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晉書》,其作者為房玄齡等二十一人,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全書共有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
其中,這七十卷列傳中的三十九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元322年,東晉權臣王敦在荊州起兵作亂,其在建康的弟弟王導因此受到牽連,據說當時晉元帝已經對王導全家動了殺機,嚇得王導只好一大早帶著家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周顗(yǐ)進宮面聖,這位周顗,字伯仁,也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中這位伯仁。
這位周顗一方面和王導是非常好的朋友,另一方面又深受晉元帝的信任,因此王導看到周顗進宮面聖,於是就趕緊向周顗求救,總而言之,希望周顗能夠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說句好話、求個情。
結果出乎王導意料的是,周顗非但沒有對王導表示一句安慰,相反還一副帶理不理的樣子,他頭也不抬地昂首走進宮去。
後來周顗出來時,王導又再次向周顗求救,結果周顗依然沒搭理他,甚至他還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鬥大金印帶在身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遇到危難之時,別人不幫助我們,我們可以理解。但如果自己最好的好朋友也是這樣,那我們肯定會非常生氣的。
從這層意義上,王導對周顗的恨可想而知。
但真實的情況呢,卻是王導誤會了周顗,其實周顗一直在幫助王導,一直在勸皇帝不要殺王導,為此他還給皇帝寫了很多奏章。而周顗之所以在王導向自己求救之時,表現出一副帶理不理的樣子,也實在是有著不得己的苦衷。
當時,王導的哥哥已經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的向帝國都城殺過來,這個時候如果周顗一方面勸皇帝要信任王導,另一方面卻又與王導各種套近乎,那皇帝肯定會認為周顗是一個不值得依賴的小人。
因為,周顗的這種做法,很容易讓皇帝感覺周顗是在自己與王氏家族之間投機,從而對周顗失去信任,甚至還會更想殺死王導。因為類似的原因,面對王導對自己的求救,周顗只能做出一副帶理不理的樣子了。
後來,王敦擊敗了晉元帝的軍隊,成功率軍殺入都城建康,王導由此再次成為大權在握的人物,這個時候周顗的處境就變得尷尬了,因為王導對他充滿了憤恨。
當然,周顗也可以主動去找王導解釋清楚,但周顗卻沒有這樣做,他依然對王導一副帶理不理的樣子。
至於周顗為何這樣做呢?主要是因為他知道如果此時他與王導套近乎,只會更加危險。因為,如果周顗對王導說:「在皇帝要殺你全家之時,我曾竭盡全力幫助過你。不信你看看我曾寫給皇帝的奏章?當時我對你帶理不理,是有著我的苦衷。」
如果周顗敢這樣做,那周顗肯定會死得更慘!因為這只會讓人們認為周顗當時腳踏兩隻船。哪頭大壓哪頭,如果留下這種名聲,恐怕不只是一個死字可以結束,更會弄得自己身體敗名裂,以此時的周顗只能依然與王導保持著距離。
此時在周顗的內心深處,大約只能求王導早日看到自己曾為求護他而寫的奏章吧!除此之外,他實在只能保持沉默了。可惜的是,王導並沒有看到周顗的奏章,於是王導和周顗之間的隔閡,自然只能是越來越大。
後來,王敦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我想讓他們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你看怎麼樣?」王導對此沒有說話,王敦自然明白王導的意思,於是他又說:「如果不讓他們做三司,那就讓他們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對此還不說話。王敦便又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見此,王敦自然明白了王導了意思,換句話說,王導希望周顗去死,但又不能讓人感覺是他王導要殺的。於是王敦便派人抓捕了周顗,然後順便找了個藉口將其處死。
後來,王導在瀏覽以前宮中的奏摺時,終於看到了周顗營救自己的摺子,其中言辭懇切,殷勤備至。王導拿著這封奏摺,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回來之後他對他的兒子哭著說了這樣一句話:「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翻譯一下就是:我雖然怨恨周顗(字伯仁),卻沒有想要殺他的意思;但因為我的怨恨使周顗被人殺死,周顗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但事實上呢,周顗就是被王導殺掉的,因為他一句話就可以讓周顗不死,但他就是一句話也不說,明白著想要周顗死,王敦不過是遵循他的意思行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