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

2020-12-14 李時針的時針

導言:《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

《大秦賦》開篇便是以酣暢淋漓的戰爭場景拉開了整部劇的帷幕,秦軍在王齕的帶領下,向趙國的都城邯鄲發起攻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邯鄲之戰」。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的後續,是秦昭襄王對趙國發動的滅國之戰。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秦昭襄王畢生都在致力於東出,他渴望在利用自己為數不多的時日,儘可能推動一統天下的進度。王齕率領秦國士兵,在邯鄲城外久攻不下,趙國將士士氣如虹,加之魏國、楚國等軍隊前來支援,秦軍大敗而歸。

我一直在期待,戰勝白起出現,但一直到秦昭襄王去世,也沒有再出現白起的身影。我起初有些失落,我還是很喜歡再看到白起一眼,後來一想,白起再出現,無非是將英雄落寞再重現一遍,帶給我們的只有再一次的傷感,除此之外,並無其他。

在之後的劇情中,廉頗、李牧、王翦悉數登場亮相,白起則成為了我們心中永遠的回憶。

白起,何許人也?

公元295年,秦國為實現東出的夢想,推行軍功制,從底層選拔軍事人才。時代必然會塑造出英雄,白起便是踏足時代風口的那一個。白起出身卑微,從戰國那個注重出身與血緣的時代,要想翻身,談何容易。軍功制給了白起機會,而他也憑藉著自己出色的發揮,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白起以三次戰役,成功封神,正式坐上了戰勝的位子。

伊闕之戰公元293年,白起時年20歲,在魏冉的舉薦下,擔任主將,率軍攻打韓國與魏國。山東六國軍隊經常合縱對戰秦國,一直無法取得突破的原因便是他們在作戰時總是躲躲閃閃,不見兔子不撒鷹。白起正是利用這一點,以少量的兵力牽制軍力較弱的韓軍,以主力軍隊猛攻魏軍。

魏軍倉促中被秦軍打蒙了,倉皇敗退。韓軍一看魏軍敗退,早已無迎戰之心,倉皇中暴露了側翼,遭到秦軍的夾擊,最終大敗而回。白起以一敵二,全殲韓魏聯軍24萬,最終韓魏兩國割地求和,白起邁出了戰勝的第一步。

伐楚之戰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楚國國王經歷了被白起支配的恐懼。白起初次攻打楚國,便奪取了楚國從秦國手中割走的上庸之地,楚國不得已向秦國求和。戰國就是這樣,打打和和,楚國之後好了傷疤忘了痛,再次「調皮」,於是白起在第二年率兵二次攻打楚國。

這次白起不單單攻佔楚國的城池,連楚王的祖墳都差點被白起燒毀。這件事成為了楚國國王心中永遠的痛。秦國攻打趙國,毛遂出使楚國,楚王不肯出兵救趙國,當時毛遂便指著楚王的鼻子,將當年白起攻其都城,毀其祖墳的事說出來,才說動了楚王。楚王對於白起的恐懼深入到骨髓中。

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白起一戰封神,長平之戰也算是為白起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句號。趙國無端接受了韓國的上黨郡,秦國攻打韓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勝利果實竟然被趙國搶走,秦昭襄王於是命令王齕率軍攻打趙國。

趙國派廉頗率軍迎敵,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廉頗由攻轉守,在長平與王齕率領的秦軍對峙起來。這一打便是兩年多。

戰爭不僅僅是對雙方戰鬥力的比拼,雙方的戰鬥意志,雙方的綜合國力都是影響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趙國在這一方面處於劣勢,他們對戰爭盲目樂觀,他們綜合國力弱於秦國。雖然秦國屬於勞師遠徵的一方,但秦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壓得趙國喘不過氣來。

沒有經歷過惡戰的趙孝成王再也無法承受長時間對戰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他迫切的希望想要結束這場戰爭。他派上了少年派的將軍趙括代替廉頗,指揮長平守軍。而秦軍這邊則是換上了武安君白起。

戰爭很殘酷,秦軍取得了勝利,白起一戰坑殺45萬趙軍士兵,震驚天下。與之對戰的趙括僅僅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美名」,便匆匆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白起憑藉數次大戰,死在白起手下的六國士兵達到百萬之眾,因此白起也有著「殺神」之稱。

白起為何沒有在邯鄲之戰後出現

很直白的答案,那便是白起去世了。長平之戰後,白起便給秦昭襄王上書請求一鼓作氣拿下邯鄲。但範雎擔心白起功勞過大,在地位上超過他,又恰逢趙國派遣使者向他承諾割地止戈,範雎順坡下驢,說服秦昭襄王放棄了攻打邯鄲的想法。

秦昭襄王一年後又決心攻打趙國,白起認為時機早已過去,並且上書對秦王說:「長平之戰未能一舉滅趙,現趙王早已從長平之戰的失落中走出,而山東其餘五國也不會對其坐視不理,此時攻打趙國,已然毫無勝算」。

無奈之下,秦昭襄王派王齕率軍出兵,便是我們開篇看到的那個景象。邯鄲之戰遲遲無法取得進展,秦昭襄王再次請白起掛帥出徵,白起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他之前說過,攻打邯鄲必敗,他聽從王命,掛帥出徵,打敗了秦王會認為他有意為之。打勝了就將他之前的分析踢了個粉碎,也是欺君之罪,並且還會壞掉白起的一世英名。

於是無論秦王怎麼說,他都堅持不去。範雎小人又在秦王邊煽風點火,秦昭襄王盛怒之下,賜死了白起。

後記

白起一生轟轟烈烈,晚景未免有些悽涼。而這也是諸多白起粉絲不願意再回顧的場景。在《大秦賦》中,邯鄲之戰激戰正酣,此時的白起並未有新的建樹,單純將秦昭襄王賜死白起拉出來展現,未免有失偏頗。

於是,與其展現白起之死,為秦昭襄王拉仇恨,倒不如將這帝王家無情的一面徹底拋諸腦後,這或許讓人更舒服一些。

#白起#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對於《大秦賦》來說,歷史背景是戰國後期,也即秦國正在和山東六國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成為《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人物。提到戰國歷史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分別是秦國的王翦、白起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在《大秦賦》中,王翦、廉頗、李牧這三位名將,都有不同程度的戲份。
  • 戰國四大名將《大秦賦》中出現仨,最厲害的卻沒出場,編劇有心了
    《大秦賦》用一幀幀波瀾壯闊的畫面給觀眾呈現了戰國末年的風雲歷史。在劇中,秦昭襄王嬴稷雖然年邁,但餘威仍在;臉上帶疤的秦國大將王齕第一次出場非常拉風。王齕出場後,筆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國戰將的出場,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還是沒有出現,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後面的劇情裡,廉頗、王翦、李牧都有出場,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3個,卻唯獨沒有最厲害的那位——白起。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呢?一、廉頗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大秦賦》:戰國為何人才輩出?一句「先生教我」說明了一切
    《大秦帝國》【《大秦賦》:戰國為何人才輩出?高評分源於《大秦賦》展現出來的高製作水準,恢宏的氣勢格局,渾厚的歷史質感,還有一眾優秀演員的精彩演繹。而且,《大秦賦》的收視並不太高,真正用心收看的自然都是那些從前三部開始就一直喜歡《大秦帝國》的忠實觀眾,或者原著小說的讀者。
  •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與戰國各有兩位,其他五國為何榜上無名?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與李牧。其中,白起與廉頗是秦國將領,廉頗與李牧是趙國將領。要知道,戰國七雄可是七個國家,分別是秦齊楚魏燕趙韓,為何其他五個國家沒有名將上榜?對此,趣評分析出了三點原因:首先,越到戰國後期,戰爭規模越大,而秦國與趙國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名將都是便隨著戰爭出現;其次,秦國是戰國後期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最後,趙國不僅僅面對秦國的進攻,還要抵禦北方匈奴人。首先,戰國後期戰爭規模更大,秦國與趙國是主要競爭對手。
  • 《大秦賦》中被遺忘的名將,第一集就出場,但只有幾秒鐘的鏡頭
    大型歷史劇《大秦賦》自上線以來,口碑不一,但從場景、道具方面來看,這部劇還是值得一贊的。據悉,劇組先後搭建了1000多個不同的場景,試圖為觀眾展現最貼近史實的畫面。在《大秦賦》第一集中,趙國城牆上站著一位老將軍,此人指揮趙國將士抵禦秦將王齕的進攻,頗有老當益壯之感。
  • 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一直都被人想當然地認為是戰國四大名將,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司馬遷排的,後來我發現司馬遷好像從來沒有過這種提法,於是我翻開《史記》,打算從中找到關於他們四個人   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 ...賦的是什麼|大秦賦|秦國|大秦帝國之崛起|戰國|大秦|歷史劇
    《大秦賦》賦的是什麼《工人日報》(2020-12-20 04版) 劉兵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 大秦賦真是寶藏劇組,出演過四大名著的演員齊聚,你認出了幾個?
    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共同出演的《大秦賦》播出後,觀眾褒貶不一。該劇演員陣容強大,眾多實力派戲骨的加盟無疑為這部劇增色不少。同時,很哥還驚喜地發現在《大秦賦》中有很多演員曾出演過四大名著,讓我們一起看看都有誰,你認出了幾個?
  • 《羋月傳》和《大秦賦》都有春申君的出現,那麼哪個更貼合歷史?
    這是《大秦賦》裡面,跟著西周君攻秦時的春申君,倒是看起來比《羋月傳》裡面的黃歇老了點,可是捋一下這個年齡差,可就不得了了。哪個春申君比較靠譜呢?毫無疑問還是《大秦賦》靠譜一些,畢竟《大秦賦》是大型古裝歷史劇,而《羋月傳》更多的還是局限在古裝劇的範疇裡了。
  • 《大秦賦》:娼妓出身,害死名將李牧,趙偃為何如此寵幸趙倡後?
    最近正在熱播的《大秦賦》,是一部集合了宮鬥、權謀、戰爭等元素的歷史正劇。該作品以秦王嬴政為主視角,向觀眾展現了戰國末期,秦國一掃六合,逐鹿中原的宏觀場面。可一開始,秦國也並非處處順利。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間,便有五國聯合伐秦。嬴政父親秦莊襄王在時,也時常遭到趙國、楚國等勁敵夾擊。
  • 《大秦賦》中的王翦,不僅用兵如神,而且是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韓信前言古代帝王們常常會發出「三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嘆,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朝堂之上都是忠誠良將,但是一旦有才之士們有所建樹,帝王們又會擔憂自己的臣子會功高震主。因此,古往今來,名將能臣們因為受到君主猜忌而不得善終的例子數不勝數。
  • 《大秦帝國》、《大秦賦》中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他是個魔鬼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在杜甫【入衡州】詩中,有這樣的詩句:「門闌蘇生在,勇銳白起強」。這是杜甫為了推崇他的老友蘇渙而作的詩。他把蘇渙比作戰國縱橫家張儀和戰神白起,這估計是朋友之間的互相戴高帽子。我們知道蘇渙也沒有那麼大的本事,他只是少為遊俠、中年進士,對杜甫讚賞有加的一個退休官員。
  • 《大秦賦》中的四位秦國將領:立下戰功,卻被人們忽略!
    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當然,對於這幾位將領來說,本來就在歷史上具有相對較高的知名度。與此相對應的是,一些本來容易被人忽略的秦國將領,也出現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了。其中,就以下四位秦國將領,都為秦國立下戰功,卻被人們所忽略。
  • 《大秦賦》:趙國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作沒的?
    大秦賦 趙國朝堂熱播劇《大秦賦》中,對於秦國敵人的刻畫,挑頭的為趙國。趙王偃、寵臣郭開、趙後娼女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觀眾認為就是因為這些人,才導致趙國的亡國危機。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直到戰國中後期,趙國出現了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就是趙武靈王趙雍。
  • 大秦賦:忠君愛國、慘死刀下——戰國四大公子之春申君黃歇
    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趙國平原君趙勝(大秦賦:尊賢重士、尊君安國——戰國四公子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春申君黃歇、平原君趙勝與西君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熊完拜春申君黃歇為楚國令尹(即丞相),並賜給淮北十二縣的封地,並且賜予輔國特權,事事以春申君的意見為主(電視劇《大秦賦》中,楚考烈王每遇大事總會問道
  • 《大秦賦》之趙悼襄王:趕走名將廉頗,卻也不是一無是處!
    在電視劇《大秦賦》中,趙悼襄王即位,還是頗費周折的,也即離不開郭開的謀劃。不過,在《史記》等史料中,則沒有相關的記載。換而言之,這應該是《大秦賦》的改編和演繹。趙悼襄王剛剛即位的時候,趙國將領廉頗擔任代理相國之職,率軍攻打並奪取魏國的繁陽。趙悼襄王派武襄君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因此憤怒,攻擊樂乘,樂乘離職逃走,廉頗便逃奔到魏國的都城大梁。
  • 「大秦賦」中戰國四名將:他是唯一的智者
    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六國統一的過程中,能夠善始善終的將軍鳳毛麟角。【王翦】作為戰國四名將之一,能夠獨善其身,激流勇退是非常難得的,可見他是一個智者。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及【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重新溫習那段歷史,劇中其他三位戰國名將:白起自刎而亡,李牧因反間計而被殺。廉頗因趙王罷相,反趙而去,流亡魏楚,最後客死他鄉。【王翦】在大秦帝國多年徵戰和六國統一的過程中,功德卓著是無可置疑的。除了韓國的滅亡與他沒有關係之外,其他五國都是在他或他的兒子的手裡被強行併購的。
  • 《大秦賦》之樊於期,為何最後背叛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在《大秦賦》中,有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員,即使戲份不多,也不是重要角色,但是,他們都很用心把角色演得很好,讓觀眾們滿意。因為是著重講述嬴政一統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的故事。所以劇中有很多戰爭劇情,也有很多將軍角色。比如本文所要說的樊於期,就是一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秦國將領。
  • 《大秦賦》之桓齮:多次率軍攻打趙國,最後被李牧斬殺!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按照《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說法,桓齮作為秦國的上將軍,主導了這一次對趙國的作戰,比如王翦、李信、楊端和等將領,都需要接受桓齮的調遣。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桓齮,到底有多厲害呢?他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