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作為地球之巔,一直為世人所矚目。洞悉它的「身高」變化,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分析、研判珠峰地區的生態保護、地質現狀、地殼運動。而「丈量」珠峰的過程,也是我國測繪技術的一次大檢閱。在這場頂級測繪「練兵」中,江蘇測繪企業、科研人貢獻了堅實力量,在8848.86米的珠峰,自信滿滿地亮出「國產化」標杆,再一次擦亮「中國製造」的名片。
小企業挑重擔——「千裡眼」將精度偏差鎖定在每公裡1毫米內
每次珠峰測量,都體現了我國測繪技術的不斷進步,彰顯了我國測繪技術的最高水平。常州本土企業邁拓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長測程全站儀」,是這次珠峰高程精準測量的主要儀器,堪稱珠峰測量中的「千裡眼」。
「國產『長測程全站儀』的使用,使得三角高程測量的大地高與GNSS(全球衛星導航)成果的差異由2005年的29釐米縮小至2.6釐米,大幅度提高了峰頂三角高程大地高的精度及其與GNSS大地高的一致性。」珠峰測量數據處理主任郭春喜表示,此次珠峰高程測量的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明顯提高,一方面得益於嚴密、科學的測繪方案,另一方面有賴於一系列高性能、高精度的國產化測繪設備。
常州邁拓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在國家光電測距儀檢測中心的組織下,進行聯合攻關,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成功研製了測程大於19千米並且適用於高海拔、低氣溫、低氣壓惡劣環境的高精度全站儀,有力保障了珠峰峰頂交會和三角高程測量任務的實施。
「這次珠峰高程測量,是從日喀則一等水準點起測,將高程傳遞至珠峰腳下的6個交會點。登頂測量隊員完成測量覘標的架設後,6個交會點的測量隊員同時開始三角高程測量和交會測量。」邁拓光電經理孫宏洪頗為自家的「常州智造」自豪,「全站儀的工作原理其實就是利用光測距離和角度,由已知數據推導未知峰頂的數據。定製要求其精度誤差在每公裡2毫米內,我們比照標準距離不斷調校全站儀使用,最終確保了實際送檢的10臺機器精度偏差不超過每公裡1毫米。」
長測程全站儀先後攻克了低溫、低氣壓、測距三大難題,它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從20千米之外的距離捕捉到目標信號,完成測距。國家測繪信息計量站站長、本次珠峰測量設備保障負責人齊維君表示:「小企業做了一個大成果,這不僅僅是反映了常州邁拓這個企業的技術實力,同時也反映出中國製造的水平和能力。」
常州基地打磨8個月——「金箍棒」剛柔並濟,穩紮峰頂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頂時,高高矗立在珠峰峰頂的紅色覘標非常醒目,它顏色鮮豔,像個「金箍棒」,頂端還有6個像「大眼睛」一樣的稜鏡。這個特別的峰頂覘標,讓6個交會點可以看到同一個目標,並可以同時測量距離。這個測量設備同樣出自江蘇,由南方測繪常州附件工廠生產。
少用螺釘、稜鏡座測量夾角69度、測量高度2米、接插式、摺疊快裝、鑽冰頭定製、覘標杆定製……南方測繪常州附件工廠攻克了一連串特殊的技術指標要求。從材料定製,結構加工,細節調整……到最終成品通過驗收,就這樣一個重量不過5公斤的覘標,在常州製造基地歷經了8個月的打磨。
重量不過5公斤,僅這一項指標,就為此次登峰的測繪人員爭取到了更多「安全感」。「這是首次由測繪人員帶著覘標等一系列設備登珠峰,他們的身體素養不同於專業登山者,負荷每增加一斤,都會帶來成倍的工作風險。」南方測繪常州附件工廠廠長王翔說,此次站上珠峰的「金箍棒」能夠挺立在-40℃低溫和10級大風的複雜環境下,可謂剛柔並濟,重量輕,但結實、柔韌性好,便於攜帶摺疊、組裝,儘可能地為測繪人員提供便捷,減少在峰頂的停留時間,降低工作風險。
產值突破630億元——地理測繪成為耀眼的「江蘇名片」
以隱形冠軍著稱的「常州智造」,在此次觸摸「世界之巔」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放眼江蘇,測繪地信已逐漸成為標誌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秘書長陳洪良介紹,目前,全省擁有測繪專業、地理信息學科的高校達34所,測繪信息企業2400多家,去年,江蘇測繪產值超630億元,佔全國總產值的十分之一。
近年來,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積極主動作為,也為實現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測繪地理信息保障服務——全省地理國情普查在全國率先完成,地理國情監測順利推進,應急測繪保障作用顯著,地理信息產業加速發展……當前,測繪地理信息已深度融入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及國防建設主戰場,著力形成一支本領過硬的「測繪蘇軍」。陳洪良表示,接下來江蘇將發揮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優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的地理國情持續監測水平。
本報記者 王夢然