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出處

2020-12-22 小邯侃史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

一則典故「我不殺伯仁」起於權勢之爭,一朝誤會,後悔終生。這句古言幾乎家喻戶曉,卻未有很多人了解它的背景和內涵,也不懂說出這句話的人有多麼的後悔。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出處。

典故中的權勢之爭(上)

「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後一句為「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實為痛心悔恨至極,而事情卻無迴轉餘地,實在讓人感嘆萬分。句中的「吾」為東晉王家貴族中的王導,而「伯仁」為並不出名的周顗,兩人曾為摯友或是說旗鼓相當的對手。雖站的朝堂陣營不同,卻因學識相近,為民著想的善良心地也是一樣的。即使所屬陣營開戰,兩人仍敬重彼此的才華與學識,可王導說出如此傷心之話,痛失摯友的故事,起源於司馬睿與王敦的權勢之爭。

自古權勢總免不了血流成河,免不了互相算計。司馬睿早已不滿隻手遮天的王家人,王氏一家人遍布朝臣上下,權傾朝野。站在司馬睿陣營中的人則是周顗,司馬睿漸漸疏遠王家之人,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而王氏陣營中,王導採用忍的計策,而王敦卻咽不下這口氣,而且司馬睿還將周顗安排為荊州刺史,荊州向來王敦的地盤,這不是打他的臉嗎?於是他早已暗暗地將周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兩方一直暗暗較勁,司馬睿一直想要奪回王家手中的兵權。周顗由於被司馬睿重用遭受多次暗殺,但他並未因此而遠離王導,反倒和王導保持良好的關係,他是王家和司馬睿之間的潤滑劑,這也讓兩方和諧存在一段時間,這也使得王敦之亂延後一段時間。然而表面的風平浪靜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矛盾依舊日益加劇,隨著故事的發展,這苦苦維持的平衡終究失衡。

典故中的權勢之爭(下)

王敦一直未起兵造反,主要由於祖逖和周訪兩人,這兩人是當朝老臣,手握重權,王敦一直無法得到二人的支持,所以不敢造次。然而在周訪因病去世,祖逖被司馬睿一系列愚蠢的行為活活氣死後,王敦再無顧忌,領兵叛亂卻失敗了。

王敦之變的失敗,連累王家幾百人的性命東晉王家勢力可十分龐大,若全部處死流放也許朝堂上不剩幾人。如何處理這些人成為司馬睿的一個難題,他召集自己親信一起商量,這就包括周顗。王導當時可謂慌了神,舉家全口上百人的性命就在皇上一念之間,他根本顧不上避嫌,直接在大殿外高聲乞求周顗為自家人開罪,周顗從宮中出來後,他也大聲叫住他想要詢問結果。可這兩次周顗都沒有回答他,這讓他在心裡暗暗記恨著。

周顗在王敦之亂後的舉動,對於王家的不理不睬是最好的保護。伴君如伴虎,他稍不注意就會被司馬睿盯上,懷疑他的忠心。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他多說什麼關於王家的事,為他們脫罪,都是在火上加油,只能避而不見,待事情平復一段時間後再替他們求情。

後王敦再次起兵造反成功,儘管他很想處置司馬睿,但若沒有良好的藉口他不能下手,也無法即位。可殺雞儆猴總要做,他要殺司馬睿手下的寵臣,而這就包括周顗,王敦在詢問王導是否殺周顗時,王導默認了。而在周顗死後不久,王導才發現他的良苦用心,痛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結語

古時的社會從不如現在的穩定,雖表面局勢穩定,實則腥風血雨暗湧。剛剛即位的新皇或是上朝多年的舊皇,從未有一個皇帝會放心自己的皇位,身在高處,享受萬人之上的尊貴榮耀,卻也同時承受著孤獨的冰冷。要分辨話語真心,誰是賢臣,誰是奸佞小人,也要擔心自家兄弟的起兵造反,或是邊疆的隨時爆發的兵亂,成為皇上,一國之君,權勢最高處。

參考資料:《晉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相關焦點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一種並非自己親手所為,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是自己間接導致的情況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什麼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諺語,充滿懊悔與痛心。諺語彰顯的智慧與情感,給後世以深刻的啟迪與思考,如今我們也常會引用此典故來表情達意。「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周伯仁)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認識這名字,大多數人因為那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諺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典故,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伯仁究竟是誰?
    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常常都會聽到這麼一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但是很少人會知道這句諺語的由來。諺語中的「伯仁」其實指的是周顗(yǐ),這位周顗是晉朝的名士大臣,伯仁是他的字。他是安東將軍周浚的兒子,年少成名,人長得丰神俊秀,為人寬厚仁愛。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麼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伯仁」,指周顗Zhōu yǐ,字伯仁,兩晉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曾任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
  • 一天一個成語·伯仁由我而死.著名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伯仁由我而死【成語拼音】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成語釋義】伯仁:晉朝周顗的字。 【成語出處】《晉書·周顗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解釋: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因為一份檔案……
    如果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憂傷是對過往友情的淡淡追思,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樣的悲鳴就是對曾經故交的莫大悔恨。今天台小檔要說的是東晉大族司空王導和尚書周顗(字伯仁)與一份檔案的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這句話的人和伯仁原來是他們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王導說的,伯仁是王導的朋友。有個人跟王導說要不把這個伯仁殺了吧!王導因為對伯仁有誤會就沒有開口維護伯仁,於是伯仁就被殺了。事後王導整理皇宮檔案,發現了伯仁給皇帝的奏摺裡寫的都是維護他幫他的話才知道他一直誤會伯仁,很是後悔的說了這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經典語錄。王導之所以誤會伯仁是因為當時王導所在的王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王敦的人造反,王導怕皇帝責怪,就帶著自己全家三百多口人跪在皇宮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相信他們是忠於皇家的,是不會和那個王敦一起謀反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尤其是在看影視劇的時候,可能會經常聽到這句話,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典故出自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的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又牽扯到哪些著名的人物。這裡就來具體講一講這個典故背後的故事。這個典故出自東晉時期,而主人公也很著名,就是王導和周顗,兩人在當時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文:枯木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估計不少人都聽說過,典故出自《晉書·列傳·第三十九·周顗傳》,說此話的是東晉奠基人之一宰相王導,而其中「伯仁」指的是魏晉名士周顗(yǐ)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麼?這講述了什麼道理
    人們常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表示自己無意對付某個人,但這個人卻因為自己的原因受到了傷害,這句話的來源在三國之後的晉朝,那麼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王導平時為人還不錯,有個好朋友叫周顗,這個人的字是伯仁。有一天,王導帶人跪在宮門前時,周顗被皇帝召進宮中路過,王導趕緊叫「伯仁,我家這百十來口人仰仗你了」(伯仁,以百口累卿),周顗並沒有理他。進入宮中,周顗給王導講了一大堆的好話,勸誡皇帝不殺王導。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到底被誰害死的?
    ,伯仁卻因我而死」,兒時電視劇中主角們聖母心爆發了,想把一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時,就會這麼說。伯仁說:「我幹啥拋棄眼前的偉大人物不效仿,而去前面那麼遠找偶像啊?」好嘛,倆人完全就是鐵哥們互相傷害、互相欣賞的模式。但,王導的堂兄王敦就不這樣了。
  • 東晉名相王導一家被救,卻殺了恩人——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事情並不是自己有意造成的,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又和自己脫不了干係的情況。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個個典故來自哪裡?意思是:王導趕緊叫道:"伯仁,我家這百十來口人仰仗你了。"希望對方能幫他求情。但是周顗並沒有理他。進入宮中,周顗卻幫王導講了一大堆的好話,勸誡皇帝不殺王導。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和伯仁的故事,現代人也在上演
    他邊哭邊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伯仁是誰伯仁,名周顗(yǐ),字「伯仁」。按照慣例,先來追溯一下他的先祖。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3、伯仁與「我」的故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裡面的「我」指的是王導。那麼,周顗和「我」發生了什麼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恩將仇報原因值得深思
    王敦要殺的佞臣叫劉隗,劉隗向晉元帝進言,要誅殺王氏一族,他自己帶兵去滅賊。晉元帝念著王導的功勞,沒有同意。王導聽說了劉隗的進言後大驚,帶了幾十個家族子弟每天去宮門外跪拜請罪。伯仁上朝,王導大喊:「伯仁,我一家百餘口的性命就託付你了!」伯仁只當沒聽見,但是他到了晉元帝面前卻為王導說盡好話,還專門上了為王導開脫罪名的奏章。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典故背後有何故事?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周顗(yǐ)進宮面聖,這位周顗,字伯仁,也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中這位伯仁。因為,如果周顗對王導說:「在皇帝要殺你全家之時,我曾竭盡全力幫助過你。不信你看看我曾寫給皇帝的奏章?當時我對你帶理不理,是有著我的苦衷。」如果周顗敢這樣做,那周顗肯定會死得更慘!因為這只會讓人們認為周顗當時腳踏兩隻船。哪頭大壓哪頭,如果留下這種名聲,恐怕不只是一個死字可以結束,更會弄得自己身體敗名裂,以此時的周顗只能依然與王導保持著距離。
  • 每日典故 伯仁由我而死
    【出處】 《晉書·周顗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解釋: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誰說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他的原話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可是本不想殺他,可他卻因為我的緣故而被殺,這與我殺得有什麼分別?」那麼這背後的典故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字伯仁的人還真不少,可是這個典故之中的伯仁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他的名字叫周顗,而說出這句話的人歷史上可謂鼎鼎大名,他就是幫助司馬睿重建東晉的東晉名臣王導,而其兄就是發動「王敦之變」的王敦。
  •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意義何在?
  • 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王導不發一言,也能害了好友
    王導雖然沒有參與王敦造反,但由於是親戚關係,他仍怕脫不了瓜葛,在聽說晉元帝準備拿他開刀時,嚇得連忙領著王氏弟子到宮門外跪著待罪。晉元帝聽說後,也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置王氏族人,這其中就有王導的同事和好友,時任尚書僕射的周顗(字伯仁)。正跪的腿發麻的王導一見周顗來上朝,如見了救星一般,也顧不上丞相的顏面了,大聲喊道:"伯仁,我們一家百口性命,都託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