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六位大家尋找生命的原風景 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首播

2020-12-18 合肥在線

賈平凹

劉震雲

畢飛宇

莫言

文學的故鄉

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漠河北極村、畢飛宇的蘇北水鄉、劉震雲的中原延津、莫言的高密東北鄉。日前首播的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六位中國當代作家回到故鄉尋找他們生命的「原風景」,也讓觀眾感受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

「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我們跟蹤記錄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探究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本片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我期待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就是詩和遠方。」

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

寫完《滿月兒》的賈平凹陷入茫然,他發現了自己的「故鄉」商洛,於是沿丹江,下丹鳳,走商南,白天走村串寨,晚上在村民家中寫作,從此走出創作瓶頸。而他最近的長篇小說《山本》已從商洛擴大到秦嶺地區。

阿來曾長時間行走在馬爾康大地上,閱讀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谷,探訪18家土司的故事,甚至還見過土司後人,但他沒想到,小說《塵埃落定》竟妙手偶得。

讓劉震雲難忘的是年輕時在延津玉米地看書的一幕:一位農村姑娘在河邊梳妝,晚霞照亮了河水,也照亮了姑娘的臉,激發了他寫《塔鋪》。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和文學的起點。

莫言從故鄉提取了膠河、石橋、高粱、紅蘿蔔這些自然地理元素,又挖掘了茂腔、泥塑、撲灰年畫、民間傳說等人文元素,融匯世界文學經驗和藝術想像,創造了高密東北鄉這個熱烈濃鬱的文學王國。

「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出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莫言說。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指出,每個有成就的作家身後,都有一個故鄉的背影或輪廓,江南之於魯迅,北京之於老舍,湘西之於沈從文,上海之於張愛玲,都有著獨特意義。

「作為直接經驗的童年記憶對作家的創作具有決定性意義,故鄉造就了這些作家獨特的氣質和生活閱歷。」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孟繁華說,這和當下採用間接經驗的創作潮流形成鮮明對比,對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文藝創作方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文學與姊妹藝術的良性互動

2016年,因有《我不是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兩部由劉震雲小說改編的電影公映,被市場稱為「劉震雲年」。當年文藝界的這一現象,也被《文學的故鄉》收錄。

事實上,片中這六位作家的作品,都曾被改編為其他藝術形式。賈平凹的《高興》、阿來的《塵埃落定》、畢飛宇的《青衣》、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畢飛宇的《推拿》、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莫言的《白狗鞦韆架》等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被改編為話劇,莫言的《紅高粱》更被改編為晉劇、評劇、豫劇、舞劇。

陝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認為,《文學的故鄉》再次展現出文學與姊妹藝術形式的良性互動關係:在大眾文化的時代,文學給影視和戲劇以滋養,影視和戲劇又反哺文學,擴大其影響力。

而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本身,就是一次文學和影視的聯姻。作為詩人和學者的張同道,給了該片別樣的創作視角。

「這部紀錄片實際上是在做一種文化研究,探究為什麼這些作家創作了這樣的作品,成了這樣的風格。」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胡智鋒說,該片呈現了作家的心理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同時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鄉愁是對共同經歷的敬意回望

對於回故鄉的提議,不是每位作家都有深深的熱忱;而一回到故鄉,作家的情感被攝影機真實地記錄下來。

因為父親是被領養的,畢飛宇自稱沒有故鄉,也不願回到出生的村莊。但當他站在出生的楊家小學外,拼湊起記憶的碎片,突然拍了一下腦門,「啊」的一聲轉過頭去,長長的靜默後再轉回頭,擦了擦發紅的眼圈說:「就是這兒。」

因為過度砍伐,故鄉曾經歷原始森林消失、泥石流頻發的環境惡化,阿來有十多年不想回家,甚至「恨這個地方」。但再次坐在梭磨鄉的家中,拉著母親的手,他泣不成聲。

「你經常地回去,它就不是鄉愁。我家鄉很美好,但是你讓我留在這兒,我不願意。」阿來在紀錄片中坦言。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認為,中國作家對故鄉的複雜情感代表了中國人的文化根性。改革開放以後,無數人離開家鄉走向遠方,這齣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推動著國家的不斷發展。

「正是在這種離鄉和返鄉、出走和回望中,故鄉不僅是地理的風景和生活的實體,更是我們生命的根底,飽含著面向未來的精神力量。」李敬澤說,「鄉愁,是這個急劇變化、不斷遷徙的時代中一種普遍情感,是我們對共同經歷的生活與歷史的一份滿懷敬意的回望和珍重。」

·記者 白瀛 翟翔·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故鄉》 紀錄片20日晚開播 張同道講述隨阿來追尋生命之光
    7月20日晚20:00,《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本片歷時兩年,由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執導,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壇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等,從他們的故鄉出發,探尋文學發生的起點,抵達精神世界的原鄉。
  • 回歸故鄉,與文學重逢
    導演張同道和他的團隊跟隨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回到他們出生的村莊,回到文學創作的現場,為我們講述這些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有網友評論,「《文學的故鄉》將故鄉的山水化為了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 「創|發現」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最近,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上線。該片通過對談、走訪、體驗等形式,帶你走進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國」。通過鏡頭,他們的日常生活被傳遞到螢屏上;在對話中,他們分享著自己對生死、世道人心、故鄉等話題的看法。不少網友評價,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 矗立在紙上的故鄉——讀《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邱素敏張同道主編的《文學的故鄉訪談錄》,避開宏大的敘事,以個人講述方式,再現了6位茅盾文學獎得主與生活的土壤,作品與故鄉之間的千絲萬縷:遲子建的冰雪北國,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阿來的嘉絨藏區,劉震雲的延津世界,賈平凹的商州鄉村
  • 央視劇評|2020紀錄片:新時代「國家相冊」新空間
    ,產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 《承諾》聚焦偏僻鄉村,展開脫貧致富主題,全片五集,每集重點表現兩個鄉村,這些村子風景優美卻飽受貧困之苦,紀錄片一方面表現鄉村風景的自然之美,同時全景呈現貧困鄉村的致富之路,重點塑造了一批樸實生動的扶貧幹部形象
  • 第五屆琦君文學獎:我們怎樣理解歷史和書寫故鄉?
    李敬澤、祝勇、劉大先分別憑藉《<黍離>——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故宮六百年》、《故鄉即異邦》獲得「作品獎」。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獲 「特別獎」。而它的意義生成的過程中卻不僅僅只是在文學內部。「讀《詩經》,直接面對文本是可能的嗎?自胡適起,現代學人都在探索一種內部的、文本的、直接的解釋路徑。排除漢儒以降的闡釋傳統,與古人素麵相對,我們相信,這是可能的,經過層層剝離,我們可以接觸到那一株鮮花、那本真的聲音,這是使經典獲得現代生命的唯一之途。」
  • 央視神仙紀錄片,6個人撐足中國面子:不把他們拍下來就是失職
    今年7月,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終於上線。2016年開拍,2018年成片,2020年上線,不少觀眾,翹首期盼了2年。這部片子集結了6位中國文學大家:莫言、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和阿來。導演張同道帶領團隊,歷時2年,跟隨著6位作家回到他們的故鄉,從零下42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朗山,一路尋找他們文學的起點。
  • 豆瓣9.4分與BBC跪著看系列,這些紀錄片人生必看
    除了從權威報導、專家建議、浩瀚書海和師長的教誨裡尋找答案,當今的人們有了更生動立體的知識來源:紀錄片。在那個冬天剛來臨的時候,歡喜首映紀錄片頻道重磅上線。我們帶著對紀錄片的一腔熱愛,以及對年輕人觀影方式的好奇,走訪了中國某知名高等學府。
  •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我心安處是「故鄉」
    徵集活動啟動以來,投稿踴躍,目前已收到文學、攝影、美術、書法、短視頻等各類作品兩千餘件。我們遴選其中優秀作品,展現給大家。文學作品丨我心安處是「故鄉」「武漢封城了」,電視畫面滾動播放,時間定格在2020年1月23日,距離2020年春節僅差一天,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中國爆發了,武漢,則是這場「戰爭」中的最大不幸者。接下來的幾天裡,處於重災區的湖北陸續封城,而我,一個身處鹹陽的陝西人,也深深體會到這新型冠狀病毒的威力。
  • 《文學的日常》用思考與感悟開啟日常故事講述新視角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的人文紀錄片,節目藉由一位朋友拜訪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作家與朋友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體現作家們對於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從日常了解作家,用文學照亮日常。
  • 優酷紀錄片年終大盤點,超多高分大片來襲(內含福利)②
    今天是文藝青年的私人放映廳,來聽老狼、阿朵的民謠彈唱,看高曉松、白巖松、張泉靈、鸚鵡史航等文化大咖的犀利演講,賞張藝興、劉雨昕等舞者的利落舞姿……更有系列紀錄片體驗特權,貝爺同款 Discovery 定製周邊,
  • 訪張箭飛教授:風景與文學——作為浪漫主義風景的天山
    自去年以來,您作為武漢大學對口支援新疆大學的天山學者,多次參加我們學院舉辦的論壇、主題會議、系列講座等。這裡,首先向您表示我們的真摯感謝,感謝您深度介入新大的學術生活和文學院這次安排的研究生學術創新活動。我們都知道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風景與文學,而新疆這個地區有著豐富的風景資源,在您的研究方向之下,根據您的個人經歷和學術積累,您能談談可以著手研究的方向,或者突破口在哪嗎?
  • 或許清淡,但很耐看,這部紀錄片我們不應該錯過
    通過一期一拜訪的形式,分享與馬原、馬家輝等著名作家相處的兩天時光。有觀眾將其封為「寶藏紀錄片」,認為其內容閃光、風格真實。也有觀眾認為它「貨不對板」,說好的談「文學」卻談成了「作家」。該節目的總導演是王聖志,說起他,也許大家更先想起的是他執導的《早餐中國》系列。這次他講起「文學」來,又會是什麼味道?第一期,探訪的是中國先鋒派代表作家馬原。馬原與餘華、格非等作家被稱為「先鋒文學五虎將」。當年的報刊上,甚至出現了這樣的稱謂:「東邪」餘華,「西毒」馬原。
  • 【文學天地】我的故鄉巴達木圖
    2013年在本嘎查舉辦商都縣首屆民族文化藝術節;2014年舉辦全國風箏精英賽暨第二節巴大木圖民族文化交流大會;2018年7月30日,《西遷戍邊察哈爾人》紀錄片拍攝儀式在本嘎查舉行,攝製組從小廟子嘎查啟程,重走西遷之路,重溫當年察哈爾人的英雄歷程。
  • 回家旅途中看風景的說說 我們都在旅途中尋找自己,所有的風景都有...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回家旅途中看風景的說說 我們都在旅途中尋找自己,所有的風景都有了心意 關於回家的旅途中看風景的說說送給大家,一起來欣賞吧! 1.人在旅途,難免會遇到荊棘和坎坷,但風雨過後,一定會有美麗的彩虹,我堅信。
  • 上海出品,紀錄片《生命·方艙》為生命方舟留下影像志
    方艙醫院,在疫情阻擊戰中,這個名詞對於全國人民已是耳熟能詳,被大家稱為「生命的方舟」。可關於方艙醫院是如何運行、其間的醫護人員如何工作等具體細節,許多人可能只知其一。4月8日22時,東方衛視播出了紀錄片《生命·方艙》,將武漢的方艙醫院從決策、收治、運維到休艙的全過程帶到觀眾面前。
  • 葉文玲:美是文學的生命,文學是我的生命
    12月15日,葉文玲編著的新書《美美與共》在杭州首發,人們驚嘆於重病之後古稀之年的她如何依然堅持文學創作,但她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美是文學的生命,文學是我的生命,活著一天就為文學奮鬥一天。正值歲末,本報記者再次專訪這位《人民政協報》的老朋友,傾聽歲月流轉中她始終不變的文學情、政協情。心系文學的最初夢想文學是我最初的夢。
  • 40位大師走進紀錄片《百年巨匠》
    據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從中國藝術研究院獲悉,記述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鬥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將推出第二部——《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林風眠》,並於今年下半年播出。
  •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HappyLifestyle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央視科教頻道首播中華武校校長李明治擔任總顧問央視紀錄片導演孫業傑擔任總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