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效應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021-02-20 宇宙解碼

    鯰魚效應對於管理者來說,就是需要引入優秀的鯰魚型人才才能促使企業的員工競爭,從而促進公司的進步。而對於員工來說,則意味著自己最好時刻抱著居安思危的想法,自己要像被鯰魚追逐的沙丁魚一樣,積極的在工作中尋找新機會提升自己。


什麼是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最初來自於漁民的故事,據說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但是每次漁民將沙丁魚從海邊運輸到市場上的時候,大部分沙丁魚都會死亡,就不能買到更好的價格了。不過之後就出現了一個奇人,他的沙丁魚大部分都是活著來到市場的,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到底是怎麼回事?後來才知道他在運輸之前就在沙丁魚的水中放入了一條鯰魚。

    而鯰魚非常的活躍,專門以魚為食,於是鯰魚放下去之後,沙丁魚就會紛紛的到處遊竄躲避,從而帶動水的動蕩,而這就使得水中缺少的氧氣能夠得到補充,所以沙丁魚大部分都能得以存活,甚至是活蹦亂跳的被運輸到市場上,由此也就像青蛙效應一樣,讓人明白了許多的道理。


鯰魚效應是什麼意思

對於某個行業來說,有更多的新興公司或者優秀技術的引入,能夠刺激這一行業中的同行企業更加的活躍,促使他們的求生欲望,從而促進這一行業的創新和更好發展。

2. 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引入新的技術和優秀員工,能夠刺激公司內部的懈怠員工產生危機意識,使得公司內部員工進行良性競爭,提高公司的整體水平。

3. 對於個人來說,無論在什麼時候,都需要時刻保持危機感,避免由於過於安逸不求進取,不進行學習和進步,從而導致工作和處事方式的僵化,甚至被時代或行業拋棄。

    不過鯰魚效應雖然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運用的過於頻繁,也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弊端,比如過多的外來人員可能會導致內部的和諧氛圍被打破,從而導致內部的凝聚力出現下降,甚至是發生矛盾,也有可能會給舊員工帶來晉升無望的想法。

相關焦點

  • 職場中的「鯰魚效應」!
    你或許什麼都不會影響,只不過是感到意志消沉,情緒低落,但是這完全可以通過正常的心理輔導來糾正這些。但是,如果一個企業大部分員工都覺得工作安逸,不思進取,毫無奮鬥激情。而企業內部也是漏洞百出,組織機制僵化、內部關係板結、價值創造動力不足,組織氣氛沉重,危機與創新意識淡薄,那這個企業氣數已定,離衰落及死亡就不遠了。對於員工工作士氣低落,工作沒有幹勁,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呢?
  • 企業管理中如何應用「鯰魚效應」?
    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 老員工太懈怠,是時候用上「鯰魚效應」了!
    「比、學、趕、超」的局面鯰魚效應的作用,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大家可以看到的下圖一個是《1942》,一個是《泰囧》 《1942》大家都知道,這部電影是來自於馮小剛。找到對立面,對他產生刺激鯰魚效應,發揮作用。怎麼樣發揮鯰魚效應的作用呢?1.內部推行績效管理體制關於績效管理,上次我們的姚瓊老師已經做了一個分享,這個方面大家可以借鑑她的想法(績效管理課1、2)。關於績效管理,我覺得是必要的,但不是一定要依靠它,不要走極端。
  • 「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圖源網絡「對比效應」的存在說明消費者的決策和選擇並不是如傳統經濟學原理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客觀地根據各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屬性進行獨立的判斷,而是經常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思考下面這個問題:如何讓滯銷品變得暢銷?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什麼是飛輪效應?
    這就是「飛輪效應」!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每件事情的開頭都必須付出艱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業之輪轉動起來,而一當你的事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萬事開頭難,努力再努力,光明就在前頭。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只要指出實際的成就——儘管最初還在逐步累積的階段,然後說明這些步驟如何呼應具體可行的經營理念。
  • 《何以笙簫默》告訴我們的6個人生道理
    近來熱播的《何以笙簫默》今晚全劇收官,除了那些「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簫默」、「向來緣淺,奈何情深」的愛戀之外,它還告訴我們不少人生道理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從一個故事開始什麼是馬太效應?
  • 通道是什麼效應???
    最近經常有聽到這個詞彙,那麼什麼叫通道效應呢?我們可以這樣去簡單理解,水是非常活躍的,哪裡薄弱水就會滲透更快,滲透的快那麼咖啡粉顆粒接觸的時間短,從而沒有得到充分萃取,這些密度薄弱的地方,就會被水留下鑿洞的痕跡,咖啡流的顏色有時候甚至出現差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道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在我們生活中,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老闆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對別人的期望,特別是對兒女、對配偶、對同事、部屬的期望,以及我們對自己的期望,都是對我們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響的期望,假如你對自己有極高且積極的期望,每天早上對自己說:「我相信今天一定會有一些很棒的事情發生」。這個練習就會改變你的整個態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滿了自信與期望。
  • 荷花效應—30天定律
    荷花效應——30天定律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 荷花效應",它講述的是這樣的一種現象:一個池塘裡的荷花,第一天開一朵
  • 言語簡單,道理深刻
    1、魚餌就應當符合魚兒的胃口,而不是釣魚者,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很多人卻重複地錯誤著。2、思想的巨人,通常是行動的矮子,腳踏實地的做事是職場第一哲理。4、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要做什麼,但是知道了以後,仍然會不做,這就是你一直沒有成長或成功的原因,沒有之一。
  •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是在告訴你這些道理
    這種人想要表達的是,好友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而不是三天以後,看不到三天前發的動態!這句話聽起來,是很有道理的,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道理。一個好友,總是打開你的朋友圈,琢磨你發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八成是有目的的。-02-誰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沒有好處,是不會這樣做的。
  • 什麼是從眾效應、羊群效應、盲從……我不想盲從,你又會嗎?
    兒時,聽過一個《咕咚來了》的小故事,後來又把這小故事講給兒子聽,告訴他凡事要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今天再次想起這個小故事,是它還有一個從眾效應。
  • 講講什麼是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音譯為「鄰避」,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
  • 20年前的馬雲,和你不知道的「暈輪效應」
    以偏概全是人的一個特性,喜歡用一件事情,或者一個動作代替對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其實都是「暈輪效應」1、暈輪效應的由來暈輪效應又被稱為光環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提出來的,他認為,就是人在認識另一個人或者事物的時候,喜歡從局部出發,通過這個局部在推導出整體印象,
  • 不易覺察的洗腦方式|什麼是睡眠者效應?
    今天和大家講一個非常神奇的心理學效應,那就是睡眠者效應,那肯定有人就會問什麼是睡眠者效應?睡眠者效應即由於時間間隔使人容易忘記傳播的來源,而只保留對內容的模糊記憶,心理學中,人們把說話者因威信因素產生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產生相反效應的現象。這也是大家最容易被洗腦的一種效應,不易察覺的洗腦方式。
  • 思維工具之【框架效應】
    今天我們來學習「框架效應」,"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 什麼是羊群效應、空船理論、螃蟹思維......
    這就是「羊群效應」。簡單來講,「羊群效應」可以理解為一種從眾心理,跟風、隨大流,別人幹什麼,我也幹什麼。很多時候,跟著別人的腳印走,確實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但是真正可怕的,是那種沒有思考和判斷的盲目跟風。而這樣的人,時常會陷入迷茫之中,像沒頭蒼蠅一樣亂躥,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無論什麼時候,思考和判斷始終是前提,做任何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