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
通過人口紅利我們國家成功都將製造業發展起來了,目前國內的製造業產業鏈是很完善的,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都在國內加大了投資。現在我們國家也在轉型,開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了,所以產業結構是一定會發生調整的,一些低端的產業鏈就有可能被遷移出去。今年美國、英國和日本都在提出豐厚的條件讓企業回國發展,但是回去的企業是少之又少,因為企業就是出來賺錢的,搬遷回國的風險其實是比較大的,而且還要進行新的投資,在今年的大環境下,確實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這兩年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在效仿我們國家的成功模式,也開始通過人口紅利來發展製造業的發展了,顯然在外資企業進入之後,越南、印度等國家的經濟確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我們發現,現階段這些企業都是把一些低端的產業鏈遷走了,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工成本是相對便宜的,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比較正常的,不過最近有些企業已經發現了,這些國家除了用工成本便宜,真的沒有其他優勢了。
印度和越南的優惠政策確實不錯,顯然未來吸引外資是需要這樣的相關政策的。但是在製造設備、產業鏈上是很不完善的,一些企業發現只要是高科技的加工程序,必須要回到中國才能繼續生產,而且印度的基礎設施比較差,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低下,這已經是公認的缺點了,越南其實也是如此,而且越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在日本「斷供」之後,越南的電力問題已經凸顯了,現在也只能求助中國。
所以現在很多企業都後悔搬遷了,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國家這次的抗疫戰完成得相當的漂亮,經濟復甦也很快,所以現在一些企業開始返回中國了。比如說日本松下,這是一家電子巨頭企業,將在國內新建一家全新的工廠用來生產空氣淨化器等產品。其實松下是一家老牌企業,1918年就開始創建了,在80年代進入了國內市場,曾經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0%。
但是現在松下在國內的市場佔比僅有2%,主要就是因為國內電器製造商越來也出色了,海爾、美的、格力等等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硬實力,其次就是國人的消費觀發生了改變,並不是國外產品就是好產品。松下的新工廠可能在廣東佛山新建,整體的投資達到了2.2億元,現在松下還是覺得國內的市場是很大的,所以也放棄了「去中國化」。
松下的動作很有可能讓更多的企業開始效仿,畢竟國內的消費市場量級很大,而且製造業的產業鏈是很完善的,整體的技術人員的水平也很高,能夠創造的價值自然是很大的,所以一些企業在其他國家受挫之後,也開始回來了。但是松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