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12-22 中國科學院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05-13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

語音播報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這一古生物學離龍類研究領域重要的化石發現和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發表。中外合作科研團隊稱,沙海組地層被認為整合位於九佛堂組之上,已產出數量較多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豐富,有多瘤齒獸類、三尖齒獸類、真獸類等,若沙海組與九佛堂組的地層關係確定,那麼侏儒黑山龍即是目前中國最晚的離龍類化石材料。

  此次從沙海組發現的侏儒黑山龍化石標本表面只暴露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科研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隨後又對掃描數據進行建模、再放大、鏡像後3D列印,最終恢復出侏儒黑山龍的大部分頭骨結構。

  結果顯示,侏儒黑山龍與侏羅紀的櫛頜鱷和青龍相似,吻短、下顳孔未閉合。根據下頜長度推測,侏儒黑山龍的體長約30釐米,與櫛頜鱷和潛龍的大小相當。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普介紹說,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距今約1.74億-1.63億年),至中新世(距今約2300萬-1600萬年)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而「非新離龍類」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和短頸兩種類型。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中國的離龍類絕大多數為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成員,而在熱河生物群之外離龍類的化石記錄很少。在離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上,「非新離龍類」滿洲鱷、潛龍、戲水龍、復活龍等構成異離龍類這一支;櫛頜鱷、青龍和黑山龍位於新離龍類和異離龍類構成的支系之外,個體都比較小、形態特徵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龍在時代分布上最晚。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這一古生物學離龍類研究領域重要的化石發現和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發表。中外合作科研團隊稱,沙海組地層被認為整合位於九佛堂組之上,已產出數量較多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豐富,有多瘤齒獸類、三尖齒獸類、真獸類等,若沙海組與九佛堂組的地層關係確定,那麼侏儒黑山龍即是目前中國最晚的離龍類化石材料。
  此次從沙海組發現的侏儒黑山龍化石標本表面只暴露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科研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隨後又對掃描數據進行建模、再放大、鏡像後3D列印,最終恢復出侏儒黑山龍的大部分頭骨結構。
  結果顯示,侏儒黑山龍與侏羅紀的櫛頜鱷和青龍相似,吻短、下顳孔未閉合。根據下頜長度推測,侏儒黑山龍的體長約30釐米,與櫛頜鱷和潛龍的大小相當。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普介紹說,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距今約1.74億-1.63億年),至中新世(距今約2300萬-1600萬年)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而「非新離龍類」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和短頸兩種類型。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中國的離龍類絕大多數為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成員,而在熱河生物群之外離龍類的化石記錄很少。在離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上,「非新離龍類」滿洲鱷、潛龍、戲水龍、復活龍等構成異離龍類這一支;櫛頜鱷、青龍和黑山龍位於新離龍類和異離龍類構成的支系之外,個體都比較小、形態特徵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龍在時代分布上最晚。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董麗萍 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 科學家發現中國已知最晚的離龍類——侏儒黑山龍
    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Neochoristodera)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如西莫多龍Simoedosaurus),而「非新離龍類」(non-neochoristodere)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如潛龍Hyphalosaurus)和短頸(如滿洲鱷
  • 困擾科學家的離龍類動物演化史 新屬種「侏儒黑山龍」能說清嗎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近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發現了離龍類動物新屬種,並將其命名為「侏儒黑山龍」。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
  • 離龍類動物為何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
    近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發現了離龍類動物新屬種,並將其命名為「侏儒黑山龍」。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
  • 「中國龍城」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新華社濟南8月12日電(記者吳書光)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非洲首次發現鴨嘴龍類,證明恐龍會跨海遷徙
    非洲首次發現鴨嘴龍類,證明恐龍會跨海遷徙! 古生物學家不久前命名了一種發現於非洲的鴨嘴龍類,它也成為非洲發現的第一種鴨嘴龍類。這種恐龍的發現表明恐龍會跨越海洋遷徙,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中國新聞網】雲南發現植物新種金平奇柱苣苔 為極小種群---中國...
    【中國新聞網】雲南發現植物新種金平奇柱苣苔 為極小種群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童婭妮 馮燕   記者22日從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該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植物調查過程中,於五臺山腳勐橋鄉與馬鞍底交界處幹河發現一種苦苣苔科奇柱苣苔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2020-11-18 中國新聞網 馬海燕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7日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袁亞湘表示,雖然中國已經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但是目前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上還是面臨著一些問題和短板。
  • 扒扒中外娛樂圈10位侏儒男星現狀,其中兩位已經去世
    扒扒中外娛樂圈10大侏儒男星現狀,其中兩位已經去世文/一床情書據外媒報導,身高僅81公分的好萊塢侏儒男星凡爾納·特羅耶於4月21日逝世,享年49歲,死因不明。而早在2002年,凡爾納·特羅耶還曾跟著名籃球明星姚明合作過某手提電腦的廣告。 雖然個頭矮小,但凡爾納·特羅耶卻相當有女人緣,生前不僅跟身高近1米7,上個《花花公子》封面的性感女模特熱娜維耶芙·戈曼結婚,還跟小甜甜布萊尼等數位女星是知心密友。 潘長江老師的句名言:濃縮的都是精華!
  • 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遺蹟學家曾在雲南省關嶺組松子坎段中發現過大量的陸生主龍類足跡,如伯氏手獸足跡等。但本次在么鋪足跡點發現的22條行跡和200多個孤立的足跡,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痕跡,明顯不同於陸生足跡,而是屬於罕見的海生爬行類動物在水底留下的足跡。
  • ...新聞網】中國科學家領銜推出國際首部超臨界流體應用能源化工專著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領銜推出國際首部超臨界流體應用能源化工專著 2020-09-15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新出版專著共包含4個板塊共22章,匯集中外在超臨界流體領域的代表性團隊近年來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統介紹超臨界流體熱物理基礎理論、小尺度對流傳熱及器件設計、超臨界和跨臨界熱力循環系統設計以及超臨界流體在代表性能源動力系統中應用等。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介紹說,超臨界流體領域的核心難點在於流體跨越臨界區域時的相態變化及能質傳遞機制,是亟待突破的前沿領域。
  • 新發現的恐龍物種將以漢語拼音命名!
    不久前,媒體上出現了一條「發現恐龍新物種」的熱搜,內容是一支中外聯合團隊宣布他們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美頜龍類恐龍,拉丁文取名為Xunmenglong yingliangis,翻譯成中文也就是英良迅猛龍。圖片來源:騰訊新聞英良迅猛龍到底長什麼樣?
  • 非洲發現「侏儒」長頸鹿 體長不足3米短腿萌萌噠!
    本文轉自【IC photo】;2021年1月11日報導(具體拍攝時間不詳),一頭普通成年長頸鹿的身高在18英尺左右,但動物保護學家卻在烏幹達和納米比亞發現兩頭身高不到3米的「侏儒」長頸鹿。其中一頭長頸鹿名叫Gimil,科學家首次發現吉米爾是在2015年的烏幹達,當時它就出現身材比例不協調的問題。另外一頭長頸鹿名為Nigel,在納米比亞的一個私人農場裡,也出現了這種情況。科學家隨後開始定期拍照監測兩頭長頸鹿的身高變化。經對比研究發現,這兩隻長頸鹿之所以異常矮小是因為它們患有「侏儒症」,也就是因骨骼發育不良而導致身材矮小。
  • 四川發現「侏儒蜻蜓」,是世界上最小的蜻蜓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負責人,在整理新收集到的一批蜻蜓標本時,竟然意外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小蜻蜓——侏紅小蜻的身影,這也是在我國四川地區第一次發現這種蜻蜓界的迷你限量版。「侏儒蜻蜓」——侏紅小蜻相信很多朋友在童年時期都有過捕捉蜻蜓的經歷,蜻蜓有多大呢?根據資料顯示,目前蜻蜓界的普遍大小,都在3-4釐米身長之間。
  • 美科學家新發現一種原始人類化石
    新華網倫敦7月12日電 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衣索比亞新發現了一種原始人類的化石。這種原始人類屬於一種比較古老的地猿,大約生活在520萬至580萬年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在12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這些化石是在衣索比亞的中阿瓦什地區發現的。
  • 山東諸城發現較完整甲龍腸骨化石 被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山東諸城發現較完整甲龍腸骨化石 被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新華網 | 2020-08-13 08:17:21 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什麼是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有哪些?
    中外合作辦學是很多家長都知道的,可以撿漏的好機會,其實中外合作也並不是適合所有的學生。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來剖析一下中外合作辦學,我們從它的辦學性質以及它的優缺點一起來,看一下有哪些學生適合中外合作而又有哪些學生不適合中外合作,期待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外合作。
  • 科學家在贛州地區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
    原標題:科學家在贛州地區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張蕾)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牽頭的中外科學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晚白堊世地層中(距今6600萬年到7200萬年間)發現保存獨特的新竊蛋龍類化石——泥潭通天龍,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10日出版的《科學報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