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2021-01-20 世界通史


(周伯仁)

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

認識這名字,大多數人因為那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這諺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典故,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這是周伯仁和王導之間的一段故事。

王導是晉朝文官,能力卓越,深得司馬睿認可。他有一個堂弟,是個武將,叫王敦,此人弓馬嫻熟,殺伐果斷,常帶大軍徵戰在外。這兩人一裡一外,對晉元帝司馬睿幫助很大。

由於王氏兄弟太過優秀,所以,在整體朝政穩定後,司馬睿開始收拾「王氏兄弟」,其具體措施就是消權。王導沒事,能想得通,而王敦不幹了,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這是要「造反」了。


這太危險了,一不小心,堂弟的所為就會要了全家人的性命,無奈的王導率領全家,跪到宮門前,申明那是王敦所為,和自己無關。司馬睿半信半疑。王導知道,自己一家老少,隨時可能會為此殞命。於是,就拜託朋友周伯仁幫忙說情。

周伯仁沒有答應就進了宮,王導很失望,他不知道的是,伯仁冒著風險,百般請求司馬睿,別殺王導一家。司馬睿給了伯仁面子。

回到家後,周伯仁害怕晉元帝司馬睿反悔,連夜寫了一個摺子,內容翔實,言辭懇切,再次替王導求情,並希望能保留王導的職位。

王導一家是獲救了,而不久後王敦卻打了進來,劉隗跑了,王敦自封丞相,大權在握。對於周伯仁,王敦想要重用,向王導徵詢意見時,王導一言不發,看來,這傢伙坑過自己堂哥。於是,王敦就處死了周伯仁,整個過程王導沒有阻攔。

後來,在收拾宮殿檔案的時候,王導發現了周伯仁給皇帝上的表,這完全震撼了王導,冤枉了如此幫自己的一個人,王導仰天低嚎: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從此,這句話傳播了出去,直到現在。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帶來的啟示


很明顯,歷史故事中,是王導負了周伯仁。但,這個悲傷的故事卻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一是,不要輕易下結論,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像老話所說,天天和你吃肉喝酒,對你喜笑顏開的人,不見得就是你的真朋友。而那些看似冷峻,看似無情的人,未必就是你的敵人。是敵是友,在關鍵時刻,在你受難之時,才會展現不同的風格,和做人的態度。

有時候,對你笑得越歡的人,也有可能是對你越無情的人。最好看的蘑菇就是有毒的,最好看的女人未必有顆善良的心。


二是,做了好事要留名,不要以為別人會遲早知道。有時候,你在背後做出了巨大的付出,而當事人卻毫不知情。就這一點不知情,會讓他在關鍵時刻,做出最錯誤的判斷,最後反過來害了你。

也許,你會說,不管如何,你做的事當事人終究會知道。但,你的「不留名」會讓他誤會,可能會在一次升職上,給你投了反對票。或在領導和同事前,不公正評論了你,這會讓你受損多多。或在背後,損傷了你的人脈。

總之,做好事不留名,好像是君子所為,但你不說,別人可能會誤解了你,會把你當了小人,那樣你就虧大了。


每個人的人生,要儘可能地控制好,不要再出現「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悲劇。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什麼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諺語,充滿懊悔與痛心。諺語彰顯的智慧與情感,給後世以深刻的啟迪與思考,如今我們也常會引用此典故來表情達意。「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1、首先,理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人物為幫助理解,我們來看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中「的「我」和「伯仁」分別指誰?兩個人物關係之間出現了什麼樣的嫌隙?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一種並非自己親手所為,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是自己間接導致的情況
  •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出處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一則典故「我不殺伯仁」起於權勢之爭,一朝誤會,後悔終生。這句古言幾乎家喻戶曉,卻未有很多人了解它的背景和內涵,也不懂說出這句話的人有多麼的後悔。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出處。典故中的權勢之爭(上)「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後一句為「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實為痛心悔恨至極,而事情卻無迴轉餘地,實在讓人感嘆萬分。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尤其是在看影視劇的時候,可能會經常聽到這句話,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典故出自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的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又牽扯到哪些著名的人物。這裡就來具體講一講這個典故背後的故事。這個典故出自東晉時期,而主人公也很著名,就是王導和周顗,兩人在當時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伯仁究竟是誰?
    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常常都會聽到這麼一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但是很少人會知道這句諺語的由來。諺語中的「伯仁」其實指的是周顗(yǐ),這位周顗是晉朝的名士大臣,伯仁是他的字。他是安東將軍周浚的兒子,年少成名,人長得丰神俊秀,為人寬厚仁愛。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麼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伯仁」,指周顗Zhōu yǐ,字伯仁,兩晉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曾任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典故背後有何故事?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周顗(yǐ)進宮面聖,這位周顗,字伯仁,也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中這位伯仁。當時,王導的哥哥已經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的向帝國都城殺過來,這個時候如果周顗一方面勸皇帝要信任王導,另一方面卻又與王導各種套近乎,那皇帝肯定會認為周顗是一個不值得依賴的小人。因為,周顗的這種做法,很容易讓皇帝感覺周顗是在自己與王氏家族之間投機,從而對周顗失去信任,甚至還會更想殺死王導。
  • 一天一個成語·伯仁由我而死.著名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成語出處】《晉書·周顗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解釋: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意義何在?
  • 東晉名相王導一家被救,卻殺了恩人——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事情並不是自己有意造成的,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又和自己脫不了干係的情況。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個個典故來自哪裡?裡面的我是誰?裡面的伯仁又是誰呢?這個事件發生在晉朝,裡面的"我"則是東晉著名的政治家——王導,其出身於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輔佐琅琊王司馬睿當了東晉的開國之君。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麼?這講述了什麼道理
    人們常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表示自己無意對付某個人,但這個人卻因為自己的原因受到了傷害,這句話的來源在三國之後的晉朝,那麼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王導平時為人還不錯,有個好朋友叫周顗,這個人的字是伯仁。有一天,王導帶人跪在宮門前時,周顗被皇帝召進宮中路過,王導趕緊叫「伯仁,我家這百十來口人仰仗你了」(伯仁,以百口累卿),周顗並沒有理他。進入宮中,周顗給王導講了一大堆的好話,勸誡皇帝不殺王導。
  •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文:枯木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估計不少人都聽說過,典故出自《晉書·列傳·第三十九·周顗傳》,說此話的是東晉奠基人之一宰相王導,而其中「伯仁」指的是魏晉名士周顗(yǐ)
  • 每日典故 伯仁由我而死
    【出處】 《晉書·周顗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解釋: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到底被誰害死的?
    ,伯仁卻因我而死」,兒時電視劇中主角們聖母心爆發了,想把一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時,就會這麼說。伯仁很知道自己的缺點,連忙寫信推辭:這個真幹不了,謝謝!結果,司馬睿的聘任書又下來了,說:老兄你謙虛啥,太子也聰明,該學的差不多都學了,讓他跟著你也不指望你教他什麼,所謂近朱者赤,他只要跟著你混,自然思想道德也就上來了,你就是活體行為準則啊。話說回來,伯仁和王導都在晉元帝朝工作,是同事關係,倆人私下其實關係是很不錯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誰說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他的原話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可是本不想殺他,可他卻因為我的緣故而被殺,這與我殺得有什麼分別?」那麼這背後的典故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字伯仁的人還真不少,可是這個典故之中的伯仁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他的名字叫周顗,而說出這句話的人歷史上可謂鼎鼎大名,他就是幫助司馬睿重建東晉的東晉名臣王導,而其兄就是發動「王敦之變」的王敦。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這句話的人和伯仁原來是他們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王導說的,伯仁是王導的朋友。有個人跟王導說要不把這個伯仁殺了吧!王導因為對伯仁有誤會就沒有開口維護伯仁,於是伯仁就被殺了。事後王導整理皇宮檔案,發現了伯仁給皇帝的奏摺裡寫的都是維護他幫他的話才知道他一直誤會伯仁,很是後悔的說了這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經典語錄。王導之所以誤會伯仁是因為當時王導所在的王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王敦的人造反,王導怕皇帝責怪,就帶著自己全家三百多口人跪在皇宮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相信他們是忠於皇家的,是不會和那個王敦一起謀反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因為一份檔案……
    如果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憂傷是對過往友情的淡淡追思,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樣的悲鳴就是對曾經故交的莫大悔恨。今天台小檔要說的是東晉大族司空王導和尚書周顗(字伯仁)與一份檔案的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和伯仁的故事,現代人也在上演
    他邊哭邊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伯仁是誰伯仁,名周顗(yǐ),字「伯仁」。按照慣例,先來追溯一下他的先祖。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3、伯仁與「我」的故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裡面的「我」指的是王導。那麼,周顗和「我」發生了什麼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恩將仇報原因值得深思
    王敦要殺的佞臣叫劉隗,劉隗向晉元帝進言,要誅殺王氏一族,他自己帶兵去滅賊。晉元帝念著王導的功勞,沒有同意。王導聽說了劉隗的進言後大驚,帶了幾十個家族子弟每天去宮門外跪拜請罪。伯仁上朝,王導大喊:「伯仁,我一家百餘口的性命就託付你了!」伯仁只當沒聽見,但是他到了晉元帝面前卻為王導說盡好話,還專門上了為王導開脫罪名的奏章。
  • 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王導不發一言,也能害了好友
    王導雖然沒有參與王敦造反,但由於是親戚關係,他仍怕脫不了瓜葛,在聽說晉元帝準備拿他開刀時,嚇得連忙領著王氏弟子到宮門外跪著待罪。晉元帝聽說後,也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置王氏族人,這其中就有王導的同事和好友,時任尚書僕射的周顗(字伯仁)。正跪的腿發麻的王導一見周顗來上朝,如見了救星一般,也顧不上丞相的顏面了,大聲喊道:"伯仁,我們一家百口性命,都託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