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仁)
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
認識這名字,大多數人因為那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這諺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典故,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這是周伯仁和王導之間的一段故事。
王導是晉朝文官,能力卓越,深得司馬睿認可。他有一個堂弟,是個武將,叫王敦,此人弓馬嫻熟,殺伐果斷,常帶大軍徵戰在外。這兩人一裡一外,對晉元帝司馬睿幫助很大。
由於王氏兄弟太過優秀,所以,在整體朝政穩定後,司馬睿開始收拾「王氏兄弟」,其具體措施就是消權。王導沒事,能想得通,而王敦不幹了,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這是要「造反」了。
這太危險了,一不小心,堂弟的所為就會要了全家人的性命,無奈的王導率領全家,跪到宮門前,申明那是王敦所為,和自己無關。司馬睿半信半疑。王導知道,自己一家老少,隨時可能會為此殞命。於是,就拜託朋友周伯仁幫忙說情。
周伯仁沒有答應就進了宮,王導很失望,他不知道的是,伯仁冒著風險,百般請求司馬睿,別殺王導一家。司馬睿給了伯仁面子。
回到家後,周伯仁害怕晉元帝司馬睿反悔,連夜寫了一個摺子,內容翔實,言辭懇切,再次替王導求情,並希望能保留王導的職位。
王導一家是獲救了,而不久後王敦卻打了進來,劉隗跑了,王敦自封丞相,大權在握。對於周伯仁,王敦想要重用,向王導徵詢意見時,王導一言不發,看來,這傢伙坑過自己堂哥。於是,王敦就處死了周伯仁,整個過程王導沒有阻攔。
後來,在收拾宮殿檔案的時候,王導發現了周伯仁給皇帝上的表,這完全震撼了王導,冤枉了如此幫自己的一個人,王導仰天低嚎: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從此,這句話傳播了出去,直到現在。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帶來的啟示很明顯,歷史故事中,是王導負了周伯仁。但,這個悲傷的故事卻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一是,不要輕易下結論,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像老話所說,天天和你吃肉喝酒,對你喜笑顏開的人,不見得就是你的真朋友。而那些看似冷峻,看似無情的人,未必就是你的敵人。是敵是友,在關鍵時刻,在你受難之時,才會展現不同的風格,和做人的態度。
有時候,對你笑得越歡的人,也有可能是對你越無情的人。最好看的蘑菇就是有毒的,最好看的女人未必有顆善良的心。
二是,做了好事要留名,不要以為別人會遲早知道。有時候,你在背後做出了巨大的付出,而當事人卻毫不知情。就這一點不知情,會讓他在關鍵時刻,做出最錯誤的判斷,最後反過來害了你。
也許,你會說,不管如何,你做的事當事人終究會知道。但,你的「不留名」會讓他誤會,可能會在一次升職上,給你投了反對票。或在領導和同事前,不公正評論了你,這會讓你受損多多。或在背後,損傷了你的人脈。
總之,做好事不留名,好像是君子所為,但你不說,別人可能會誤解了你,會把你當了小人,那樣你就虧大了。
每個人的人生,要儘可能地控制好,不要再出現「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悲劇。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