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中國已知最晚的離龍類——侏儒黑山龍

2020-12-22 中國生物技術網

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至中新世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Neochoristodera)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如西莫多龍Simoedosaurus),而「非新離龍類」(non-neochoristodere)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如潛龍Hyphalosaurus)和短頸(如滿洲鱷Monjurosuchus)兩種類型。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中國的離龍類絕大多數為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成員,如滿洲鱷和潛龍等。而在熱河生物群之外離龍類的化石記錄很少,只有來自內蒙下白堊統羅漢洞組的孫氏伊克召龍(Ikechosaurus sunailinae)、新疆上侏羅統齊古組一些不確定的破碎頜骨材料,以及河北中上侏羅統髫髻山組的侏羅青龍(Coeruleodraco jurassicus)。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人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系統古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報導了一來自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阿普特期—阿爾布期,120—100 Ma)的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ygmaeus),屬名取自化石產地黑山縣,種名緣於該屬種與其他白堊紀離龍類相比體型較小的特點。沙海組地層被認為整合位於九佛堂組之上,產出了數量較多的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豐富,有多瘤齒獸類、三尖齒獸類、真獸類等。若沙海組與九佛堂組的地層關係確定,那麼侏儒黑山龍即是目前中國最晚的離龍類材料。

沙海組產出的黑山龍(Heishanosaurus)標本表面只暴露了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了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研究人員對掃描數據進行建模,再放大、鏡像後3D列印,最終恢復出侏儒黑山龍的大部分頭骨結構。與侏羅紀的櫛頜鱷(Cteniogenys)和青龍(Coeruleodraco)相似,黑山龍吻短、下顳孔未閉合。根據下頜長度推測,侏儒黑山龍的體長約30釐米,與櫛頜鱷和潛龍的大小相當。

在離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上,「非新離龍類」滿洲鱷、潛龍、戲水龍(Hyphalosaurus)、復活龍(Lazarussuchus)等構成了異離龍類(Allochoristodera)這一支;櫛頜鱷、青龍和黑山龍位於新離龍類和異離龍類構成的支系之外,個體都比較小、形態特徵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龍在時代分布上最晚。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科院國際人才交流計劃等的支持。

圖1 侏儒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ygmaeus)形態學研究的方法流程(董麗萍供圖)

圖2 侏儒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ygmaeus)(左圖)和侏羅青龍(Coeruleodraco jurassicus)(右圖)的顳區骨骼側面觀(董麗萍供圖)

圖3 侏儒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ygmaeus)的系統位置(董麗萍供圖)

論文連結: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772019.2020.1749147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05-13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中外合作科研團隊稱,沙海組地層被認為整合位於九佛堂組之上,已產出數量較多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豐富,有多瘤齒獸類、三尖齒獸類、真獸類等,若沙海組與九佛堂組的地層關係確定,那麼侏儒黑山龍即是目前中國最晚的離龍類化石材料。  此次從沙海組發現的侏儒黑山龍化石標本表面只暴露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科研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董麗萍 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 困擾科學家的離龍類動物演化史 新屬種「侏儒黑山龍」能說清嗎
    新發現的侏儒黑山龍來自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屬名取自化石產地黑山縣,種名緣於該屬種與其他白堊紀離龍類動物相比體型較小的特點。 找到時代分布最晚的新成員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動物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
  • 離龍類動物為何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
    近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發現了離龍類動物新屬種,並將其命名為「侏儒黑山龍」。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
  • 我國發現已知最晚闊齒龍型類化石
    本報訊(記者 劉歡)我國科學家在河南省濟源小浪底水庫附近發現了已知最晚的闊齒龍型類——穿孔水庫龍化石,距今約2.56億年。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員及其合作者最近在《Biology Letters》上在線發表了《最晚的闊齒龍型類展示出古生代晚期四足動物的生物地理》。
  • 四川發現「侏儒蜻蜓」,是世界上最小的蜻蜓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負責人,在整理新收集到的一批蜻蜓標本時,竟然意外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小蜻蜓——侏紅小蜻的身影,這也是在我國四川地區第一次發現這種蜻蜓界的迷你限量版。「侏儒蜻蜓」——侏紅小蜻相信很多朋友在童年時期都有過捕捉蜻蜓的經歷,蜻蜓有多大呢?根據資料顯示,目前蜻蜓界的普遍大小,都在3-4釐米身長之間。
  • 史前最小恐龍現身,另外就再科普其他十大迷你恐龍吧
    迄今最小恐龍現身,寬婭眼齒鳥3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發現了蜂鳥般大小的恐龍物種,代表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並且成立新屬物種——寬婭眼齒鳥。【科普時間到啦——十大迷你恐龍】NO.10【豪氏歐羅巴龍】屬於蜥腳次亞目大鼻龍類,生活在晚侏羅世的德國北部。古生物學家發現的豪氏歐羅巴龍化石包括超過11個,屬於不同發育階段,體長範圍從1.7米到6.3米。
  • 傳說中的侏儒霸王龍並不存在
    1988年,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爾(Robert Bakker)和他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同事為發現於1942年並在館內展出的某標本重新做了分類。他們說,這是第一具已知的侏儒霸王龍骨架,標本名為Petey。
  • 侏儒長頸鹿的發現令科學家驚訝
    儘管已知它會在人和家畜(如狗,牛和豬)中發生,但在野生動物中很少觀察到侏儒症,這是長頸鹿中首次發現侏儒症。 當矮人的照片開始在網上流傳時,許多人認為這些圖像已被篡改。 「現在我並不相信,」 Save Giraffes Now總裁兼IUCN長頸鹿和霍加皮專家小組成員David O'Connor說。
  • 非洲發現「侏儒」長頸鹿 體長不足3米短腿萌萌噠!
    本文轉自【IC photo】;2021年1月11日報導(具體拍攝時間不詳),一頭普通成年長頸鹿的身高在18英尺左右,但動物保護學家卻在烏幹達和納米比亞發現兩頭身高不到3米的「侏儒」長頸鹿。其中一頭長頸鹿名叫Gimil,科學家首次發現吉米爾是在2015年的烏幹達,當時它就出現身材比例不協調的問題。另外一頭長頸鹿名為Nigel,在納米比亞的一個私人農場裡,也出現了這種情況。科學家隨後開始定期拍照監測兩頭長頸鹿的身高變化。經對比研究發現,這兩隻長頸鹿之所以異常矮小是因為它們患有「侏儒症」,也就是因骨骼發育不良而導致身材矮小。
  • 非洲首次發現鴨嘴龍類,證明恐龍會跨海遷徙
    古生物學家不久前命名了一種發現於非洲的鴨嘴龍類,它也成為非洲發現的第一種鴨嘴龍類。這種恐龍的發現表明恐龍會跨越海洋遷徙,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與體長平均10米,甚至是更長更大的鴨嘴龍類相比,異域龍真的是小得多,它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小鴨嘴龍類恐龍。儘管體型很小,但是異域龍依然有著標準鴨嘴龍類的體貌特徵,包括了寬大的嘴巴、彎曲的脖子、強壯的身體和身後長尾巴。異域龍的四肢強壯,既能以四肢行走,又能以後肢雙足行走,它們甚至還能夠以四肢在水中遊泳。
  • 盤點科學家發現7個宇宙最奇怪的黑洞,其中一個還會「亮燈」?
    黑洞是引力巨大的天體,甚至是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吸引,而在宇宙中有無數個黑洞,其中有7個科學家發現的已知最奇怪的黑洞,我們來一睹為快。 1. 目前發現的已知最大的黑洞
  • 難道我們已知的宇宙知識是錯誤的?韓國科學家:宇宙並沒有膨脹
    我們都知道,關於宇宙的起源,科學界最廣泛的一個說法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持這一觀點的科學家認為,宇宙一開始只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質量無限重的奇點,後來這個奇點的密度逐漸變小、溫度逐漸變低,質量也越來越小,就像爆炸的過程一樣,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宇宙。
  • 科學家發現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
    趙闖繪製/光明圖片光明日報日電(記者 張蕾)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以及加拿大、斯洛伐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根據早前在河南西峽挖掘出的即將孵化破殼的恐龍胚胎蛋化石,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科學家將這一生活在距今9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命名為中華貝貝龍。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9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科學家發現侏儒長頸鹿:身高只有正常同類的一半
    但出人意料的是,長頸鹿中竟然也有「侏儒」。據外媒報導,在保護組織長頸鹿保護基金會對那些瀕臨滅絕的長頸鹿種群進行調查時,偶然發現了兩隻與眾不同的長頸鹿,它們的身高只有正常長頸鹿的一半。這兩隻長頸鹿分別是在納米比亞和烏幹達發現的,其中一隻長頸鹿的腿相較於正常長頸鹿來說特別短,而另一隻長頸鹿的脖子則十分短。
  • 「中國龍城」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新華社濟南8月12日電(記者吳書光)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科學家發現來自比鄰星的奇怪無線電傳輸
    打開APP 科學家發現來自比鄰星的奇怪無線電傳輸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2-21 13:56:15 然而儘管如此,它是一塊離我們只有4.2光年遠的宇宙巨石。這顆恆星發出了一個神秘的信號,這是科學家在去年收集的存檔數據中發現的。
  • 宇宙已知最大行星有45萬個地球大,可是科學家發現它還在變大
    據報導,科學家目前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大約4000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那麼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的宇宙中最大行星是哪一顆呢?2015年7月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通過歐洲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科學家把它稱為HD 100546b。這是一顆巨型的氣態巨行星。這顆行星是目前在宇宙中發現的最大的行星。
  • 山東諸城發現較完整甲龍腸骨化石 被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山東諸城發現較完整甲龍腸骨化石 被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新華網 | 2020-08-13 08:17:21 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最古老的「水中奔跑者」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2017年夏,應貴州省博物館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遺蹟學專家與德國同行對么鋪足跡點進行了多次考察,並進行了三維攝影,分布圖繪製與細緻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