時間寫稿子大綱、什麼時間完稿、什麼時間念幾遍熟悉內容,這些都是要做步驟規劃的。
以上三點做完之後,那麼你就可以完全根據這個步驟來進行了,保證一切是順風順水的,即使中途有事情插進來,你也可以根據之前的計劃,看突發事件要排在哪件事之前,而後耽誤的時間,又該如何彌補回來。
這樣,你也可以做到日理萬機有條不紊了。
具體到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上來,每天早晨我們可以先想好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任務有哪些,在手機記事本上一一羅列,並根據標準和原則來制定出具體的步驟,隨後按照優先級,去一項一項完成即可,當遇到那種突發事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遊刃有餘,等所有事項處理完成,我們就可以放鬆了,制定一些學習或者休閒娛樂的項目即可。
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不能過度依賴別人的催促,如果我們都不能自我驅動,那麼我們自己的成長就會成為大問題了。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思維的差異問題。
試想一下,我們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是體格嗎?是身高嗎?是外貌嗎?
都不是,是思維。
思維的不同決定了我們所處層次的不同。
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種丁元英多處談到的根深蒂固的「靠」的意識: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什麼都行,就是千萬別靠自己。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經歷決定事業,思維決定命運。
只有靠自己了,把自己信奉的最高東西都打破了,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思維。
今天在讀者群有一個討論很有意思,問題是這樣的:如果在寺院裡面對菩薩,你不知道該求點啥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你也可以想想,如果是你,你該怎麼辦?
我的答案是:你何不試試問問菩薩,有什麼你可以幫助菩薩的呢?
既然你面對菩薩已經是無所求了,那麼為什麼不試試看,自己是否可以幫助菩薩做點什麼呢?
你想啊,當你能為菩薩做點什麼的時候,那將是何等的臥槽。
如果你真的能為菩薩做點什麼,你想想看,菩薩都得欠你一人情,你的層次是不是就上去了?
當然,這裡只是比喻,在生活中,你可以把菩薩換做是層次比你高的牛人、大哥、領導,見到這些人不要死氣白列的上去一通打招呼:各位大佬,有機會一定要提攜一下小弟。
如果你是大佬,你會正眼瞧一下這種人嗎?
換一種思維,如果你給大佬說,我是做什麼什麼的,在這個領域小有心得,如果您在這個領域有需要的時候,言語一聲,小弟一定盡心竭力。
如果你是大佬,是不是也會對這種人另眼相看?
這也是一種框架思維,是如何規劃自己人生的框架思維。
所以說,框架思維是將會改變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思維,還有很多心得價值巨大,就不在這裡公開發表了。
為什麼?
因為沒有一招制百敵的可能,每一個想法即辦法,猶如絕招,不可輕發,輕發之法不傷人即傷己,不能互利便是無德。
平白無故的分享絕招,害人害己。
比如如果你是公司老闆,突然有個人過來給你建議,你公司哪裡做的不好,你公司應該怎麼樣怎麼樣。你要是真的直接聽信他的話,那就必然是害人害己,什麼叫害己?對方身份不明,針對你公司的了解不深,對公司發展戰略也不如你多,那麼你聽了他的建議貿然去做了,就是害己。
你這麼做了之後,發現確實不對,在心裡否定了這個提建議的人,以後再遇到這個人就會滿腹牢騷,所以,貿然提建議就是害人害己。
所以針對框架思維,我只提供一個框架,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想要和我討論,歡迎加我微信,針對具體問題深入溝通,我的微信:97674798,最近加的好友很多,好友數量差不多要到上限了,先到先得吧,隨緣。
自2019年1月1日起,景辰(iJingChen)開啟日更模式,文章有償閱讀。價格為1元-256元/篇,收費只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付費全憑自願,不做強求。所有讀者的讚賞付費,景辰會通過壹基金兒童關懷與發展項目或者支付寶的成美慈善基金會等,在每月月底時候將上月讚賞捐贈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資助他們讀書,屆時會公布捐款發票,向各位讀者匯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期待各位的善心和參與,讚賞評論點讚轉發都是善心,感謝您的支持。
景辰:1991年的山東人,北京大學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方向畢業,金融大數據在讀,曾在阿里巴巴做數據工程師,也曾在某公司做總裁助理,還曾創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單筆項目額過千萬,現為中科院旗下某基金合伙人,業餘喜歡讀書寫字,專注於網際網路科技、金融經濟等領域,景行行止,可摘星辰,個人微信:97674798,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