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動漫的美好,是寫給成長的。
01
少女與貓的題材其實在日漫當中已經不新鮮了。早在2002年吉卜力工作室就製作了《貓的報恩》,借《側耳傾聽》出現的貓伯爵製作了小春在貓咪世界的奇妙冒險故事。
《貓的報恩》更多呈現的是小魔幻和小浪漫,人類女孩救了一隻貓咪,不料卻是喵咪王國的王子,然後便被國王看上,被拉去喵咪世界與王子成婚。貓伯爵就是她的救贖,幫助她逃離了喵咪世界,變回了人類。
這對CP是在冒險過程中互生的好感,貓伯爵勇敢無畏,小春可愛,性格都很討喜。所以即便最後結局是離別,卻足以讓觀眾感受到了甜蜜和夢幻,是一出偶像劇。
但是今天漫漫要說的這部《無限》(又名《想哭了,我帶上了貓的面具》,本文均寫作《無限》)卻是一部悲喜劇,故事的最初並不是一個甜蜜的故事,而且全篇都充斥著現實與殘酷,還原給觀眾一段真實的愛戀。
剛看的時候,女主的個性實在是不討喜。她瘋瘋癲癲的,性格彆扭,喜歡的男生不想搭理她,還一直往前湊,不管不顧,就像是個臉皮厚又十分黏人的「不良少女」。
一方面討厭阿姨(後媽)對自己的多管閒事,看誰都不順眼,一方面又孜孜不倦地把男主當成生命的唯一,絲毫不管自己對男主造成了多大的影響,雙標又固執。
這種設定,其實在日本動漫裡經常遇見,不免有些反感。要不是構圖設計的很美好,漫漫的6元錢估計就要打水漂了。雖然後續解釋了女主性格的原因,但是對於前期「死皮賴臉」的令人困擾的做法依舊不令人喜歡。
不過,導演和編劇依舊是高明的。表面上是一對少男少女的愛戀故事,可實際上這段簡單的劇情卻講了多個層面的主題。
1、小孩子之間的互相排擠,實則就是校園欺凌,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
這個可以從小學時候,女主被同學排擠,嘲笑爸媽也不要她,然後好朋友為了不被欺負,就主動遠離她,不再跟她一起上下學。
2、人類世界雖苦,但是逃避了,不過是進入另一個苦難之地,而且徒留後悔和遺憾。這個是一直貫穿始終的主題。
女主想要和男主多一些陪伴時間,所以她變成了貓——太郎,收穫到了為人時不曾觸碰到的溫暖。但是等她真正變成貓,捨棄人類的身份之後,她不能聽到男主說話的聲音,而且男主也不再只為她駐留腳步。
所以她後悔了,去找「賣面具」的,變回人類。還有一個佐證,就是女主在貓咪世界看到的那些群由人類變成的貓。他們都是為了逃避人類世界的苦,所以選擇了貓,卻再也變不回去,只能在酒館裡度過貓短暫的生活。
3、動物和人類之間的感情,不僅是陪伴,更是記得,親人般的不可或缺。
最突出的是女主阿姨與她的貓黃豆粉,一人一貓陪伴了十幾年,早已經是形影不離。但是貓有生命,只能陪伴阿姨度過人生的一個階段。所以在女主美代變成貓之後,她選擇變成了美代生活在那個家。
它的壽命變長了,而且可以和阿姨說話,但是卻再也沒有看到阿姨的笑臉,每次遇見的都是阿姨尋找黃豆粉的背影,再也沒有得到過阿姨溫暖的撫摸和擁抱。
所以,它最後還是選擇了變回黃豆粉,享受與阿姨的點滴時光。
另外一條線索是男主和他的狗太郎。因為養過小狗,所以才會在美代出現的時候,叫它太郎,並跟它親密互動,還一起玩耍。就像是對太郎的另一種情感寄託。
4、關於成長。男主變得勇敢,不再壓抑自己的想法,女主懂得了愛與被愛,收穫了愛情,同時也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這是《無限》這部動漫最想表達的。在這場冒險之旅中,男女主互相治癒,收穫了各自的美好。與最初一方追,另一方躲相比,結局的美好更像成長的美好,而非愛情。
02
女主的家庭是個重組家庭,爸媽的離異讓她感受不到完整的愛,她以為自己是「被拋棄的」。加上小學同學的排擠,好朋友的疏遠,所以她性格變得「有些瘋癲」,總會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動作。長大後,這種境況也並未改變。她身邊只有一個好友,然後就是她一直追逐的男主——日之初。
她會在學校門口,用屁股撞擊日之初,美其名曰「打招呼」;喜歡他便寫情書,聽見別人說日之初壞話便從樓上跳下來要揍別人。即便情書被同學拿出來公開念,日之初迫於壓力拒絕了她,她也從來沒有怪過日之初,反而為了徹底呆在他身邊,選擇成為一隻貓。
她的愛看似有攻擊性,但其實很卑微,很小心翼翼。因為她缺愛,所以她覺得日之初就是她的那一束光,她想要奮不顧身的靠近。但是她又不懂愛,不懂得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愛,不懂得怎麼理解愛,才把日之初置於尷尬之中,才覺得爸媽都不愛她。
偏偏男主又是一個愛面子,什麼都喜歡憋在心裡的人,所以一次次地無意中「傷害了她」。起初的兩個人都是稚嫩的,愛的小心翼翼,愛的唯唯諾諾,嘗盡了愛情的苦。
習慣這種東西很可怕,當女主變成貓,慢慢察覺到當貓的壞處,男主習慣了女主的「出其不意」,在得知女主離家出走之後才去尋找她,並向女主好友承認「並不討厭女主」。後來為了把女主找回還去了貓咪世界,變成了半人半貓,勇敢又無畏。
其實,一次「失蹤」,已經讓兩個人得到了成長,看清了自己的身邊人和自己的心。所以女主收穫了愛,懂得了被愛,男主勇敢表達自己的心意,說出自己的人生打算,堅持自己的夢想,變得成熟穩重。
青春的旋律總是伴隨著成長,這是青春漫恆古不變的真理。
不過在這部動漫裡面,其實成長最多的不是看清未來人生的日之初,而是學會愛和被愛的女主。因為,愛是一切。
這部動漫雖然帶有奇幻色彩,但是對於角色的心理描述卻十分地貼近生活,而且很有生活感。每個校園當中,都有一個為愛奮進的女生,一個被糾纏的男生,一個無限支持你的好友,一個樂於搗蛋卻無意傷害他人的小團體,對校園生活刻畫比較真實。
03
這是一部常見的少女漫,匯集了日漫中該有的浪漫元素:煙花、廟會、細雨、神明。有人說這是一部吉卜力的奇幻與新海誠少男少女情感的雜糅,不得不說,有些道理。
首先,從畫面來看,構圖設計非常好看,而且鏡頭的氛圍營造很有夢幻少女的感覺讓漫漫一路看一路截圖,超級適合做壁紙。
但是在劇情上,岡媽的實力還是有著顯著不足。以往岡媽的作品大多數為TV動畫版,劇集時長,敘事結構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現了很多的經典之作:《龍與虎》、《未聞花名》、《花開伊呂波》等等。
這部作品整個主題很豐滿,但是劇情細節卻略有不足,很多都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處理,看個大概觀眾就能猜出劇情的走向和主題的升華,故事處理也就是點到即止,導致一些劇情轉折極其迅速,不明所以。
男女主感情的升華應該是高潮部分,可是轉折的有些急,顯得平平,而且有種男主被動喜歡女主的效果。結尾也有些潦草,過於兒戲,處理簡單。
所以,整體看下來沒有特別讓人有記憶的點,特別容易看完就失憶,這個是故事架構的問題,岡媽身為編劇實力的確有所下降。
在今年影院作品都匱乏的時候,這部動漫即便略有不足,但也足以激發起大家的觀看欲望。字節跳動再不濟,也穩賺不賠。
不過大家應該搞清楚,這部作品與新海誠的系列作品還是有些不同,雖然同為少男少女,但從主題的層面來看,岡媽的作品高度依舊高於新海誠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雖然他的是「世界系」。
所以對於該片只有6.7分還是有些惋惜的。
04
看完之後一直一直想寫點什麼,可是又怕寫了沒人看,沒人交流,所以一拖再拖。
在看完的第三天,漫漫還是提起筆寫了這麼一大段的「自說自話」,不想抬高誰,也不想踩低些,不過都是自己的觀漫體會。
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我可以有自己的見解。漫漫希望得到的是一種交流,而非為槓而槓的評論,所以,請看過的朋友說一句自己的看法,讓漫漫有更多領悟和思考。
最後,為這份成長的美好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