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至中新世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Neochoristodera)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如西莫多龍Simoedosaurus),而「非新離龍類」(non-neochoristodere)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如潛龍Hyphalosaurus)和短頸(如滿洲鱷Monjurosuchus)兩種類型。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中國的離龍類絕大多數為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成員,如滿洲鱷和潛龍等。而在熱河生物群之外離龍類的化石記錄很少,只有來自內蒙下白堊統羅漢洞組的孫氏伊克召龍(Ikechosaurus sunailinae)、新疆上侏羅統齊古組一些不確定的破碎頜骨材料,以及河北中上侏羅統髫髻山組的侏羅青龍(Coeruleodraco jurassicus)。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人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系統古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報導了一來自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阿普特期—阿爾布期,120—100 Ma)的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ygmaeus),屬名取自化石產地黑山縣,種名緣於該屬種與其他白堊紀離龍類相比體型較小的特點。沙海組地層被認為整合位於九佛堂組之上,產出了數量較多的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豐富,有多瘤齒獸類、三尖齒獸類、真獸類等。若沙海組與九佛堂組的地層關係確定,那麼侏儒黑山龍即是目前中國最晚的離龍類材料。
沙海組產出的黑山龍(Heishanosaurus)標本表面只暴露了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了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研究人員對掃描數據進行建模,再放大、鏡像後3D列印,最終恢復出侏儒黑山龍的大部分頭骨結構。與侏羅紀的櫛頜鱷(Cteniogenys)和青龍(Coeruleodraco)相似,黑山龍吻短、下顳孔未閉合。根據下頜長度推測,侏儒黑山龍的體長約30釐米,與櫛頜鱷和潛龍的大小相當。
在離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上,「非新離龍類」滿洲鱷、潛龍、戲水龍(Hyphalosaurus)、復活龍(Lazarussuchus)等構成了異離龍類(Allochoristodera)這一支;櫛頜鱷、青龍和黑山龍位於新離龍類和異離龍類構成的支系之外,個體都比較小、形態特徵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龍在時代分布上最晚。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科院國際人才交流計劃等的支持。
圖1 侏儒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ygmaeus)形態學研究的方法流程(董麗萍供圖)
圖2 侏儒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ygmaeus)(左圖)和侏羅青龍(Coeruleodraco jurassicus)(右圖)的顳區骨骼側面觀(董麗萍供圖)
圖3 侏儒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ygmaeus)的系統位置(董麗萍供圖)
論文連結: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772019.2020.174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