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差異加其他因素作用,緬甸佛教在極端化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2020-12-24 剪燈說史

雖然在時代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很多國家都崇尚著自由且和平的發展方式來促進國家國力的增強、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但是在世界上卻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符合時代大潮流的勢力,他們用恐怖的方式發動武裝衝突,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但是一股勢力的出現和發展趨勢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即便是極端勢力的產生和發展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那麼緬甸越來越極端的佛教思想,究竟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遭遇了什麼樣的變故呢?

一、 宗教不同而衍生出的民族情緒

從地緣上來講緬甸的地理位置對於東南亞的佛教來講是至關重要的。自從伊斯蘭教在南亞進行了擴張之後,緬甸西部的幾個國家幾乎都成為了伊斯蘭國家。而且緬甸曾經淪為過英國的殖民地,殖民當局的行政官員大多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官員,因此若開邦變成了亞洲佛教徒和穆斯林的交匯處。

緬甸的很多宗教人士認為穆斯林通常是不願意讓那些非穆斯林擁有宗教自由的,因此對佛教構成了威脅。儘管穆斯林在緬甸總人口中佔少數,約佔4%,佛教徒佔88%,基督徒佔6%,但人們還是強烈地感受到這些擔憂。

在緬甸的佛教徒看來,如果若開邦無法頂住穆斯林人口帶來的壓力,守好佛教的"西大門",緬甸和其他信奉佛教的東南亞國家很快就會淪陷成為伊斯蘭國家。這種緊迫的觀念加劇了緬甸內部穆斯林和佛教徒之間的緊張關係,並由此誕生出了一種民族主義情緒。

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緬甸大多數的佛教徒要求當局剝奪包括羅興亞人在內的緬甸的穆斯林的身份認同和相關公民權利,並且越來越將這些穆斯林看作是非法入侵者,甚至這種情緒已經擴大到緬甸這個國家的所有穆斯林身上。佛教徒還認為緬甸各地的穆斯林正在囤積資本,在城鎮中心購買房地產,利用他們的財富向佛教女性示好並娶她們為妻,然後在物質或經濟壓力下迫使她們的妻子和孩子皈依伊斯蘭教。

在這種情況下,緬甸國內爆發了一場關於在面臨"伊斯蘭威脅"時,政府能否為佛教提供制度化保護的爭論。儘管緬甸政府的政策聲明試圖通過強調民主多元主義的重要性來平息民族主義情緒,但在許多緬甸佛教徒看來,這些聲明是在把文化和政治權力拱手讓給一個好戰的宗教少數派。

因此緬甸的佛教民族主義變得更加明顯,導致了緬甸國內一場又一場的衝突的發生。隨著威權被解除,佛教徒對於穆斯林根深蒂固的不滿浮出水面;而言論自由使得個人和媒體能夠以以前不可能的方式表達這些不滿。新普及的電信技術加上社交媒體的普及,加速了民族主義言論、謠言(通常是穆斯林對佛教婦女實施暴力)和仇恨言論的傳播。自2012年6月起,反穆斯林暴力浪潮席捲全國。

二、 受國內外經濟文化制約

不同的宗教所信奉的不同教義、營造出不同的宗教文化和環境導致了緬甸民族主義的產生。而緬甸的本國經濟和文化以及地區區域與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滋生了越來越激進的佛教文化。

受殖民歷史的影響,緬甸境內出現了一批南亞移民的後裔。這些人基於宗教、地域、文化和習俗發展起來一片經濟網絡,並一直以貿易商階層的形式存在。這些人和經濟網絡與國外的穆斯林有著非常緊密的跨境聯繫。

但是這些群體只與彼此做生意,只在自己的宗教社區內分享市場和資本。這種經濟上的孤立和封鎖引起了緬甸國內其他群體的嚴重不滿,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反對穆斯林商業的活動,比如反對穆斯林商業的969抵制運動。

除了經濟上的矛盾之外,緬甸的佛教民族主義不僅僅是宣揚信仰,更是保護文化。民族主義者對佛教宗教和文化教育、經濟保護主義和跨宗教婚姻的擔憂,導致像MaBaTha(緬甸國內極端佛教徒組織)這樣的團體不僅關注穆斯林對其宗教和宗教團體的侮辱,還關注那些穆斯林做出的佛教徒認為與安全、和平社會格格不入的行為。這正是如此,緬甸的佛教徒才會廣泛支持政府推出、通過的一攬子"保護種族和宗教法律"法律條例。

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民族主義觀點還反映了緬甸對地區和全球動態日益增強的意識。泰國南部的一些佛教僧侶必須參與對抗穆斯林武裝分子的武裝鬥爭這種想法便在緬甸引起了很大的共鳴,尤其是居住在緬甸東南部邊境地區的居民們。他們從對外貿易和移民的問題上對這種想法有更深的體會。

在泰國之外,緬甸還會就佛教徒和穆斯林的問題與斯裡蘭卡進行宗教交流。在與斯裡蘭卡的佛教民族主義組織的交流中,雙方就強化民族主義以應對全球伊斯蘭恐怖主義威脅和防禦性暴力概念達成了共識。考慮到全球伊斯蘭教的性質和發展,緬甸民族主義者認為自己境內的穆斯林才是真正的對國家發展有害的"侵略者。"

在緬甸,有關伊斯蘭教威脅到該地區佛教的說法經常出現在宗教民族主義材料中。這些材料中還經常出現塔利班摧毀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的事件和對巴基斯坦佛教遺蹟和古代大學的襲擊事件,這些事件經常被當作穆斯林殘忍、暴力和不寬容的例子。

結語

緬甸的極端的激進的宗教是民族主義和宗教結合起來的產物,但是這種民族主義產生的主要原因還是佛教徒感受到了來自於穆斯林的威脅。緬甸的很多佛教徒都認為佛教本質上是一種平和的、不去逼迫別人改變信仰的宗教,因此他們也容易受到更激進的信仰的壓迫。在他們看來,如果佛教對伊斯蘭教做出妥協,他們的信仰就會受到損害。緬甸佛教徒認為一旦穆斯林在這個國家擁有了權利,他們就會頒布伊斯蘭法律。

參考文獻

1. 《東南亞宗教研究》

2. 《佛教組織研究》

3. 《世界概況》

相關焦點

  • 佛學知識:佛教的起源和教義是什麼?
    起源: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為迦毗羅衛國釋迦族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東漢初,天竺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經西域來到中國傳教,在洛陽建起了白馬寺,是我國佛教之始。以後,佛教逐漸與我國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合流,在我國廣泛傳播。
  • 全球通史:佛教的創始人,以及古印度各宗教的教義
    佛教的教義和婆羅門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主張「眾生平等」,教義簡單明了,通俗易懂,而且信徒不局限於高級種姓的人,低級種姓的人也可以加入,加之該教不需要人們花費大量錢財進行祭祀活動,也不用以苦行來修煉,因此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發展十分迅速,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新教派。佛教不僅在印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而且不斷向外傳播,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 【民族團結共進步】新時代積極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換言之,藏傳佛教是佛教在西藏的歷史產物,有著濃厚的西藏地方特點,藏族與其他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為藏傳佛教的中國化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藏傳佛教是中國的地方性宗教,並非是他國、外在的宗教。所以,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一個根本的前提就是,理清和承認藏傳佛教是佛教中國化的具體產物,是根植於中國西藏的歷史產物,並非是他國和外來的宗教。
  • 作為世界型的宗教之佛教的基本教義都是哪些呢?
    (一)佛教的基本教義釋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起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和苦的原因(集諦),說苦的消滅(滅諦)和滅苦的方法(道諦)。佛教的經典非常繁多,其實不超過這四聖諦,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六師學說有共同之課題:分析人生——現象世界之要素;最大差異是有沒有靈魂(體、用),還有行為與業報的關係。由此導致各別的行為模式,可謂異彩紛呈。(其實,上層建築不能脫離現實存在,更離不開治權與民間的支持。沙門思潮產生的時空背景,就是東方剎帝利治權理念對西方婆羅門神權邏輯的對抗。包括其基本教義——「眾生平等」,也是對婆羅門教特權制度的根本對立。
  • 緬甸之殤:羅興亞人
    阿拉幹王朝的興起正是源自於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富的人口資源,當時的阿拉幹王朝作用現在的若開邦以及孟加拉的吉大港,特別是吉大港,由於其地處於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樞紐地帶,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在這裡有著密切的交流和融合。
  • 對教義的極端認識會成為福音的攔阻
    但基督徒生病了不去醫院不吃藥,只要禱告就好的觀念,則是把醫治的教義極端化了。我們要清楚,醫療技術的發展也是神的旨意,祂讓人通過理性智慧去探索人體、自然的奧秘,發明各種藥物來醫病治人。從歷史看,教會一直是醫療事業的促進者。
  • 內外道修習佛教密法的差異
    )內外道修習密法的差異佛教歷史上,一直有「大乘是不是佛所說」的爭議。對此,龍樹菩薩提出了諸多理由說大乘是佛說。清辨論師—龍樹菩薩的弟子—於其著作的《中觀心要論》及自釋《思擇焰論》中,也詳細說明了大乘是佛說。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有簡略說到大乘是佛說。
  • 佛教與基督教教義異同-來自朋友聊天的轉述
    佛教、基督教教義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基本戒律。因為佛法是來自於對世界對生命的如實觀察和如實表達,所以教義就深廣浩繁,原因是對於大眾而言,真實的世界和生命的真實理解起來實在是有難度的,所以就需要千言萬語來分條縷析地說明。二者區別也很大。佛教求實精神是修行出發點,佛教不承認世界有主宰。認為一切有為的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緣起的,因而性空。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做好宗教教義教規闡釋這篇大文章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演覺說,人間佛教思想是近現代以來我國佛教界有識之士在革除積弊、適應時代、謀求復興的過程中產生的思想結晶,逐漸成為佛教主流思想和重要發展方向。中國佛教協會將繼續開展人間佛教理論建設,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探索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佛教思想體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總幹事安七一介紹了藏傳佛教的情況。
  • 米廣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意義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既具有宗教應當適應中國社會的一般意義,更具有宗教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的特定含義。因而中國化的要求適用於我國各宗教,既包括外來,也包括本土。佛教過去適應中國社會不等於現在就完全適應。道教本身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必須與時俱進,緊跟當代中國社會前進的步伐。
  • 佛教三法印指的是什麼?三法印的有何作用?
    佛教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教用三法印來辨別佛法的真假。佛教認為但凡是符合三法印的,就可以稱為佛正法。三法印的作用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鑑即可辨別公文的真假,故名法印。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上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佛教認為諸行無常唯明有為,涅盤寂靜唯明無為,諸法無我則通明有為無為。在三法印的基礎上加一切諸行苦,即為四法印。在四法印上再加一切法空,即為五法印。三法印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緣起論的思想基礎。
  • 法舫:東南亞文化與佛教
    東南亞在地理上,乃包括緬甸、暹羅、越南、馬來亞以至於婆羅洲、蘇門答臘、爪亞諸邦,均與印度疆界鄰接,故統稱曰印度支那。不特在地理唇齒相依有如是密切之聯繫,即就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其互和影響,亦莫不息息相關,惟我神明華胄,不辭航海梯山,披荊斬棘,蓽路藍褸,早在千有餘年之前,把祖國輝煌文化帶到南荒各地矣!
  • 馬兒不小心碰到電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接「愛上」被電的感覺
    馬兒不小心碰到電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接「愛上」被電的感覺!一些農場主為了防止飼養的動物們逃跑,或者是防止一些捕食者闖入,一般會在一定的區域設置電網,將它們隔離開來,這也徹底地激發了動物們的好奇心,它們經常會來到電網附近打探一番。
  • 極端化,是我們成長犯的最常見的錯
    看了其中的一期講的是人性的「極端化」思維,又想到了自己的一些經歷,就不禁想和大家聊一聊。人們總是喜歡對他人貼上自認為對的標籤,用極端化的思維求取問題的答案,一旦超出了既定的範圍,就是他們默認的「黑色」。就拿工作這件事來說,我身邊男女就業大方向,就是男的進公司當白領,女的當老師和公務員,就連父母給孩子們相親找對象,這些也成為了加分項。
  • 佛教分裂為「20個部派」,有這2點必然因素!(萬字長文,慎入)
    佛教分裂為部派的必然因素緒 言佛教自釋迦牟尼創立以後,不斷地發展和變遷,而且這在各區域和各時代都如此。從印度佛教史看,佛教在印度流行了約一千六百年這麼久的時間。因為教團依據戒律,而戒律及學說必定會發生差異,加上東西兩地風習不同,教團的領導者對佛學的理解方法原本就有分岐,遂發展成各部派的思想。本文旨在將佛教分裂為部派的必然因素,從遠因及近因2方面伸述,並將其中具體事實條分縷析,冀能將分裂的要因脈絡有一清楚的交代。
  •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文/舒放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隨著文明的誕生,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動物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有的作用延續至今。這種與動物的密切關係很自然地表現在各類宗教和藝術當中,本文從泛藏傳佛教角度,粗略地探討動物形象在佛教造型中的種類和寓意。動物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型中廣泛出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具有特定的含義。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婆羅門教的教義對人民群眾起到精神麻醉作用,成為維護極不平等的種姓制度的反動思想武器。婆羅門教義的「羯磨」和「達摩「理論後來為佛教所吸收。種姓制度在生活各個方面帶來的影響在法經和法論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壓制首陀羅的傾向。
  • 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與「慈悲」
    佛教認為,要成為一個完整和平衡的人,在開發智 慧的同時,也必須培養慈悲。問:那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呢? 答:最高的智慧就是能看清世間事物的真實本質: 即是不圓滿的、無常的、無我的。這樣的理解能帶來徹 底的解脫,引導人們至安穩和快樂的境界,也就是涅槃 境界。可是,佛陀並不多談這層次的智慧。智慧並非單純地相信聽來的東西。
  • 網易雲熱評:女票那天學蠟筆小新說話,被我誇可愛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網易雲熱評:女票那天學蠟筆小新說話,被我誇可愛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女票那天學蠟筆小新說話,被我誇可愛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我就像每天和不同的動漫人物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