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廣東會館是現今天津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築,現作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使用,也是中國第一個專業性戲劇博物館。會館曾是廣東商人初到天津時的留宿之地,也是商務洽談、同鄉聚會、節日娛樂的場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楊小樓、孫菊仙、譚富英、尚小雲等都曾在此演出。會館建築既體現了我國嶺南的建築風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點,是中國罕見的木結構建築藝術珍品;館內大量珍貴的展覽,讓人們重新回顧和學習了戲劇藝術的發展,可謂是不可多得的傳統文化品鑑之地。
廣東會館坐落在鼓樓南的東門裡大街257號,佔地2300多平方米。從大門開始,依次建有門廳、正房、配房、戲樓、跨院和套房等。眾多建築中,以戲樓為主要和重點部分,內部的穹頂藻井堪稱一絕。作為博物館,目前設有《中國戲曲發展簡史》、《中國京劇發展簡史》、《中國戲曲藝術人物造型》三個展覽以及拜師堂、中國古典劇場兩個原景陳列,另外還收藏了千餘件戲劇相關的文物,其中包括眾多京劇名伶的演出服裝和書畫作品等。
景區資質:
國家3A級景區
景區特色:
參觀、看戲、文化遊、古建遊、舊址、博物館、娛樂
廣東會館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一月十四日,主要用途是當廣東商人初到天津時,可以第一時間落腳會館,站穩腳跟後再以會館為平臺圖謀發展。1919年鄧穎超與所在的天津愛國女界同志會為募捐難民在此演出話劇;1925年天津總工會也在此成立。現今,在院門前還可看到鄧穎超親筆題寫的匾額。
會館大門的瓦頂和牆體為青磚灰瓦的厚重北方風格,而不採用南方黛瓦粉牆的輕透作法。但是進入大門之後,滿目嶺南風格的設計,使鄉人鄉情由此引發,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正是這座經典建築的魅力所在。
戲臺正上方的藻井重約10噸,外方內圓,鬥拱接榫,螺旋向上,據說正是這種構造使得聲音可以傳到戲園的各個角落。
大門背後是展現戲劇表演的大幅壁畫,人物和情景刻畫得極其細緻。
廣東會館各個廳堂之間都有廊廈相通,館內交通風雨無阻,各個房間內部裝修華麗。
1912年,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北上抵津,曾經兩次來到這裡,並在戲樓上發表了「我中國四萬萬同胞同心協力,何難稱雄世界」的著名演說。因此,院子內也塑起了一尊孫中山先生全身像。
外圍青磚灰瓦,建築風格兼容我國南北特色,被評為全國優秀近代建築。
從1986年1月1日開始,廣東會館便作為天津戲劇博物館使用。會館和博物館優勢互補、交相輝映,將歷史文物建築和中華民族瑰寶——戲劇文化融為一體,多角度地呈現給觀眾。
館內現有《中國戲曲發展簡史》、《中國京劇發展簡史》、《中國戲曲藝術人物造型》三個展覽長年展出,藏有全國各地戲劇名家文物、資料等1000餘件。天津戲劇博物館擁有全國首座「戲劇音像資料文庫」,藏有全國戲劇劇種90餘個,錄像資料6000餘盤(套)為社會提供普及戲劇知識、查詢戲劇音像資料、欣賞戲曲演出等服務。
著名表演藝術家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荀慧生、紅線女等曾在此登臺獻藝。又因這裡古色古香的氛圍和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影視劇導演的目光,慕名到此拍攝,包括影視劇《金粉世家》、《藍色妖姬》、《走向共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玉碎》、《夜深沉》等。
戲樓是廣東會館的主要建築,它利用四合院的天井圍城閉合空間,南北向用兩根21米長的平行枋,東西向用19米長的額枋,形成大跨度空間。其彩繪和木雕裝飾獨具風格,融南北技藝於一體,是全國稀有的中國傳統古典戲樓。
戲臺之外的樓上是包間,樓下是散座,可容400~600人,三面觀眾觀看演出,不擋視線,門窗也雕有獅、鳳、牡丹等傳統紋飾。
舞臺深10米,寬11米,臺口無柱,臺頂懸臂平伸,臺面70多平方米。木雕是戲臺上最為精華的部分,前臺橫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獅子滾繡球圖案,兩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狀的垂花柱,舞臺正面鑲嵌著巨幅《天官賜福》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雲氣和4角的蝙蝠,構成活潑、協調的畫面。
後臺供奉著梨園行的祖師爺,每逢開戲散戲都要給祖師爺行禮,其中的規矩非常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