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繪製供養菩薩最多的朝代是西夏時期。供養菩薩,中修行層次低於脅侍菩薩,為佛陀和弘揚佛法作供養的菩薩。佛教裡把供養分為三種:一是利供養,即香花、香火、燈明、飲食、資財的供養。二是敬供養,即禮敬、朝拜、讚美、歌頌的供養。三是行供養,即敬奉三寶,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養。又稱為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供養菩薩實際上為佛陀和宣揚佛法服務的菩薩。
西夏王朝統治河西敦煌地區近二百年,但在莫高窟新建的洞窟卻很少,絕大多數是利用前代的舊洞窟進行重修重繪。經西夏王朝重修重繪的洞窟70餘個。這些重修重繪的洞窟塗壁抹掉了前代的壁畫。重繪的壁畫題材貧乏,內容單一,大型經變畫很少。有不少洞窟多是整窟的畫千佛圖案,團花圖案,赴會菩薩,聽法菩薩,供養菩薩。
供養菩薩常畫在佛座下面或脅侍菩薩、佛弟子的兩邊。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眾多。如奏樂菩薩、歌舞菩薩、獻花菩薩、敬香菩薩、燃燈菩薩、跪拜菩薩、持經菩薩、赴會菩薩、聽法菩薩、思維菩薩,禪定菩薩等都可以說是供養菩薩。供養菩薩不像脅侍菩薩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規定,畫家們可以任意創造,所以供養菩薩的形態比脅侍菩薩多,數量也比脅侍菩薩大。
這些洞窟的大致布局是窟頂和平棋頂繪千佛和團花圖案,四壁上層繪小型赴會菩薩和聽法菩薩,下層繪與人體等高的大型供養菩薩。赴會菩薩和聽法菩薩其實也是供養菩薩,它們是以護法禮敬做供養的菩薩。人們為了從姿態上區分,才稱為赴會菩薩和聽法菩薩。據統計,莫高窟西夏時期洞窟中的供養菩薩最少數以萬計。
最能代表西夏洞窟布局和供養菩薩風格特點的是第328窟的整窟壁畫。第328窟始建於盛唐,除西壁內所保存的塑像和壁畫是唐代原作,其餘全是西夏佔領敦煌後抹壁重繪的。窟頂藻井為交杵蓮花井心,四披繪棋格團花。四壁除畫小型說法圖和經變畫,其餘幾乎全畫赴會、聽法、供養菩薩。這些供養菩薩如同莫高窟的其它千佛一樣,造型大同小異,千人一面,動態缺乏變化,神情相似呆板,缺乏藝術感染力。
畫於此窟東壁兩側與人體等高的八身供養菩薩是西夏時期的優秀之作。菩薩頭頂皆有寶珠彩鈴華蓋,花環形頭光,束高髮髻,戴寶珠冠,臉為蛋形,修眉細眼,稜鼻厚唇,披天衣,系長裙,露前胸,飾以項鍊瓔珞,臂釧手鐲,跣足腳踩大蓮花。有的捧花盤,有的持蓮,有的雙手合十,有的叉手上下做供養狀,神態沉靜肅穆,其畫風與宋代一脈相承,以線描造型,以色彩填飾。多用青、綠、白、紅四色,色彩對比強烈,繪工尤為細緻,至今保存如新。
西夏是党項族佔領統治敦煌時期,長達近二百年,由於統治者都信奉佛教,雖然沒有中斷敦煌莫高窟藝術,但是以漢民信奉的大乘顯宗佛教壁畫藝術已經衰敗,而佛教密宗壁畫藝術在此時期卻得到了發展,並且達到了最高水平。密宗菩薩中繪製最多、形象最豐富的是《千手千眼觀音》。據統計,僅莫高窟492個洞窟中,歷代繪製的《千手千眼觀音》共40幅。其代表作品如榆窟第1窟西夏《千手千眼觀音》和莫高窟第3窟元代《千手千眼觀音》。(周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