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睿在建康即位後,長期依賴琅琊王家治理國家,以致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後來為了收回皇帝的權力,晉元帝司馬睿在謀臣的建議下,逐漸限制王家勢力。這種舉動引起了大將軍王敦的不滿,就從荊州起兵,以清君側的名義,帶兵進攻東晉都城建康。
當時王敦的的堂弟王導,還在朝中為丞相,晉元帝害怕他們裡應外合,就與身邊近臣劉隗等人商議如何處置在京城內的王氏家族。王導雖然沒有參與王敦造反,但由於是親戚關係,他仍怕脫不了瓜葛,在聽說晉元帝準備拿他開刀時,嚇得連忙領著王氏弟子到宮門外跪著待罪。
晉元帝聽說後,也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置王氏族人,這其中就有王導的同事和好友,時任尚書僕射的周顗(字伯仁)。正跪的腿發麻的王導一見周顗來上朝,如見了救星一般,也顧不上丞相的顏面了,大聲喊道:"伯仁,我們一家百口性命,都託給你了!"
誰知那平日可以酒後枕腿睡覺的朋友周伯仁,連眼也沒抬就過去了。更可氣的是,宮中出來的這位周老弟,從身邊走過時,還趾高氣揚地說:"今年一定要殺死這些賊人!再立大功!「
王導看他那副六親不認的樣子,心中那個氣呀!沒法說。好在他平時為人寬厚,性格平和,倒也沒再說什麼。
其實周顗當日入朝時,力排眾議,堅持說王導忠誠,與王敦毫無關係,不應治罪。他歸家後,又連連上奏晉元帝,為王導說了許多好話,才使王家一族得以保全。
但這些內幕,以王導的待罪之身,在當時是毫不知情的。後來堂兄王敦攻入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權,在如何處理朝中反對過自己的王公大臣時,問王導:"周顗是全國很有名望的人,可以重用吧?"王導默不作聲。王敦又問:"如不能重用,就讓他任一般的職務吧?"王導還不吭聲。王敦急了,又說:"像他們這樣人,如不能被我們所用,就只能殺掉了!"王導仍是不說話。
看王導不置可否,王敦就視為默許,就準備清除異己。這位蜂目豺聲的王大將軍,曾在石崇家宴上堅持不喝酒,即使石崇連殺了三位勸酒的美人,他仍面不改色地說,他殺自家人,與我何幹?像這樣鐵石心腸的人,又在軍中南徵北戰了幾十年,一旦出手,就會腥風血雨,後來果然殺了一大批反對過他的朝臣,其中就有周顗(伯仁)。
王敦叛亂被平定後,王導仍任丞相,一次在整理前時的奏摺時,發現了多篇周顗為救自已所寫的摺子,詞語真誠,情深意切,直把王導看得痛哭流涕,回家對子弟們說:"雖然我沒殺伯仁,但伯仁是因我而死,冥冥之中,負此良友啊!」
後世常引用"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來表達自己對一些人和事的愧疚和遺憾,但也非常不理解這兩個好友的所作所為。周顗既有心救友,何必再如此做態?王導雖恨在胸,卻也沒火上澆油。這兩個人的行為,都與本意相違,所以得到的結果,也都是他們沒有料到的。
或許,周顗欲救王導,卻又想掩人耳目,才會有那樣表現的?王導惱恨周顗,但沒想到他真的被殺,才會一言不發的?
一千多年前發生的事,我們已無從了解真相,但這個故事直到如今,仍然會讓我們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