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2020-12-16 瀟湘晨報

陳燕鑾 製圖

學英語、練書法、彈鋼琴、下圍棋……學習興趣全面發展,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有了專門的指代詞——「雞娃」。相反,遵循孩子的天性,在養娃的過程中做到不焦慮、不執著,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一切,這種育兒方式則叫「佛系」。 近年來,「雞娃」「佛系」不僅成為家長圈中的流行語,也引發了不少熱議。 作為父母,你對孩子是嚴格管教還是放任自由?如何更好地管教孩子,和孩子有恰當的相處之道?近日,記者採訪了部分家長和老師,聽聽他們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記者 池 妍 現狀 有的「雞娃教育」,有的「佛系教育」 葉女士的女兒lucy正在讀小學3年級,不僅成績優異,還多才多藝。Lucy酷愛唱歌,小小年紀已登臺表演過無數次。葉女士在女兒身上付出巨大心血,從幼兒園開始,Lucy就學習聲樂、鋼琴、繪畫……樣樣都沒落下,課餘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我肯定屬於『雞娃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能鬆懈,該怎麼學就怎麼學。」葉女士表示,不會放鬆對女兒的要求。 周女士是一位80後二胎媽媽,有一個13歲兒子和4歲女兒。「自己小時候完全是放養式的,父母覺得孩子吃飽穿暖不生病就好。讀書時成績處於中遊,也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才藝,直到上班都屬於那種默默無聞的類型,但是自己覺得活得很自在。」 周女士表示,對孩子從來就沒有報什麼課外班。學會接納孩子的個性,尊重他想學習什麼,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就足夠了。 困 惑 該「雞娃」培養,還是「佛系」放養? 「一開始,我走的是『雞娃』路線。先是上網買了英文原版繪本,又下載了經典的英語兒歌與動畫,每天陪著女兒讀繪本、練發音、磨耳朵。」家住市區泰和小區的許女士告訴記者,啟蒙初期,效果還不錯。女兒漸漸會用英語數數,還知道各種顏色怎麼用英語表達了,這讓許女士甚是驚喜。但隨著啟蒙的深入,許女士卻愈發感到力不從心,「因自己脫離英語好多年,有很多內容自己都看不明白,複雜點的單詞讀著也不標準,加上平日裡上班精力也有限,只會指著書讓孩子跟讀,女兒對我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漸漸興致索然。」許女士說,在如何改變教育方式這件事情上,自己毫無頭緒。 「在幼兒園階段,兒子基本是放養式的,教育上以生活習慣的培養為主。但是自從今年上小學之後,生活節奏開始變得緊張起來。」聊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在事業單位上班的劉女士不禁發愁,「沒想到現在小學階段對孩子的要求就很高,好多學前被『佛系』放養的孩子都跟不上課程,成績也一般。」劉女士開始擔心:「會不會是自己的想法錯了,把孩子給耽誤了?」建 議 教育就像「小馬過河」,適合孩子才最重要 「家長應該在『雞血教育』和『佛系教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佛系』也不『雞娃』,該有的學習規劃幫著孩子完成,該有的快樂也要還給孩子。」 揭陽師範附屬小學高級教師塗惜君認為,「雞娃育兒」要注意把控孩子承受的「度」,不要把學習變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佛系育兒」則要注意不能完全「放棄」教育這個過程,讓孩子玩耍成長兩不誤。只有遵循孩子的天性,針對孩子自身實際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才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地成長。至於別人到底怎麼做的,放寬心,少比較,就自然而然能做到坦然面對。其實,選擇哪種教育方式就像「小馬過河」,要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最重要。來源:揭陽日報網

【來源:揭陽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雞娃向左,佛系向右
    他說自己原來之所以那麼「佛系」,是因為根本不知道現在教育的內卷,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他自己是上了初中才學ABC,上了初一才知道「負數」的概念。但現在竟然發現幼兒園的小孩子都可以和你聊「胎生動物」和「卵生動物」了。太可怕了。
  • 談教育:孩子的成功,不全是教育出來的。所以,你要怎樣教育孩子?
    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人家家長育兒雞娃的經歷,還可以接收到升學過程中的一些信息。 但是,我說句不中聽的話,可別以為買了這樣的書,照著人家的做法去做了,就也能讓孩子也達到人家孩子的同樣結果。 為什麼? 因為孩子的成功,不全是教育出來的。
  • 什麼是「雞娃」的自我修養?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每當小燦想要放棄的時候,父母總會用殷切的目光和期待的口吻告訴他:「寶貝你是最棒的,我們相信你一定行!」每個「雞娃」的光鮮簡歷背後,站著嘔心瀝血的家長這樣完美的簡歷,是一家人的共同努力所成就。可是在「雞娃」越來越被大眾吹捧的當下,我們是否也該思考:當「雞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該警惕些什麼?1.唯成績論「雞娃」本就是家長們試圖通過「打雞血」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各科成績。可是一旦家長們都踏入唯成績論的怪圈,孩子的價值體現也將不可避免地趨向單一。
  • 在確定是否要「雞娃」之前,我做了這兩件事
    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接觸了很多重視教育並略顯焦慮的家長,這類型的家長用現在的熱詞來說,應該就是「雞娃」的家長。處在這樣的一個圈子裡,讓我對教育問題特別敏感。我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個基本的規劃。問問自己:你希望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 北京新中產教育實錄:在「焦慮」與「佛系」間徘徊
    「新的群體邊界實際上早已漸漸成型,在這裡除了有按地域色彩劃分的海澱、順義、朝陽、西城家長,還有具有超強資源能力、掌握北京各大學習機構和資源、打雞血式陪孩子成長的「雞娃家長」,表面不動聲色、暗地波濤洶湧的「佛系家長」。
  • 孩子從小就有暴力傾向,父母該如何教育?教育專家李玫瑾為你支招
    孩子從小就有暴力傾向,父母該如何教育?教育專家李玫瑾為你支招有的孩子從小就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不僅對待周邊的人是這樣,而且對待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總是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家裡有這樣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去教育呢?
  • 放養長大的80後老母親,為何沉迷雞娃不可自拔?
    芬蘭父母不雞娃, 孩子們沒有夜以繼日地刷題,沒有升學壓力,如此佛系的芬蘭教育,卻讓全世界看到一個教育奇蹟,《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到底牛在哪裡?》。 整個社會洋溢著鬆散的教育氛圍,而競爭這件事只有體育活動中才被允許和接納。 不少人會有一個誤區:認為越有錢的父母越傾向於選擇寬鬆的育兒方式。但是,在中國,雞娃最狠的絕對是北上廣深的老母親們。 一個北京的家庭,即使收入可能是一個瑞典或者德國家庭的10倍或者更多,北京的父母們還是會更焦慮。
  • 「體制教育的反思者」郭初陽:如何看待「雞娃」現象
    這三個要素中,不安全感或許最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在一個向上流動通道不斷收緊,向下墜落的可能性始終懸置頭頂的社會裡,家長雞娃的基本動力,就是對孩子自身價值或未來社會地位的焦慮和不安。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十多年前,以高考為導向的應試教育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壓抑中國孩子批判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模式,需要倡導一種更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
  • 養孩子一年補習費花掉10個愛馬仕,孩子:我太難了
    孩子上岸考取重點學校,報了十幾個輔導班,養孩子就像開公司,必須捨得投資才能有高回報。這位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拼了,從孩子小學起,就毅然辭去五百強企業工作,回家做了全職媽媽。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培養雞娃的媽媽。
  • 佛系女生裸考清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不願意努力了?
    而一大批年輕人卻在說,佛系是一種潮流,這個女生很酷。為何會出現如此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年輕人掛在嘴邊的「佛系」又到底是什麼?什麼叫佛系?最近和剛上大學的堂弟聊天,我告誡他一定要注重學習,多參加一些競賽,對將來不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都很重要,不要躺在宿舍荒廢青春。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作者 | 王小五01她們在雞娃最近知道了一個育兒良方。一位80後家長,「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生了二胎,老大女兒5歲。他逼著女兒去學小提琴,女兒非常牴觸,把學小提琴視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在查看雞娃的相關資料時,一場焦灼的教育競賽和圍繞著它的龐大焦慮中產在我眼前浮現。其中最突出的身影是海澱媽媽,也許沒有人比她們更懂雞娃。她們總結出了種種雞娃大法,比如,如何在無法兼顧事業和家庭的情況下做選擇,如何在自己英語不行的情況下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英語環境,如何讓雞娃變得更好玩,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閱讀、寫作、數學思維、英語路線、時間管理等等。
  • 日本教育專家: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候,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本該無憂無慮的求知的年紀,為什麼孩子卻壓力重重,總是自我否定呢?日本著名的教育專家山崎房一的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點出輔導作業時候,媽媽總是吼叫對孩子的危害,以及深度剖析了媽媽和孩子心理狀態,挖掘媽媽容易情緒化的根源,通過大量的案例引導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 孩子進重點中學,先花XX萬:教育「內卷」最累的還是父母
    「錢省吃儉用還是能有,主要是報不上名啊!」這其實是教育的「內卷」在作怪。內卷,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為什麼這麼多家長擠破頭也要把孩子送去優質幼兒園呢?普通幼兒園不能上嗎?這些幼兒園主打精英教育、國際水準,孩子能很早的接觸到外語、外教和各類興趣班,有利於孩子的良好性格培養、第二語言習得、潛力開發、興趣愛好養成,而普通幼兒園通常只能起到最基礎的啟蒙和看管作用。
  • 家裡整潔很重要,但允許孩子「拆家」更重要,別誤了孩子智慧啟蒙
    佛系收拾派: 另外一派父母屬於比較「佛系」的,既不嚴厲制止,也不放任縱容,就只是選擇最經濟簡易的方式,在孩子翻箱倒櫃之後,默默收拾好,並恢復原狀。 這種用行動感化的方式其實也是好的,但是不能只有行動而沒有語言的引導。不然這就會變成一種變相的溺愛。
  • 「虎媽」教育的孩子後來到底怎麼樣了?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文/元媽在中國,怕是最佛系的老母親也沒少聽到過「雞娃」這個詞。我們似乎也越來越認可,要培養好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是要「拼爹拼媽」。日益狂熱的教育,讓孩子瘋魔,也讓我們應接不暇,太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在「虎媽」「狼爸」盛行的時代,我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你好,未來人類》就是一部關於這個話題的紀錄片,看過後我特別想分享給大家。
  • 我為什麼建議儘可能讓孩子多學特長?我走過的彎路,你就不要走了
    今天說說,我為什麼建議讓孩子儘可能多去體驗? 一 國家一直在提倡減負,這是好事兒.成長只有一次,誰不想親生的孩子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呀?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原創 父母堂 父母堂 收錄於話題#熱點x關注25#學習x方法11關注我,做朋友圈最懂教育的父母2.現在教育的現狀,呈現出一種「軍備競賽」的模式,這種「軍備競賽」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惡性競爭,導致的惡果就是所有人都疲憊不堪。比誰更加晚睡,比哪個孩子上了更多的補習班,到最後沒有最終贏家。3.人生的目標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所以,要鼓勵孩子探索自我,認識自己,發現自我。
  • 刷爆家長圈的《差生》的背後:成績倒數的孩子改怎麼救?這幾個教育...
    每一個成功逆襲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因為他們的背後站著永不放棄的父母。作為父母,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時刻提醒自己:教孩子戰勝困難的過程,遠遠比名次和榮譽更重要。  如何用望遠鏡的心態看待孩子的未來,而不是用放大鏡的心態評判孩子的現在,將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 考研究竟該聽誰的建議,家長過多幹預究竟是好是壞?專家講出事實
    文/九叔教育指南(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極力喚醒和鼓舞……教育是如今很多家庭都非常關注的一件事情,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們發展更好,也會給出一些中肯的建議,不過有些家長也會過多「幹預」孩子的教育!
  • 你認為是賺錢重要,還是陪孩子重要?
    所以,到底是賺錢重要還是陪孩子更重要呢?其實,這情況我也遇到過,也能理解這種感受。所以,我這麼多年,就沒掙到錢,但是孩子倒是天天見。各大育兒專家都在說,孩子要自己親自撫養,特別是在1-3歲,父母前期的辛苦付出,可以換來後面青春期的安心。每個孩子能平穩度過青春期,那他們的人生,我們做父母的就可以少操點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