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CEP正式籤署
在經歷了長達近8年的漫長談判之後,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2020年東協輪值主席國越南的組織下正式籤署。標誌著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員經濟結構最多元、未來發展潛力最大的東亞自貿區建設啟動成功。
所謂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是在2012年11月由東協十國發起主導,並邀請日本、中國、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共同參與組建的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區協定,力爭在消除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服務貿易自由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投資自由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例如國內家具行業從越南進口的原木以及紡織行業從澳大利亞紐西蘭進口的羊毛,未來可能會實現進口免稅,對於整個製造業的發展降低關稅的同時提高了貿易便利化程度,在區域內將會形成更加緊密的分工,能夠促進大部分成員國製造業的發展,並進一步提高其在世界製造業分工格局中的地位。而2013年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機制實際上就已經形成了美國主導的TPP和東協主導的 RCEP兩種模式。
資料來源:公開信息整理
對於我國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近年來中日韓三國不斷試圖推進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但是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被屢次擱置,而此次能夠在一個更大的框架內實現雙邊貿易協定無疑在雙邊合作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2019年,中國—東協貿易額達到6415億美元,增長9.2%,快於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速,在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歐盟、東協、美國)中增速最快,2020年上半年由於歐洲、美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造成的影響,東協更是一躍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未來東協對於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性將會越來越大。加深與東協的合作能互相彌補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對外貿及經濟的不利影響,未來如果合作能進一步深化,還可以共同抵禦潛在的國際金融動蕩。
資料來源:商務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製造業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
二、日本對於RCEP態度的轉變
從周邊國家來看日本對於RCEP的態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此前的談判中日本曾經表態「如果印度不籤,那麼日本也不籤」。但是由於美國退出了日本期盼已久的TPP之後日本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不得不把RCEP當作備選項。2019年RCEP協議國已經佔日本出口額比重的43.2%,其中中國佔到19.1%,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這意味著中日兩國開始進一步的經濟合作,也代表兩國關係轉暖,東亞合作的領域擴大,開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日本需要市場,中國需要技術,各取所需,競爭互贏。
資料來源:日本外務省,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印度為何缺席RECP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目前同處在產業承接階段的印度卻宣布不加入RCEP。印度退出RCEP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本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即使是在日本極力遊說的情況下,印度卻依然不願意進一步開放商品貿易市場,但是希望RCEP其他成員國能夠進一步對印放開服務貿易限制,特別是印度希望放寬勞動力的自然流動,以解決本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主張各方在互惠的基礎上取消對技術工人臨時流動的限制。但這一議題關乎各國國家安全、勞動力就業等敏感問題,遭到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和東協國家的強烈抵制,由於談判中分歧較大,印度宣布退出RCEP談判。實際上印度目前城市化進程依然處在初級階段,未來有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的情況下印度政府將會承受較大的就業壓力,因此對於某些製造業服務業領域的開放態度尤為慎重,在保護本國工商業的同時還有穩定就業形勢。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另外印度不願意進一步擴大開放規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其國內的工業、農業、製造業競爭力依然不足,特別是國內基礎設施落後導致對國外投資者吸引力有限。一旦放開市場,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農產品,中國的工業品對於印度製造業和農業的衝擊力幾乎是毀滅性的。目前印度對外貿易的主要逆差來自中國,在沒有雙邊自貿協議的情況下都只能形成如此規模的逆差,一旦印度加入RCEP,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將無法承受。
資料來源:商務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未來世界製造業進出口市場的發展趨勢
區域貿易協定升級不僅體現在關稅水平降低力度更大,更體現在非關稅壁壘降低,尤其是貿易自由度大幅度提高。分行業來看,RCEP的籤訂對於東協國家的電力設備、計算機及電子產品、皮革製品和服裝等幾個行業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對於中國而言將促進絕大部分中國製造業細分行業出口增長,據測算增長較為顯著的是汽油及煤炭、化學製品、其他金屬產品、計算機及電子產品等,而日本與韓國兩國的製造業出口產業結構相同點較多,因此市場競爭往往會更加激烈。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大部分製造業細分行業出口將出現一定幅度下降,尤其是後者,幾乎所有製造業行業出口都是負增長,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出口下降較為顯著。總體上看歐盟和世界其他國家製造業出口的下降幅度將進一步擴大,在世界製造業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也會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