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天財經
文 | 周天財經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才華與野心匹配,萬事皆可。實現無人駕駛大夢亦如是,既要「技術實力」這個「才華」,也得讓資本市場有「野心」。百度在無人駕駛技術這一領域,才華已獲認證,該是資本市場展示「野心」的時候了。
百度在美資本市場近日的表現讓人振奮。
北京時間 12 月 16 日,周三美股開盤,百度股價再度走強,盤中漲幅一度超7%,股價突破200美元,實現連續6個交易日大漲。
消息面上,有傳聞稱百度正在與吉利、廣汽和一汽等主要車企談判組建合資企業。有媒體援引相關消息人士的話稱,百度目前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一種是自己造車,讓車企為其代工,另一種方案則是組建一家百度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企業。
針對這一傳聞和具體方案,百度方面回應稱不予置評。不過在周天財經看來,無論從各方掌握的消息還是業內人士的分析來看,這一輪百度股價的上漲,可能並非新聞話題造成的短期上漲,而是資本市場正在重新對百度的無人駕駛技術,及整個百度進行估值。
01 百度真的去「造車」可能性很低
昨日新聞爆料前,百度曾與消息中提及的幾家汽車製造商確實有過多次緊密接觸,比如 2019 年 7 月 AI 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和吉利宣布了相關合作協議,更早之前和一汽與廣汽也有戰略合作夥伴的動作,但是周天財經認為,百度真的去製造一輛車的可能性仍然較低,更大可能是「技術入股」。
眾所周知,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的市場估值與前景都非常樂觀。前瞻產業研究院上半年發布的《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到 2021 年,預計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 70.3 億美元;到 2035 年,預計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達 2100 萬輛。與此同時,工信部今年早些時間發布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公示,大大將中國將正式擁有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標準速度提升。據悉,這一標準很快將在半個月後,也就是 2021 年 1 月 1 日正式實施。
上述種種跡象都表明了一個充滿了希望的大市場正在到來。但是,不同於傳統汽車製造業,無人駕駛汽車最終能走到哪一步,最關鍵的部分依然在於技術與算法。也就是說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要在這個新市場中斬獲一塊「蛋糕」,可能最終要看的是自身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技術創新實力,否則一切白搭。
對於網際網路企業而言,想要玩轉無人駕駛汽車市場更是得技術實力過關。因為與老牌車企相比,網際網路企業在汽車動力系統、工業設計及流體力學方面還是個小學生。老牌車企在這些領域是經過百年時間的學習與積累,無論是從設計流程還是生產流程來說,他們的工藝早已堪稱爐火純青,且這些工藝並非網際網路企業可以在一年,或者幾年內就能完成「補課」。
因此對百度而言,往造車方向去運作非百度長處,且百度也曾表示過,不會造車。「我們不會自己去開生產線、設計發動機、研究流體力學或者是工業設計,我們只做自己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並開放給合作夥伴」。
相關公開資料顯示,無論是和吉利,一汽還是廣汽,百度所籤署的合作協議或者戰略夥伴協議,內容大部分為無人駕駛領域的技術分享。比如與吉利側重在智能駕駛等 AI 技術共享;一汽則是百度 Apollo 的戰略合作夥伴;與廣汽的合作更是直接在協議中表明將共同進行智能駕駛、智能車聯、數位化營銷方面相關技術及產業的開拓。
綜上所述,百度這番股價上漲雖然由無人車業務帶動,但這並非意味著百度要去造車,而是百度的無人車技術與傳統車企技術結合這事,在資本市場看來,它是可行的,且值得期待的。
02 無人駕駛技術的資本價值
百度自從「決勝 AI 時代」之後,估值發生了一個有趣的變化。這一戰略宣布伊始,資本市場確實為百度這一戰略願意買單,股價在美股也有一段時間的蜜月期,這一時期可以說是 AI 戰略給百度市值帶來的一個小頂峰。
只是這個頂峰沒有延續太久。當移動網際網路的打法改變以及新的玩家出現後,「慢工出細活」的百度的 AI 戰略多少不受資本市場待見。畢竟資本願意為情懷買單,但不代表資本就有「情懷」。沒有「情懷」的資本市場很快就去為其他新的「情懷」買單去了。這一時期,資本市場對於百度的 AI 技術發展顯得並不怎麼關心。
是百度的無人駕駛技術不夠優秀嗎?
事實上,2020 年,國際知名研究機構 NavIGant Research 發布的最新自動駕駛競爭力榜單上,百度是唯一上榜的中國公司代表,且排名相較前幾年持續上升,並且首次挺進了 NR 報告國際自動駕駛「領導者」行業。
這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按照陣營劃分,這意味著百度無人駕駛技術競爭力處於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第一陣營,是和谷歌Waymo,通用汽車 Cruise 及福特為同一陣營,全球競爭力排名為第四。這還意味著百度的駕駛技術領域的競爭力不僅遠超特斯拉(特斯拉位於第三陣營),還超越了眾多老牌選手,比如豐田,Volvo 等。
基於此,資本市場意識到對百度無人駕駛領域的估值可能存在「誤解」。2018 年 8 月最早對百度無人駕駛估值做出重新測算的是 86Research。該研報首次對百度 Apollo 自動駕駛平臺進行單獨估值,並且給出了 105 億美元的估值。不久前,瑞銀分析師給百度喊出了 190 美元的目標價,並指出百度戰略創新可能將會迎來價值實現時期。
即便是按照 190 美元的目標價來計算,百度的估值依然處於窪地,要知道摩根史丹利曾經給競爭實力處於同一陣營的谷歌Waymo 一個 1700 億美元的估值,就連通用的 Cruise 和 Uber 的 ATG 都分別被炒到了 190 億元和 60 億美元。此外,才剛完成第一輪融資的小馬智行的估值也都被資本市場喊出了 53 億美元。
反觀百度,被譽為是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測試裡程 700 萬公裡,拿到了 190 多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卻並沒有得到市場同等的估值待遇。現在百度的整個市值才 630 億美元。
因此,此次百度估值的上漲可能是資本市場對於百度估值邏輯改寫的開始,是對百度無人車駕駛技術實力的重新測算。
總而言之,即便是漲到了 190 美元,對於百度而言也不算高。大家不是常說才華與野心要匹配。無人駕駛技術這件事上,百度的「才華」已經獲得認證,資本的「野心」也該行動了。
03 重估背後的百度核心新框架浮現
事實上,百度股價在周二的美股盤後交易時段(北京時間 12 月 16 日)確實漲到了 190 美元上方,但這明顯不是終點。
資本市場重估百度的時機已經成熟。估值,通俗易懂的說就是預判一下這家公司未來能值多少錢。事實上,這個過程非常複雜,且估值分為相對估值和絕對估值(當然還有別的說法)。
其中,相對估值的算法又有兩種,一種是可比公司分析,還有一種是先例交易分析法。前者是拿二級市場的同類型上市公司做參照,後者以過往的併購案例為坐標。前者具體操作方法是,一家公司上市後,將每天的買賣價格除以某個公司盈利指標,比如銷售額,運營收入或者淨利潤等(經常看到的 P/E,P/B,P/S 差不多就是個邏輯),得出一個「倍數」,然後用這個倍數跟其他行業公司對比看哪個便宜,哪個貴。後者則因為沒有上市,操作方法因此也大為不同。因為百度屬於上市,這部分不屬於今天的探討範疇,暫不細說。
事實上,市場如果一味只是按照可比公司分析的方法,對百度這種不同發展階段,業務結構就會出現變化的公司而言,是不太公平的。因為一家公司可以分為初創期、成長期、規模期和成熟期,相對的,不同業務也存在各自的周期規律,所以這裡的斜率,也就是可參考的「倍數」其實是需要動態調整的。
目前百度公司的核心業務主要分為成熟業務,成長業務,以及前沿業務。成熟業務主要來自於搜索與信息流業務,以移動生態業務為主,這部分適用於 PE 估值;成長業務主要來自快速發展的智能雲新業務,這部分適用於 PS 估值;前沿業務則是自動駕駛和小度智能助手等為代表的前沿業務,這部分適用於對標估值。
成熟業務繼續按照 P/E 的估值方法,2021 年業務的淨利在 34-45 億美元左右,按照 10 倍 12 倍的 P/E 估值,成熟業務毛估估值為 340 億 -450 億美元之間。
成長業務以目前行業共識,今年百度披露的雲收入約達120億,採用 P/S 估值方法,根據投行給出的收入預測,2021 年大約為 168億 -180 億,2022 年有望升至200億。就以最低 168億算,按照 5.1x-6x 的估值,這部分估值大約可為 135-140 億美元。為什麼百度是 5 倍 -6 倍的估值?因為目前雲業務行業普遍的 P/S 估值處在 10 倍 -12 倍範圍,但這明顯存在行業普遍過高的現象,因此出于謹慎,在這裡直接做了個對摺。
包括了 Apollo 和小度的前沿業務估值呢?以小馬智行的估值為例,目前市場給的 54-300 億不等的估值,而 Waymo 的估值在今年三月最後一輪融資中顯示為 300 億美元,通用的 Cruise 最近一次估值為 190 億。我們以 190 億的 Cruise 作為百度Apollo 的估值參照體系,因此給百度 Apollo 估值為 100 億美元左右不算過分。
小度智能助手最新一輪外部投資者融資中,估值為 30 億美元。佔股 75% 的百度為 22.5 億美元。所以前沿業務整個加起來至少在 100-130 億美元附近。
最後還有百度投資的愛奇藝、攜程、滴滴等股份,以及現有的現金流,加一下大約也有個 320 億美元。
將上述各業務估值加起來,零零總總已經達到 1000 億美元。而昨晚股價創下新高的百度,市值才重返 600 億美元,你說是不是該重估了?
當然,任何估值模型,哪怕方法再複雜,倍數調整再嚴謹,於市場大眾而言,依然存在一千個觀眾會有一千個阿姆雷特的現象。但是至少透過這些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繼續按照之前的估值方法對待百度所有的業務,已經不夠公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