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業「痛點」被揭,日本百年企業後悔,宣布:再回中國投資

2020-12-22 大金牛財經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

通過人口紅利我們國家成功都將製造業發展起來了,目前國內的製造業產業鏈是很完善的,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都在國內加大了投資。現在我們國家也在轉型,開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了,所以產業結構是一定會發生調整的,一些低端的產業鏈就有可能被遷移出去。今年美國、英國和日本都在提出豐厚的條件讓企業回國發展,但是回去的企業是少之又少,因為企業就是出來賺錢的,搬遷回國的風險其實是比較大的,而且還要進行新的投資,在今年的大環境下,確實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這兩年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在效仿我們國家的成功模式,也開始通過人口紅利來發展製造業的發展了,顯然在外資企業進入之後,越南、印度等國家的經濟確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我們發現,現階段這些企業都是把一些低端的產業鏈遷走了,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工成本是相對便宜的,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比較正常的,不過最近有些企業已經發現了,這些國家除了用工成本便宜,真的沒有其他優勢了。

印度和越南的優惠政策確實不錯,顯然未來吸引外資是需要這樣的相關政策的。但是在製造設備、產業鏈上是很不完善的,一些企業發現只要是高科技的加工程序,必須要回到中國才能繼續生產,而且印度的基礎設施比較差,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低下,這已經是公認的缺點了,越南其實也是如此,而且越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在日本「斷供」之後,越南的電力問題已經凸顯了,現在也只能求助中國。

所以現在很多企業都後悔搬遷了,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國家這次的抗疫戰完成得相當的漂亮,經濟復甦也很快,所以現在一些企業開始返回中國了。比如說日本松下,這是一家電子巨頭企業,將在國內新建一家全新的工廠用來生產空氣淨化器等產品。其實松下是一家老牌企業,1918年就開始創建了,在80年代進入了國內市場,曾經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0%。

但是現在松下在國內的市場佔比僅有2%,主要就是因為國內電器製造商越來也出色了,海爾、美的、格力等等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硬實力,其次就是國人的消費觀發生了改變,並不是國外產品就是好產品。松下的新工廠可能在廣東佛山新建,整體的投資達到了2.2億元,現在松下還是覺得國內的市場是很大的,所以也放棄了「去中國化」。

松下的動作很有可能讓更多的企業開始效仿,畢竟國內的消費市場量級很大,而且製造業的產業鏈是很完善的,整體的技術人員的水平也很高,能夠創造的價值自然是很大的,所以一些企業在其他國家受挫之後,也開始回來了。但是松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日本電器巨頭回遷中國,斥資2億建廠,越南、印度無法取代中國!
    不少上市公司都在考慮將產業鏈遷移去東南亞地區,而那些前瞻性眼光更加長遠的龍頭企業們,國際化布局更是提上日程。過去,中國人口龐大,勞動力廉價,所以很多國外的製造業深耕中國市場。這些企業可謂是賺得缽滿盆滿,尤其是國家改革開放之後,為了吸引外資企業的眼球,我國政府推出了多項優惠政策。外資企業也給我國百姓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比如蘋果的代工廠富士康。
  • 印度科技企業擔憂中國報復,專家:印度根本無法與中國脫鉤
    印度《明特報》網站7月1日發表題為「印企在華子公司受困於交火」的文章稱,隨著印中關係日益緊張,印度對中國經濟報復的後果正令在華印度科技企業焦慮不安。專家表示,為在華跨國公司服務的印度軟體服務提供商或將喪失有關項目,並影響相關投資。
  • 中國製造業利潤痛點如何破?
    儘管如今中國的製造業發展的一帆風順,但卻也面臨著一個  "痛點"  ——利潤太低,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中國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而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呢?    一、直擊痛點  "中國製造"  是個聽起來很牛的詞,總是能夠緊跟行業變革的腳步,但是卻從未引領潮流。
  • 為何日本的百年企業有兩萬家以上 而堂堂中國卻不滿百家?
    據日本專家後藤俊夫的統計數據,日本超過百年歷史的企業有25321家,居世界第一,其中超過500年歷史的企業有147家,超過千年歷史的企業有21家。而中國百年以上企業卻只有75家。 第十五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於2018年10月23日在天津舉辦,主題為:中國製造+網際網路下的新模式與新路徑,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出席並演講。 以下為實錄: 大家好!我是徐靜波。我是今天論壇的最後一個演講人,演講的目的是為大家打開一扇窗。
  • RCEP協定對於中國來說價值幾何?日本、印度態度耐人尋味
    所謂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是在2012年11月由東協十國發起主導,並邀請日本、中國、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共同參與組建的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區協定,力爭在消除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服務貿易自由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投資自由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 外媒:印政府禁用中國APP,印度科技企業擔憂中國報復
    新德裡本周宣布對中國App實施臨時禁令。在華印企擔心此舉可能導致中方採取報復措施,它們一直將中國市場視為降低對美英依賴戰略的一部分。專家表示,當前的敵意環境料將影響在華印企的計劃。上海獲得來自印度的最多投資,有關投資企業包括塔塔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印孚瑟斯公司和NIIT 技術公司等,而馬恆達(印度主要車企)、塔塔捷豹路虎、桑德蘭緊固件和雷迪博士實驗室(印度藥企)等印企也已在江浙等地設廠。中國解除本土疫情封鎖後,在其他國家仍遭受影響的印企已經能夠重啟在華業務。
  • 針對中國企業印度似乎得了「被害妄想症」!這些印度人開始後悔了
    當最初的衝動褪去後,很多印度人尷尬地發現,之前的抵制似乎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針對中國企業,印度似乎得了「被害妄想症」從6月初至今,印度針對中國企業的小動作一直沒斷,且層層加碼。而在此過程中,印度一些政府部門好像患上了「被害妄想症」,費盡心機也要找個理由禁止中國產品。最新的受害者,是中國的電力設備企業。據路透社7月3日報導,印度電力部制定了一項命令,要求印度企業在從中國進口電力設備和部件之前,先得到政府許可。
  • 林雪萍|這二十年,中國製造業的五大提升和五大挑戰
    再往後就是美國、義大利。日本是印象中的出口大國,排在第五名,只有162項。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署的數據,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電氣和電子零部件出口國,其出口額是德國的5倍,佔全球總出口額的30%。而在汽車、鋼鐵、黃金、氫氣、稀土,以及水泥、電視、冰箱、空調、家具、造船、工具機等,都擁有全球最大的產量。第三個大提升是科技研發的投入。
  • 再創新高|熱烈祝賀三寶集團榮登2020年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
    導語:近年來,三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秉承「創建行業標杆,鑄就百年三寶」的使命,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著力打造延伸產業鏈、攀升價值鏈、構築生態鏈的龍頭支柱產業,投建一系列重大高端技術項目,逐步發展為年產500萬噸的大型鋼鐵企業,成為中國鋼鐵製造行業典型代表。
  • 深讀|曹德旺對話餘永定(三):中國如何成為真正的製造業大國?
    但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人吃了沒有留住製造業的虧,開始痛定思痛,認識到必須要有傳統的製造業,提出了恢復製造業大國的口號,呼籲美國的製造業企業回流到美國。美國製造業當初發生的事情,也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事情,還好我們早發生了這個事情,否則再過幾年我們後悔也來不及了。
  • 太盟投資CEO單偉建: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比重超過其他市場總和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太盟投資CEO單偉建: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比重超過其他市場總和記者 | 李健中國經濟的後勁取決於消費,中國的消費潛力比任何國家都大;我們在中國、韓國、日本、東南亞、印度、澳洲和歐美都有投資,但在中國的投資超過其他市場的總和;中國應尋求全世界的友好關係,這對我們有利。
  • 為什麼說中國應該老老實實搞製造業?
    但是作為製造業企業,它至少還能留下一筆很豐厚的遺產——有大量經驗豐富的、掌握了不少全球一流技術的研發工程師和技術人才,以及大批具備海外市場拓展經驗的國際化管理和營銷人才;他們腦子裡面最有價值的知識還在,不僅可以想辦法再就業,或許還能打造出不少華為系的創業公司,就跟今天工業自動化和電源領域大批華為員工創辦的企業一樣。
  • 印度製造,為什麼複製不了中國經驗?帶大家了解一下深層的印度
    之後作為配合,印軍不斷的越線進入中國的領土,試圖營造出一種中國正在被孤立,營商環境急劇惡化,不在適合投資市場的範圍,希望配合擠壓在華的外資企業儘快離開中國。8月伴隨著蘋果開始要求富士康在印度設廠,班公湖的槍聲再次響起!!
  • 【地評線】荔枝網評:加足馬力再下苦功,續創我國製造業輝煌
    生活體驗等方面創造更多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推動中國製造深入人心、走出國門。居安還需思危,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目前許多國家正以低廉的勞動力和大力度政策福利吸引外資,大力發展製造業,部分發達國家也在有意識回引本國企業,我國製造業發展壓力增大,要穩固製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還需加足馬力,再下苦功。  持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優化製造業發展模式。
  • 全球巨頭爭相投資印度首富旗下企業,安巴尼有望成為世界首富?
    繼臉書、谷歌、微軟等企業和投資基金聯合向安巴尼旗下的JIo平臺投資了200億美元後,安巴尼的零售業務再次成為搶手貨,歐美巨頭排隊投資,著名私募基金KKR已經投資7.55億美元。連凱雷集團和軟銀集團這樣大名鼎鼎的巨頭都被放到了排隊等候的名單上。
  • 打壓中國企業一年 印度贏了嗎?拒絕RCEP錯失最後上車良機
    一邊倒,錯押川普欲蓋彌彰,莫迪政府對中國企業的一系列打壓措施就是瞄準川普政府的對華戰略伺機而行,採取系統性多點爆發,致命打擊中國企業。印度各界在2020年初普遍認為川普會勝選,因此想藉助印太戰略倒向美國,甚至不惜作為美國馬前卒,連美國媒體都認為,印度對中國的態度比川普政府還嚴厲。
  • 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近4萬億美元,那美國、日本、德國、印度的呢?
    但近年來,很多發達國家出現了「產業空心化」趨勢,對外轉移了大量的中低端製造業,使得他們的製造業規模被我們趕超了。 製造業增加值:中國、美國、日本、德國…… 按照世界銀行公開的信息,2019年咱們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接近4萬億美元,位居全球之首。
  • 日本製造業真的不行了嗎?
    圖片來自:forbes財務造假讓東芝吃到了一張 70 億日元的巨額罰單,更要命的是讓其名聲一落千丈,年底兩個評級大佬標普 和穆迪 ,先後宣布下調對東芝信用評級至垃圾級。接二連三的打擊,讓東芝元氣大傷,只好變賣「家產」用來「回血」。所以從這一年開始,東芝就走上了大規模裁員和「賣賣賣」之路。
  • 印度抵制中國製造產品遭蘋果警告,美國人率先替中國企業出頭
    自從中國跟印度邊界發生衝突之後,印度分子就一直藉機來超越對華的本質,並且還頒布了一系列對中國進口商品的治理措施。包括嚴格控制中國製造電子產品的清關,還沒等中方對此作出決策呢,被惹怒的美國企業就率先替中國企業出頭了。
  • 疫情讓安倍驚醒,日本產業已被中國套牢,日企真的要撤離中國?
    日本國內新聞報導,這是日本戰後,東日本大地震以來,日本汽車製造業出現的再一次停擺。不僅汽車業,中國還提供了日本80%的口罩,和汽車零件一樣,也運不過去,結果日本又出現口罩緊張。由此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向政府提出,需要撥款支援日本企業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