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典故背後有何故事?

2020-12-22 趙帥鍋

這句話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晉書》,其作者為房玄齡等二十一人,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全書共有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

其中,這七十卷列傳中的三十九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元322年,東晉權臣王敦在荊州起兵作亂,其在建康的弟弟王導因此受到牽連,據說當時晉元帝已經對王導全家動了殺機,嚇得王導只好一大早帶著家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周顗(yǐ)進宮面聖,這位周顗,字伯仁,也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中這位伯仁。

這位周顗一方面和王導是非常好的朋友,另一方面又深受晉元帝的信任,因此王導看到周顗進宮面聖,於是就趕緊向周顗求救,總而言之,希望周顗能夠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說句好話、求個情。

結果出乎王導意料的是,周顗非但沒有對王導表示一句安慰,相反還一副帶理不理的樣子,他頭也不抬地昂首走進宮去。

後來周顗出來時,王導又再次向周顗求救,結果周顗依然沒搭理他,甚至他還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鬥大金印帶在身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遇到危難之時,別人不幫助我們,我們可以理解。但如果自己最好的好朋友也是這樣,那我們肯定會非常生氣的。

從這層意義上,王導對周顗的恨可想而知。

但真實的情況呢,卻是王導誤會了周顗,其實周顗一直在幫助王導,一直在勸皇帝不要殺王導,為此他還給皇帝寫了很多奏章。而周顗之所以在王導向自己求救之時,表現出一副帶理不理的樣子,也實在是有著不得己的苦衷。

當時,王導的哥哥已經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的向帝國都城殺過來,這個時候如果周顗一方面勸皇帝要信任王導,另一方面卻又與王導各種套近乎,那皇帝肯定會認為周顗是一個不值得依賴的小人。

因為,周顗的這種做法,很容易讓皇帝感覺周顗是在自己與王氏家族之間投機,從而對周顗失去信任,甚至還會更想殺死王導。因為類似的原因,面對王導對自己的求救,周顗只能做出一副帶理不理的樣子了。

後來,王敦擊敗了晉元帝的軍隊,成功率軍殺入都城建康,王導由此再次成為大權在握的人物,這個時候周顗的處境就變得尷尬了,因為王導對他充滿了憤恨。

當然,周顗也可以主動去找王導解釋清楚,但周顗卻沒有這樣做,他依然對王導一副帶理不理的樣子。

至於周顗為何這樣做呢?主要是因為他知道如果此時他與王導套近乎,只會更加危險。因為,如果周顗對王導說:「在皇帝要殺你全家之時,我曾竭盡全力幫助過你。不信你看看我曾寫給皇帝的奏章?當時我對你帶理不理,是有著我的苦衷。」

如果周顗敢這樣做,那周顗肯定會死得更慘!因為這只會讓人們認為周顗當時腳踏兩隻船。哪頭大壓哪頭,如果留下這種名聲,恐怕不只是一個死字可以結束,更會弄得自己身體敗名裂,以此時的周顗只能依然與王導保持著距離。

此時在周顗的內心深處,大約只能求王導早日看到自己曾為求護他而寫的奏章吧!除此之外,他實在只能保持沉默了。可惜的是,王導並沒有看到周顗的奏章,於是王導和周顗之間的隔閡,自然只能是越來越大。

後來,王敦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我想讓他們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你看怎麼樣?」王導對此沒有說話,王敦自然明白王導的意思,於是他又說:「如果不讓他們做三司,那就讓他們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對此還不說話。王敦便又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見此,王敦自然明白了王導了意思,換句話說,王導希望周顗去死,但又不能讓人感覺是他王導要殺的。於是王敦便派人抓捕了周顗,然後順便找了個藉口將其處死。

後來,王導在瀏覽以前宮中的奏摺時,終於看到了周顗營救自己的摺子,其中言辭懇切,殷勤備至。王導拿著這封奏摺,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回來之後他對他的兒子哭著說了這樣一句話:「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翻譯一下就是:我雖然怨恨周顗(字伯仁),卻沒有想要殺他的意思;但因為我的怨恨使周顗被人殺死,周顗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但事實上呢,周顗就是被王導殺掉的,因為他一句話就可以讓周顗不死,但他就是一句話也不說,明白著想要周顗死,王敦不過是遵循他的意思行事而已。

相關焦點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一種並非自己親手所為,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是自己間接導致的情況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周伯仁)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認識這名字,大多數人因為那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諺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典故,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什麼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諺語,充滿懊悔與痛心。諺語彰顯的智慧與情感,給後世以深刻的啟迪與思考,如今我們也常會引用此典故來表情達意。「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出處
    ——辛棄疾一則典故「我不殺伯仁」起於權勢之爭,一朝誤會,後悔終生。這句古言幾乎家喻戶曉,卻未有很多人了解它的背景和內涵,也不懂說出這句話的人有多麼的後悔。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出處。典故中的權勢之爭(上)「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後一句為「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實為痛心悔恨至極,而事情卻無迴轉餘地,實在讓人感嘆萬分。句中的「吾」為東晉王家貴族中的王導,而「伯仁」為並不出名的周顗,兩人曾為摯友或是說旗鼓相當的對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尤其是在看影視劇的時候,可能會經常聽到這句話,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典故出自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的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又牽扯到哪些著名的人物。這裡就來具體講一講這個典故背後的故事。這個典故出自東晉時期,而主人公也很著名,就是王導和周顗,兩人在當時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麼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伯仁」,指周顗Zhōu yǐ,字伯仁,兩晉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曾任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誰說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他的原話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可是本不想殺他,可他卻因為我的緣故而被殺,這與我殺得有什麼分別?」那麼這背後的典故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字伯仁的人還真不少,可是這個典故之中的伯仁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他的名字叫周顗,而說出這句話的人歷史上可謂鼎鼎大名,他就是幫助司馬睿重建東晉的東晉名臣王導,而其兄就是發動「王敦之變」的王敦。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伯仁究竟是誰?
    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常常都會聽到這麼一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但是很少人會知道這句諺語的由來。諺語中的「伯仁」其實指的是周顗(yǐ),這位周顗是晉朝的名士大臣,伯仁是他的字。他是安東將軍周浚的兒子,年少成名,人長得丰神俊秀,為人寬厚仁愛。
  •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意義何在?
  •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文:枯木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估計不少人都聽說過,典故出自《晉書·列傳·第三十九·周顗傳》,說此話的是東晉奠基人之一宰相王導,而其中「伯仁」指的是魏晉名士周顗(yǐ)
  • 一天一個成語·伯仁由我而死.著名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來啊,造作啊文:xiaobai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麼?這講述了什麼道理
    人們常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表示自己無意對付某個人,但這個人卻因為自己的原因受到了傷害,這句話的來源在三國之後的晉朝,那麼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王導平時為人還不錯,有個好朋友叫周顗,這個人的字是伯仁。有一天,王導帶人跪在宮門前時,周顗被皇帝召進宮中路過,王導趕緊叫「伯仁,我家這百十來口人仰仗你了」(伯仁,以百口累卿),周顗並沒有理他。進入宮中,周顗給王導講了一大堆的好話,勸誡皇帝不殺王導。
  • 東晉名相王導一家被救,卻殺了恩人——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事情並不是自己有意造成的,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又和自己脫不了干係的情況。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個個典故來自哪裡?裡面提到的"伯仁"。也是當時的一位名士,名叫周顗[yǐ]。周顗也出身名門,他本人則"少有重名,神採秀徹",從祭酒做到了尚書左僕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和伯仁的故事,現代人也在上演
    他邊哭邊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伯仁是誰伯仁,名周顗(yǐ),字「伯仁」。按照慣例,先來追溯一下他的先祖。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3、伯仁與「我」的故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裡面的「我」指的是王導。那麼,周顗和「我」發生了什麼故事?
  • 每日典故 伯仁由我而死
    【出處】 《晉書·周顗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解釋: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這句話的人和伯仁原來是他們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王導說的,伯仁是王導的朋友。有個人跟王導說要不把這個伯仁殺了吧!王導因為對伯仁有誤會就沒有開口維護伯仁,於是伯仁就被殺了。事後王導整理皇宮檔案,發現了伯仁給皇帝的奏摺裡寫的都是維護他幫他的話才知道他一直誤會伯仁,很是後悔的說了這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經典語錄。王導之所以誤會伯仁是因為當時王導所在的王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王敦的人造反,王導怕皇帝責怪,就帶著自己全家三百多口人跪在皇宮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相信他們是忠於皇家的,是不會和那個王敦一起謀反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因為一份檔案……
    如果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憂傷是對過往友情的淡淡追思,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樣的悲鳴就是對曾經故交的莫大悔恨。今天台小檔要說的是東晉大族司空王導和尚書周顗(字伯仁)與一份檔案的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到底被誰害死的?
    ,伯仁卻因我而死」,兒時電視劇中主角們聖母心爆發了,想把一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時,就會這麼說。謝安畫像那麼,王導是怎麼「搞死」伯仁的呢?伯仁到底是誰?已知王導是東晉的大忠臣,對司馬家有恩,那伯仁想必就不是什么正面人物了?恰恰相反,伯仁也是當時的名士。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恩將仇報原因值得深思
    王敦要殺的佞臣叫劉隗,劉隗向晉元帝進言,要誅殺王氏一族,他自己帶兵去滅賊。晉元帝念著王導的功勞,沒有同意。王導聽說了劉隗的進言後大驚,帶了幾十個家族子弟每天去宮門外跪拜請罪。伯仁上朝,王導大喊:「伯仁,我一家百餘口的性命就託付你了!」伯仁只當沒聽見,但是他到了晉元帝面前卻為王導說盡好話,還專門上了為王導開脫罪名的奏章。
  • 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王導不發一言,也能害了好友
    王導雖然沒有參與王敦造反,但由於是親戚關係,他仍怕脫不了瓜葛,在聽說晉元帝準備拿他開刀時,嚇得連忙領著王氏弟子到宮門外跪著待罪。晉元帝聽說後,也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置王氏族人,這其中就有王導的同事和好友,時任尚書僕射的周顗(字伯仁)。正跪的腿發麻的王導一見周顗來上朝,如見了救星一般,也顧不上丞相的顏面了,大聲喊道:"伯仁,我們一家百口性命,都託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