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車世界聞名,尤其是東京的電車線路,毫不誇張地說,那就是一團解不開的毛線球。有不是每一站都會停的「各停」,還有一會兒是「快速」,一會兒又是特快的「特急」……電車種類之多之複雜,不僅讓外國遊客一頭霧水,就連本地居民也常常感到困惑和不解。
從各個私營鐵路公司的路線圖來看,電車的種類確實很多。
比如,連接大阪和京都的京阪電車,以車速為基準排列依次為快速特急,特急,快速急行,急行,準急,區間急行和普通列車七種。此外,還有停靠站點和特急一樣,但是指定座位的線路,並且在早晚高峰這條線路班次還會增加。
京阪確實很難懂。僅僅因為一個停靠站不同,電車種類就發生了變化。除了上文舉出的八種之外還有三種。分別是只經過守口市站的列車,快速急行稱為「通勤快急」,準急則稱為「通勤準急」。經過守口市、枚方公園兩站的特急,被稱呼為「深夜特急」。
僅僅一個站點兒不同,電車種類就發生了變化。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阪急電鐵。神戶線的「特急」和「通勤特急」,京都線的「通勤特急」和「快速急行」都是這樣的。
這種情況在這五年裡明顯地增加。關西地區的民營鐵路各公司電車種別的增加,被認為是從JR奪回乘客的對策之一。
為什麼通勤時間段裡,列車的種類更加複雜呢?實際上,這是為了給乘車上下班的乘客更好的乘車體驗,一步步努力後出現的結果。首先大家都希望快速到達目的地,所以使用了中途不怎麼停車的特急。但是,需要在中途下車的乘客就會抱怨「被看不起」,在滿足要求的過程中,特急列車的停車站增加了,所需的時間變長了。這時又被使用者投訴晚點,最後出現了比特急更快的列車種類,比如「快速特急」。
在上班路上,也有鐵路公司導入了「選擇停車」的制度。就像百貨店的電梯,在某些樓層不會停一樣。西武池袋線的「通勤特急」駛過大多數列車停靠的廣丘車站。阪神電鐵的「區間特急」是不停靠其他所有列車都停靠的西宮站,而是停在其餘特急都不停車的魚崎-香王園的各個車站。
選擇停車是為了給中途下車的乘客提供方便,縮短行駛時間。但是由於過於複雜,如果是第一次乘坐,還是會感到繁瑣吧。
有時,即使是同一家的鐵路公司,因為路線不同,列車種類名稱也是各取各的並不統一。 比如東武鐵路,只有伊勢崎線有「特急」「區間急行」,而只有東上線有「快速急行」和「快速」。
另外,各個公司對於「快速」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西武池袋線或相模鐵路的「快速」比「急行」要慢,相反,東武東上線的則比「急行」快。 從南海電鐵的路線圖上,我們還能發現,對所有車站都停車的列車種類,南海線和高野線分別叫作「普通」和「各停」,儘管它們同屬一家鐵路公司。
相似的還有京王線的新宿——笹冢。從新宿站出發的「各停」,一出新宿站就到笹冢站了。與此相對,與都營新宿線直通的京王新線的「各停」駛出新線新宿站後,經過起頭站,旗幟谷兩站後到達笹冢站。為了防止人們坐錯車,像南海一樣將新宿始發點稱為「普通」,將新線路稱為「各停」便於理解。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初來日本的人大概沒有沒坐錯過車的吧,我就曾經踏上一輛以為是各停的特急,結果一眨眼的功夫從東京殺到了橫濱,不過這種情況也不必煩心,走到對面站臺坐回來就好,只要沒出站就不用花錢啦。
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就是這樣,有些時候這些本應該統一的東西很難統一,面臨即將到來的奧運會,相信日本政府會系統規範一下電車種類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