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龍類動物為何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

2020-12-15 中華網科技

近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發現了離龍類動物新屬種,並將其命名為「侏儒黑山龍」。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

離龍類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1.67億年前),至早中新世(2000萬—1750萬年前)消失,延續生存了1.47億—1.5億年,分布於勞亞大陸(即現在的北半球)的暖溫帶或亞熱帶。在恐龍滅絕的白堊紀末大滅絕中,離龍類動物中的一些種類倖存了下來,其中就包括體型較大的鱷龍屬和西莫多龍屬,但它們至古新世與始新世之交又消失不見了。整個離龍類動物至早中新世也全部消失了。

離龍類動物的這一演化歷史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問題:離龍類動物為何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是因為其水生生活習性使得它們能夠找到合適的避難所嗎?而喜涼的新離龍類動物在古新世與始新世之交消失是緣於全球溫度極速升高嗎?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

可能與恐龍親緣關係遠

離龍類動物是一類水生或半水生生活、已滅絕的雙孔類爬行動物。由於離龍類動物的形態很特別,至今未發現它的早期原始代表,它們在雙孔類內的分類位置一直都未能確定,不同的研究把它放在鱗龍型類(蜥蜴、蛇等)或初龍型類(恐龍、鳥、鱷魚等)中,或放在鱗龍型類和初龍型類共同構成的類群之外。因此,雖然離龍類動物也叫做「龍」,但其與恐龍的親緣關係可能較遠。

「目前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已然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董麗萍說,如鱷龍屬、西莫多龍屬等的新離龍類動物體型巨大,最大者可達5米長。

董麗萍表示,大型的新離龍類動物吻長頸短,尾巴側扁,適應水生生活;頭骨上具有非常大的下顳孔,顯示其強大的咬合力。而如滿洲鱷、潛龍等的異離龍類動物(原來使用「非新離龍類動物」來稱呼這些種類)的體型小,一般不超過1米。它們的吻部短,有長頸和短頸兩種類型。例如,滿洲鱷是短頸類型,四肢粗壯有力,可能會經常上岸活動;潛龍為長頸類型,四肢縮短、尾巴長高,說明其具有較強的遊泳能力。

離龍類動物中大型種類在其生存的生態系統中可能具有和現代鱷魚相似的生態位,以捕食生活在水環境中或周圍的動物為生;小型種類生活在沼澤洩湖等溼地環境,種群數量可以非常大,如熱河生物群中數以千計的潛龍,是整個脊椎動物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發現的侏儒黑山龍來自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屬名取自化石產地黑山縣,種名緣於該屬種與其他白堊紀離龍類動物相比體型較小的特點。

找到時代分布最晚的新成員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動物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中國的離龍類動物絕大多數為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成員,如滿洲鱷和潛龍等。而在熱河生物群之外離龍類動物的化石記錄很少,只有來自內蒙古下白堊統羅漢洞組的孫氏伊克召龍、新疆上侏羅統齊古組一些不確定的破碎頜骨材料,以及河北中上侏羅統髫髻山組的侏羅青龍。

董麗萍介紹,該所王元青研究員的團隊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在遼寧阜新地區出野外,採集到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這次報導的化石採自2003年,是他們近期對非哺乳類材料進行整理時發現的,來自遼寧省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

由於沙海組為煤系地層,沒有可測年的層位;不同化石類群的研究學者對沙海組年代存有爭議。從其中產出的脊椎動物化石來看,研究人員認為,沙海組應位於九佛堂組之上,因此侏儒黑山龍是我國報導的時代上最晚的離龍類動物。

沙海組產出的侏儒黑山龍標本表面只暴露了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了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他們對掃描數據進行建模,再放大、鏡像後3D列印,最終恢復出侏儒黑山龍的大部分頭骨結構。與侏羅紀的櫛頜鱷和青龍相似,侏儒黑山龍吻短、下顳孔未閉合。根據下頜長度推測,侏儒黑山龍的體長約30釐米,與櫛頜鱷的大小相當。

董麗萍表示,在離龍類動物的系統發育樹上,滿洲鱷、潛龍、戲水龍、復活龍等構成了異離龍類動物這一支;櫛頜鱷、青龍和黑山龍位於新離龍類動物和異離龍類動物構成的支系之外,個體都比較小、形態特徵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龍在時代分布上最晚。

「這個發現說明,在我國,離龍類動物在熱河生物群的繁盛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繼續延續了下去;另外,侏儒黑山龍形態原始,但出現時代晚,說明離龍類動物的演化過程是複雜的,並不是簡單地由更進步類群演替了原始類群的過程。」董麗萍說。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困擾科學家的離龍類動物演化史 新屬種「侏儒黑山龍」能說清嗎
    離龍類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1.67億年前),至早中新世(2000萬—1750萬年前)消失,延續生存了1.47億—1.5億年,分布於勞亞大陸(即現在的北半球)的暖溫帶或亞熱帶。在恐龍滅絕的白堊紀末大滅絕中,離龍類動物中的一些種類倖存了下來,其中就包括體型較大的鱷龍屬和西莫多龍屬,但它們至古新世與始新世之交又消失不見了。
  • 科學家發現中國已知最晚的離龍類——侏儒黑山龍
    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至中新世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Neochoristodera)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如西莫多龍Simoedosaurus),而「非新離龍類」(non-neochoristodere)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如潛龍Hyphalosaurus)和短頸(如滿洲鱷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古生物學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劃分,是因為6600萬年前的一場大災難。一顆直徑超過6英裡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的尤卡坦半島,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隕石碎片散落世界各地,並引發了森林大火。然後,天空被菸灰和灰燼遮住,溫度下降。總的來說,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超過75%的已知物種沒有存活下來,而喙鳥是唯一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的恐龍。所有現存的鳥類都有無齒喙,但並非一直如此。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但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經歷了一場浩劫,在這場浩劫中,恐龍滅絕殆盡。那麼,為什麼小小的蒼蠅卻能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蒼蠅蒼蠅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生物,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 白堊紀末期,強大的恐龍都滅絕了,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滅絕?
    比如由美國的科學家提出的「隕石撞擊說」,依據是在白堊紀末期的地質層中發現了含量超過地球地質含量正常值很多的銥,而這個含量與隕石中銥的含量接近;再比如呼聲比較高的「火山噴發說」、「酸雨說」、「性別失調說」、「哺乳動物競爭說」等等。以上這些假說都是一些科學家提出來的,而且多多少少的都有依據。
  • 你以為同一個時代的恐龍滅絕,鯊魚倖存了下來?並不是這樣!
    其實鯊魚和恐龍並不是同一個時代的物種,當然您不要以為鯊魚能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小行星撞擊之後出現的,恰恰相反,鯊魚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時候,恐龍還不知道在哪呢!2.滄龍: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身長達到了21M,體重超過了40噸,強大撕咬能力,鯊魚根本就不是對手!也許是恐龍生活的太安逸了,沒有熬過白堊紀晚期的小行星撞擊?其實並不是,恐龍也並不只是一個物種,恐龍一樣有來自大自然的很多威脅,有時候它們的威脅來自另一個種類的恐龍,比如霸王龍等!但事實上是恐龍滅絕了,而鯊魚生存了下來!果然是這樣嗎?
  • 貌似柔弱的蝴蝶生命力相當頑強 可逃過白堊紀大滅絕
    蝴蝶最多只有幾個月壽命,給人的感覺十分柔弱,但有科學家指,早在1.6億年前已在地球生存的蝴蝶,生命力其實相當頑強,甚至逃過白堊紀大滅絕。由細細的蟲卵,孵化成幼蟲,再由幼蟲變成蛹,最後破蛹而出,一隻鮮豔的蝴蝶,經歷「完全變態」四個階段後,終於誕生。
  •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
    在科學界最受關注的海應該是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了,迄今為止科學界的說法不一,一直備受爭議,最主流的觀點是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導致的。在白堊紀時期恐龍統治的時代,它們的體型非常龐大,佔據了整個食物鏈的90%以上,那麼恐龍滅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是否真的是小行星撞擊所導致的結果呢?
  • 非洲首次發現鴨嘴龍類,證明恐龍會跨海遷徙
    來自非洲的「陌生龍」 2020年11月2日,古生物學家在雜誌《白堊紀研究》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來自非洲的第一種鴨嘴龍類恐龍(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及海洋擴散在恐龍生物地理學中的作用》(The first duckbill dinosaur (Hadrosauridae: Lambeosaurinae) from Africa and
  • 還原6.6千萬年前恐龍大滅絕的場景 親眼見證大滅絕原因 過程 結果
    現在呢,是白堊紀的末期 現在的地球的主人是恐龍,它們已經支配地球1億4千萬年之久,它們驕傲的認為,自己的族群會永遠是地球的主人,會一直繁衍生息下去,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就在今天,一場大滅絕將會開啟。將會終結它們的統治。開端是大量的流星開始滑過地球的天空,就像落入水中的石子,其所形成的超音速把地球的大氣振出一波波漣漪,並傳遞至全球。
  • 與4.4億年前大滅絕期間海洋生物的時空對話
    正是這個動物群,鑄就了地球歷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一個傳奇。奧陶紀末大滅絕中斷了史前規模最大之一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它由兩幕組成,以不同方式與南方大陸冰川活動密切相關。當今人類正遭遇全球氣候變化。新生代與這次冰期及相關背景既有差異、又有較多相似性(如CO2分壓長期下降,板塊構造活躍,風化作用強烈,大量養分進入海洋)。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會怎樣?巧樂卡超輕粘土「恐龍奇遇記」遇見恐龍
    恐龍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會怎樣?事實上,人類能存活是個奇蹟:人類從史前靈長類進化而來,而靈長類從哺乳類動物進化而來。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時期,爬行動物是地球的霸主。大滅絕時期最先死去的是大片的森林,因為全球遮天蔽日的灰塵阻擋了足夠的陽光。滅絕事件給所有大型生物和奔跑迅速的動物帶來滅頂之災。許多冷血動物也接連死亡,由於無法調節自身的體溫而死於接踵而至的嚴冬。然而有一個群體受到的影響最小,那就是哺乳類動物。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字體:大 中 小】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普介紹說,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距今約1.74億-1.63億年),至中新世(距今約2300萬-1600萬年)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而「非新離龍類」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和短頸兩種類型。
  • 這隻來自白堊紀的「恐龍」好奇怪,正面看像雞,背面看像鴨
    此前,一直都有觀點認為,它們的祖先應該是恐龍,而且還有人表示,霸王龍或許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後,成功退化成為了雞,也就是說,如今我們平時經常會吃到的雞肉,可能都是「霸王龍」的肉。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在探測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古生物化石,這塊化石來自於白堊紀時期,那個時候的地球,霸主還是恐龍,小行星撞地球也還沒有發生。
  • 稱霸地球1.6億年的恐龍為什麼會突然滅絕,恐龍大滅絕背後故事
    細數地球歷史上最著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我們的地球自誕生之日起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期間孕育了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其中離我們最近的也是最有名的就屬於恐龍了。恐龍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距離現在2億3500萬年前,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發生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這一古生物學離龍類研究領域重要的化石發現和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發表。中外合作科研團隊稱,沙海組地層被認為整合位於九佛堂組之上,已產出數量較多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豐富,有多瘤齒獸類、三尖齒獸類、真獸類等,若沙海組與九佛堂組的地層關係確定,那麼侏儒黑山龍即是目前中國最晚的離龍類化石材料。此次從沙海組發現的侏儒黑山龍化石標本表面只暴露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
  • 生命,如何在大滅絕中進化?
    圖/Wikipedia大氧化事件,加上隨後因甲烷、二氧化碳減少而引發的長達數億年的休倫冰期,造成了厭氧細菌的大批死亡。不過,因為化石證據有限,我們無法知道當時的狀況有多麼慘烈。我們只知道,在那以後,低效、生長緩慢的厭氧生物成為了隱秘於角落的棄子,倖存下來的生物開始了有氧代謝,這一突破性的進化極大地增加了生物可利用的自由能,讓未來生物的多樣性成為了可能。
  • 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進化已停止?為高級物種讓路?
    地球的歷史已經有46億年了,42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海洋,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生命,自地球生命誕生以來,地球上已經經歷了六次生物大滅絕,這六次都屬於生物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而規模較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則超過了二十次,大大小小的生物滅絕事件則不計其數,地球上已經出現的生物,其中有98%已經滅絕了,倖存下來的只是少數,不過,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不全都是倖存者
  • 小行星不是恐龍滅絕的主因,它們曾經歷2次滅絕,氣候變化最可怕
    提到人類之前地球上的主人,很多人都會想到恐龍,恐龍從三疊紀時期出現後,一直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地球遭遇了小行星的撞擊,恐龍一共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時間,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都認為和小行星撞擊有關,不過,近日的一項研究卻表明,恐龍可能經歷了2次大滅絕。
  • 誰躲過了滅絕恐龍的大災難?
    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全球75%(或以上)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這被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或「K-Pg滅絕」。那麼,另外25%的倖存者是誰?它們如何逃過這次天崩地裂的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